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佛教中的文化发展进程

2016-02-05 12:57原子婷
山西青年 2016年12期
关键词:佛教文化现代化

原子婷

辽宁理工学院(原渤海大学文理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浅析佛教中的文化发展进程

原子婷*1

辽宁理工学院(原渤海大学文理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摘要:佛教文化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文化,它的身上总会有一些与时代发展不相符合的地方,因此它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发展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在此课题中,我们从佛教文化现代化发展入手,从民间的风俗、文学、艺术、语言等多个方面来对佛教文化现代化进行阐述,共同探寻佛教文化的奥秘。

关键词:佛教文化;现代化;佛教语言;传教方式;名胜古迹

宗教文化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影响着人类的思想感情和思维方式,直到现在它仍然在发挥着作用。不同的宗教形成了不同的宗教文化,不难发现不同民族之间的心态、气度、生活方式都有着很大的差异。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宗教文化在现代发展中常常会出现许多违背民众期待的现象,因此要使宗教文化能够继续发展下去,就需要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

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先后传入,但没有一种宗教统治全民意识,因此也没有形成所谓的“国教”,不论哪一种宗教都要带上中国特色,这一点佛教表现地尤为突出。我们通常认为佛教是由释迦牟尼佛于公元前6世纪到5世纪创立于古印度境内,但是对于它传入我国的具体时间,各方说法不一,并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在历史的长河中,佛教文化这一相对传统的文化在面对快速现代化进程时,如何继续发展和传承成了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现代化”它代表的是进步、创新、发展、向上,它既是当代人类发展的历史潮流,还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任务。

起初佛教传入中国,人们还只把它当作一种神灵来崇拜,跟神话的黄帝老子一样,在达官显贵家中供奉,民间鲜有信奉。直至魏晋时期,佛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西域僧人来访,扩大了佛经翻译的规模,并且对佛教文化在中国后来的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隋唐两代因隋唐帝王笃信佛教,采取了积极扶持佛教发展的政策而使佛教文化达到了发展的高潮。到了十年文革期间,中国的佛教事业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改革开放后,在民间巨大需求的驱动之下,佛教文化事业再次蓬勃发展起来,有着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老佛教面对快速发展的时代,也要适应和发展。所谓“佛教文化现代化”,并不是标新立异,也不是哗众取宠,乃是本着佛陀慈悲为怀,普化众生的心愿,稍尽一点棉力罢了!佛教文化要因应每一个时代的需要,以最巧妙的方式,将佛陀慈悲的精神普示于社会,因此,我们提倡佛教文化现代化。

从民间风俗探讨佛教文化。在饮食方面,佛教僧侣也有许多特殊的习俗。中国的寺院一般早晚吃粥,中午吃饭。中国僧人还需要严格实行素食的饮食习惯。在现代发展中,佛教素食文化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中,许多新教徒严格地遵循佛教素食饮食习俗,同时这也带动了一个新的餐饮业发展方向。如果是过去那种单调的素食,不会受到更多人的青睐,而如作为餐厅利用各式食材做出令大众喜爱的素食。在睡眠方面,佛教的僧侣被要求尽量减少睡眠,因为睡眠会使人的精神萎靡,影响修行的成果。睡姿也有很正式的要求,要求姿势是右胁在下方的侧卧,称为“狮子卧”。临睡前也要诵读经书。在文化传播方面,佛陀时代,以口授传法,佛涅槃后,随着时代的进步才有抄经、刻经、印经法,后发展到现在的电脑大藏经。目前社会已迈入信息化、电讯化的潮流。当今社会移动电子科技普及,几乎在任何领域都应得到手机电脑等高科技设备,因此传播文化不再局限于“纸质”之上,而是运用多种现代科技。根据现代人的特点,现在许多高僧大德在网络上开设了博客和微博,对普通大众来说,以这样的方式弘扬佛法易于接受。在交际礼节方面,在遇到师长、前辈、长老时都需要行礼通常是低的向高的行礼。一般来说行礼时要脱去鞋,肉袒右肩,双手合十,口云和南。一般来说,中国僧尼常行的礼节,对于佛像和尊长,要行较重的致敬法,即五体投地的顶礼。对于平辈则行问讯礼,曲躬合掌而已。如今人与人之间的礼仪也有所应用,如在春节时,向长辈拜年需五体投地跪拜于长辈之前,以示敬意。

