赖筱倩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小议新媒体对当代婚姻家庭关系的负影响
赖筱倩*1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摘要:随着互联网应用技术的普及,手机等智能设备的广泛运用,以微博、微信、网络视频为代表的一大批新媒体随之出现,它们在改变着当代人的信息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影响着当代婚姻家庭的稳定,对婚姻家庭研究提出新挑战。
关键词:新媒体;婚姻关系;家庭关系;负面影响
随着互联网应用技术的普及,手机等智能设备的广泛运用,以微博、微信、网络视频为代表的一大批新媒体随之出现,它们在改变着当代人的信息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影响着当代婚姻家庭关系的稳定,对婚姻家庭研究提出新挑战。
一、对新媒体的界定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到:“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1969年,“新媒体”(New Media)—词因在著名的罗斯托报告中多次出现而风行美国,不久后便成为一个全球化的新名词。尽管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新媒体”是以互动为前提的网络应用,考虑到本文研究群体的接触和使用情况,本文研究主要以手机媒体为代表。
二、新媒体对当代婚姻家庭关系的负面影响
2015年4月20日《婚姻与家庭》杂志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共同发起了中国家庭幸福指数与移动电子产品关系调查,调查通过《婚姻与家庭》杂志新媒体、大众网络媒体和APP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了问卷采集,共有31344人参与,收取问卷13122份。并发布了《中国家庭幸福指数与移动电子产品关系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73.3%的被调查者的智能手机24小时开机;在已婚的被调查者中,47.2%的被调查者在下班后陪伴家人时仍会使用智能手机,60.1%的人感到伴侣玩智能手机的时间过长。陪伴配偶时使用移动电子产品的被调查者,婚姻幸福感显著低于陪伴配偶时不用和有时用移动电子产品的被调查者;晚上关灯之后继续玩移动电子产品的频率越高,婚姻满意度就越低。
可见,新媒体的出现没能使人们更亲密,被当代人过度依赖的手机媒体,反而已经成为夫妻间的“电子情敌”。
(一)新媒体依赖加剧婚姻危机感
手机媒体的兴起带来了很多沟通上的便利,但是也带来了新的婚姻危机。根据2015年首届中国婚姻家庭咨询服务行业高峰论坛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通过微信、陌陌等新媒体手机软件引发婚外情的案例增加了20%,并有激化的趋势。
而早在2012年,美国著名广告公司智·威汤逊(J.Walter Thompson)在中国、新加坡和美国三个国家,开展了一项针对19-26岁青年人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相当一部分被调查者承认他们会在约会的时候访问社交网站(13%),或者和他们的情人在床上温存之余登录社交网站(11%),甚至在亲密时浏览社交网站(7%)。超过一半的已工作的中国调查对象表示需要不断更新的社交媒体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压力(65%),甚至影响了亲密关系。
可见,新媒体的兴起,没有能如预期所想让人们的关系更为亲密,相反,成为冲击婚姻堡垒,破坏亲密关系的诱因。
(二)新媒体依赖威胁婚姻隐私
新媒体依赖给婚姻家庭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压力更让人焦心的就是个人隐私的大量泄漏。由于新媒体信息碎片化和开放性的自有特点,往往使得一些“个人隐私”通过新媒体迅速广泛地传播。
2010年9月8日在赵庭景美制造的“微博捉奸门”中,当事人持续用微博记录事件进展,而其丈夫更是在微博上淡定地做出回应,12个小时里这9条微博被转发4930次,收到82条评论。在2014年的“文马事件”中,3月29日早,南都娱乐周刊的主编陈朝华发表微博暗示事件发生并称“周一见”,本该周一见报的新闻,内页内容被翻拍上网提前曝光,一些绯闻视频周六就被腾讯发布了出来,将此事的来论去脉讲得清清楚楚。而文章和马伊琍分别在31日0:04分和0:07发出的两条回应微博,网络讨论瞬间达到高潮,一小时转发突破30万条,仅用了14个小时就突破100万转发和300万互动量。“周一见”和“且行且珍惜”分别以800万和1200万话题量成为2014年娱乐圈最热词汇。微博让明星私事变成了一场网民群体性狂欢。
除此之外,手机的记录功能使得普通人的行为越来越清晰地被人拍下放到网上,打开社交网站大量私生活照片和私生活视频充满眼球,网站甚至以此来增加点击率。新媒体使用安全意识的淡薄,极有可能在点击间将自己置于危险之地。
(三)新媒体依赖造成情亲缺失
根据《中国家庭幸福指数与移动电子产品关系调查报告》显示,当前,中国家庭聚会已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相聚,聚会模式变成“人+智能手机+人”,有43.0%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在家庭聚会中各自玩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26.3%的父母承认在工作日下班后陪伴孩子时仍会用智能手机,而在节假日这一比例上升至33.4%,甚至有36.6%的被调查者有时会将智能手机作为安抚孩子的工具。这种“人在心不在”的状态被社会学家称为“缺席在场”,这种情况对孩子的成长教育非常不利,在这种家教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内心会有一种被忽视的感觉,缺少安全感。这种情况还发生在对年迈的父母的关心上,由于新媒体的交流便利性,使得子女回家的次数减少,在表面看来交流增加,但是近距离的有效沟通极大减少。
“常回家看看”是每一位老人对子女的期盼,“爱我你就抱抱我”是每一个孩子对父母的心愿,这些都是肢体的交流,带有温度的沟通,也是人与人之间爱的表现。这些是新媒体不能也不该取代的。
总之,新媒体的出现在给人们带来沟通便利的同时,也有着自身的缺陷。对新媒体过度依赖这会给婚姻家庭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情感损失。
所以,提倡有目的、有节制、安全地使用新媒体,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同时,提倡设定“家庭关机日”,全家人不受打扰、面对面、专心在一起的沟通虽然是传统的,但确是最有效的。在新媒体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把握婚姻家庭生活的感情线,享受便利,更加亲密。
*作者简介:赖筱倩(1985-),女,广西北流人,硕士研究生,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心理咨询师二级,婚姻家庭咨询师二级。
中图分类号:D9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2-02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