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霞
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浅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当代价值
刘静霞
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0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不断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中国声音的越来越多,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然而现在在交往中我们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处理人际关系指导性原则就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当代价值。
关键词: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价值
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是孔子“仁”的范畴的核心原则,它揭示了孔子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哲学命题,是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论语》中出现了两次。一是在《颜渊》中:“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二是在《卫灵公》中:“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在回答什么是“仁”和“恕”的时候提出的。何谓“仁”,其基本含义是“爱人”,爱亲人,爱人民,爱万物;“恕”属于仁的范畴,“恕”的基本意思是“推己及人”。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基础是“仁”、“爱”。它要求我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利益等的关系时,首先从自己的“爱心”出发,用自己的“爱心”和“仁心”去推度别人,也就是说我们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一定要以尊重他人、体谅他人和善待他人的心态去展开工作,在国际交往也是如此。那么如何实现“推己及人”、实现由此到彼?难道自己不欲的,就真的是别人不要的吗?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白孔子所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时是在“仁”的前提之下,是出于群体之中,自己能够感知到人们的好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群体价值意识,具有同一性,有可以实现“推己及人”的基础。
二、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因
当今世界,各种犯罪、生态环境的破坏、国与国的冲突,以及我国国内出现的道德滑坡现象、雾霾天气、食品安全问题等,这些无时不刻地提醒我们应汲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包含的伟大智慧,并将其作为指导思想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一)国际冲突的激化
虽然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像一战、二战那样大型的世界大战在一定时期内不会发生,但是我们今天看到这个世界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太平,各种形式的国际冲突时有发生,而最暴力的形式——战争,我们在进入到21世纪的今天也成为一种司空见惯,从伊拉克到利比亚、叙利亚再到乌克兰战争,我们看到在国际交往中一些国家为谋取自身利益,以这样一种残忍的手段,去图害他国人民的生命和家园,给被侵略国留下了深深地伤害,在哪里政府机构瘫痪、百姓流离失所,曾经美好家园编程他们噩梦的根源。如果这些侵略国在试试暴行前考虑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们应该慎重他们的行为。所以这时候特别需要我们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经典妙语来敲响警钟,使他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并能最后作出相应的行动来共同维持世界的和平。
(二)生态危机的加剧
整个全球的生态系统都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全球气候的变暖,淡水资源的减少,生态物种的锐减等等这些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我国国内单单雾霾这一项就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活,中国有50%的城市居民处于十面“霾覆”中,在这些城市中华北地区城市的污染更为严重,2015年12月14日,北京针对雾霾的情况更是发出首次的红色预警,而这红色预警预示空气中PM2.5已经大于等于500或700微克/立方米,属于空气严重污染,这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呼吸道系统。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些生态危机的背后隐藏的是人与人关系的危机,生态问题其实就是人的问题,假如我们的生产是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前提下进行,我们今天还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吗?
(三)道德滑坡的屡现
道德滑坡现象在我国已经屡见不鲜,“小悦悦事件”、“彭宇案”等等,当“扶不扶”成为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反思我们国家怎么了吗?我们不是一向号称自己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吗?我们的文明和礼仪体现在哪里?难道我们国民的素质真的低到要考虑扶不扶一位真正摔倒的老人吗?其实不然,而这些背后的原因是致使我们要考虑扶不扶的那些人,正是这些道德水平的低下人,使得一些在做完好人好事的同时,还要遭受“馈赠”的灾难,而使得人们在面对相同状况的时候而不敢出手。如果讹人者在做这些事的时候,能够想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的道德水平不止于此,但是同时能够施救的人在考虑要不要施救时,也能想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的道德水平也不会是现在这个状态。
三、实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措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孔子的主要思想之一,从产生至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我们应将这一思想付诸于行动已成为关键。
(一)要设身处地
我们知道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建立群体意识之上,人是群体的一部分,离开了群体,人也就不是那个人了,所以我们现在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必须把自己和他们放在同一个情境之中,从中感受他们的向往和需要的,同时也感受他们排斥和厌恶的,使自己具有共同的价值判断,实现“此”和“彼”的同一,能够真正“推己及人”,如此才能真正地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才能明白孔子的真正用意。
(二)要换位思考
这里所说的换位思考,并不仅是说思考别人想要什么或是不想要什么,这里所说的换位思考指的是自问和反问,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首先自己问自己问,如果我做的这件事发生在我的身上,我愿意还是不愿意,如果答案是否定,那么反问如果我做的这件事发生在其他人身上,他是不是也是不愿意的,如果是这样的,那么这件事我们就不提倡做。如果我们每一位都能换位思考,从而也就实现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当代价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无论从产生之初,还是在当今世界都有都起
到了积极作用,尤其从我们当今的生活中,更能体会出当代的价值。
(一)有利于建设和谐世界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愿意自己的主权丧失,自己的领土被破坏,国家的统一受到威胁等等,那么我们就应该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出发,尊重他国的主权,不要干预他国政治、经济等。当出现矛盾冲突时,能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指导思想,做出正确的决定,携手合作、共创未来,共同创造和谐世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墨西哥参议院的演讲《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中所说的在共同推进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时,“第一,我们要坚持平等相待、加强战略协作。贵国总统贝尼托·华雷斯曾说过:‘无论人与人还是国与国之间,尊重他人权利才能带来和平。’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
我们生态危机是伴随着工业文明出现的,它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生产者生产产品将“三废”排放出去,污染了水、空气等,破坏了生态平衡,严重威胁到他人的生命安全,但其实自己的生命安全在自己的无意识中也受到威胁,这既不是别人愿意的,也是自己不愿意的,如果我们学习并努力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考虑我们经济利益的时候,思考我们经济行为会导致的后果,并采用措施去避免或削减那种后果,我们的生态也不至于此,危机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一步步建设生态文明。
(三)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什么是社会,它是个个不同的人所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如何建设和谐社会,就是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个体之间的关系、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个体与国家的关系,但是由于各个不同的主体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利益也不相同,为自己所采取的行动也不相同,而他们的那种行为可能伤害到某些人,但是我们总能在这种矛盾中找到一种平衡,而如果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几乎也就达到了这种平衡。例如在社会存在中存在的扶人被讹这样的事件中,如果讹人者考虑到自己不愿意自己在做完好人好事后还要被人讹一笔钱的心态的话,也就不会去讹人,那么这也就从根本上杜绝了不良现象,所以如果我们每个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我们的社会将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全书[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09).
[2]陈德述.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J].孔子研究,1997(01).
[3]何中华.谈人际关系的黄金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J].中国市场,2011(05).
[4]习近平.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6/06/c_116057731.htm,2013-0606.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2-01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