从文学探讨佛教文化。由于佛教文学是由印度传入,要在中国发展就需要翻译为中文,这大大地刺激了中国的文学革命,无论是从诗文的文体还是诗文的意境都发生了改变。远在魏晋南北朝的时期,就已有了新的改变。到了六朝时代,由于梵文翻译,使中国文字反切的到了启悟,由反切产生四声,由四声而把五言与七言诗改进为律绝。中国文学创作前主张多读书多积累,才能达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在唐代,大量的佛学书籍被翻译,而一些翻译来的外来词渐渐融入了古代诗词之中,例如“八转声”,它既是名词、动词、助词又是代名词。在唐朝时中国就已经有了文法学,只是没有广泛应用而已。《文心雕龙》一部中国文学谁上及作法文学评论的不朽名著,但刘勰成长在佛教寺院里晚年出家,他的作品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佛教文学的暗示。到了唐代以后的文体,受佛学文化的影响多写实顺畅;从隋唐而至宋代,受佛教“变文”的影响出现了“弹词小说”或“平话”,近乎语体的唐宋诗,如白乐天及苏东坡等的诗。梁启超先生曾说:“中国古诗中的第一长诗孔雀东南飞”,是受马鸣大师所作“佛所行赞”的影响。到了明清小说是由平话及拟平话而来,小说中的风格,散文形式,以及弹词里的说白与唱文夹杂并用,明明白白是受佛经的暗示。由于佛典的翻译,也为中国增加了三万五千多个新语。现代人想要对佛学文化学习,那么在对古代诗词歌赋的学习过程中就会间接地对佛教文化有所了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间接。

从艺术探讨佛教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满足生存需求的同时,也同时提出了休闲娱乐的新需求。对于佛教文化的传播,旅游这个项目无疑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它不受年龄和性别的局限,有着较大的受众群体。在我国中原地区,有着许多带有佛学文化色彩的城市,例如青海、西藏等地。游客在去这些地方之前可能对当地以及当地特有的礼仪、文化了解甚少。对于普通游客来讲,只有亲身参与到其中,才能感受到当地浓郁的佛教色彩及文化和藏传佛教深刻的内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将一种古老的文化用一种崭新的方式介绍给世界。不强制传播,也不被动接受,是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使游客从内心真正地接受和认可。在旅游产品上,多一些开发一些以游客为主切实参与的项目,这样游客才能真正地理解宗教文化内涵。佛教主张离尘出世,因此寺庙建筑大多建在幽深的山林里,形成了“天下名山僧占多”的局面。从古至今千百年来,各阶层的人们,为了信佛、拜佛、敬佛、和护佛,花费了大量的资金,修建了无数的石窟、佛像、佛塔和佛寺,给后世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佛教文物和佛教名胜古迹,其中包括佛教四大名山,即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和浙江普陀山;三大石窟艺术,有云冈、敦煌、龙门三处规模最大的石窟等名胜古迹等。无论是哪一处佛教圣地,都有着相同的信仰,对于佛教文化的发展,最好的方法就是与“现代化”相连,形成一个能与时代相接的形式。

从语言方面探讨佛教。佛法“现代语文化”是佛学文化现代化的重要表现,一个佛教学者必须具备梵、巴、藏、英、日文等语言,才能寻根究源佛陀的遗教。佛陀时代,印度的语言有二百二十多种,主要的语言也有十三种。佛陀传教也应用多种语言传法。佛涅槃后,第一次的圣典结集,大多采用混成的俗语,后来有了梵文,也免不了使用梵文,所以近世在尼泊尔、高昌等地,发掘到若凡的佛学经典。中国的翻译家中,鸠摩罗什、玄奘大师等,皆通达多种语言,才能更好地从事佛学事业。如今在现代人的努力下,培养了大量的翻译人员,编写了多种语言的翻译书籍,许多经典佛教书籍也用多种语言来翻译出版,如《大唐西域记》、《大乘起信论》等。与此同时,经典佛著的白话化也十分重要,在中国有这样的一个群,他们有着对佛教的向往,但佛教书籍太过于繁琐,不便于理解,无法更好地学习佛法,因此书籍的简化十分重要。佛教要很好地被大众所接受,就要将其与人们所熟知的信息想联系,佛教的流传使佛语、佛典大量渗入社会生活而具有了社会意义,在现代化背景下一些如“一尘不染”,佛家把色、声、香、味、触、法叫做“六尘”,如果在修行是能摒除一切杂念,佛语就叫“一尘不染”,变为社会语言后是非常整洁的意思。像“五体投地”、“当头一棒”、“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等都来自佛语和佛教故事。至于那些从佛教生活衍生出来的语言就更多了,如“丈二和尚摸不清头脑”“跑了和尚跑不了庙”、“临时抱佛脚”、“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等等。这些本是佛语或佛家故事的成语和语句,如今大量应用于现代写作和日常生活中,虽然没有可以地宣扬佛教,但在潜移默化中也是在对佛教的一种变相宣传,将佛学知识在一点点渗入到人们的心中。说到通俗易懂,那些用现代语言来对佛学进行传承的行为也需从两方面进行考察。佛教典籍《时轮金刚》时以大众易懂的语言造论而得到世人称赞,这足以证明现代语言对佛学的作用。但是在改用简易语言的过程中,因个人的文化造诣和领悟能力的不同,是否会造成对佛教文化的篡改。如果只是为了语言的简介而肆意改变其原意,或者仅仅是为了迎合他认嗜好,那么这样的通俗化便失去了意义。

从传教的方式来探讨。过去佛学传教皆为行走四方进行教化,如玄奘法师西行求法,仅仅是步行千里。现在传教佛法运用了多种现代文明产物,在交通上可以利用汽车火车甚至是飞机;在传播上可利用麦克、音箱、银幕、幻灯片、音乐等现代产物。若是一场大型的宗教文化传播交流,也可已通过电视、电台等将音频和视频传递给更多的人。现代的科技手段为许多人提供了学佛的方便,通过网络视频,远在千里之外的弟子能够见到自己的老师,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利用计算机和存储技术可以将重要的信息保存,也可以继续传递下去,这在一方面惠及了更多的群众,另一方面也可以达到传播的最大化。这些现代科技带来了便捷和效率,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老人总说过去儿女离开家总是叮嘱有没有落下什么东西,而现在最多的是询问手机带没带,这就是一个时代的改变。过去佛陀说法,虽然只是以口传授,但是佛陀很重视方法,应用了譬喻、因缘、重颂、长行等来教化弟子们。随着时代、地域、文化的不同,传教方式也有了多层次的改进。在人们的印象中,佛教圣地是一个庄重严肃的地方,而它的建筑都被一层神秘所笼罩。如今各式各类新兴设备和科技产品进入了僧侣的生活中。在古老的藏族佛教圣地,10%的僧侣拥有自己的私家车,他们拥有了自己的车,使自己可以更方便地到更远的地方朝拜。现代的僧侣不是想象中的那样,每天只是在油灯下诵读、在佛前朝拜。走进僧侣的宿舍,映入眼帘的是笔记本电脑和各式各样的现代设备。从僧侣在生活之余的谈论中我们不难听出,电脑已经进入他们的生活,利用网络,能毫不费力地查阅和学习知识,进而更利于更好地传教。虽然“现代化”不可避免的敲开了佛教寺院的大门,但在藏传佛教寺院中,一直不变的依然是供奉的酥油灯和僧侣虔诚地诵读。不管是电脑还是电视都是工具,很多时候,僧人还是要把心放在修行上。无论生活怎样变,藏传佛教的传统和习俗不能改变。

现如今,人类社会在飞速发展,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挑战。在时代的浪潮下,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就要依靠自身的改革和创新。我们有信心相信,中国佛教文化能够很好地应对挑战,创造适应现代社会的佛学文化,来更好地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1]程裕祯著.中国文化要略[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原子婷(1994-),女,汉族,辽宁营口人,辽宁理工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2-0065-02

猜你喜欢
佛教文化现代化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慈云禅寺国师塔与大运河佛教文化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从“禅韵壶”看佛教文化与紫砂壶艺术的融合
首届中国佛教文化书画艺术作品展在河北承德隆重举行
从佛教文化中汲取精进的智慧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佛教文化的内在结构与价值取向提升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