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动物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

2016-02-05 11:58:22潘程程
山西青年 2016年15期
关键词:喻义喻体习语

潘程程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上海 200083



英汉动物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

潘程程*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上海200083

中西方在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学典故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同的动物形象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动物习语因而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特征;在翻译这类习语时,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作者提出了三种翻译方法,以期达到两种语言和文化的有效交流。

动物习语;文化差异;功能对等;习语翻译

一、引言

习语又称俗语,从广义上说,它包括成语、俗语、谚语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更是与每个民族的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体现了该民族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态度。在历史发展历程中,汉语和英语都积累了大量含有动物词汇的习语,而其中对各种动物赋予的联想也不尽相同,反映了各自的文化特色。本文拟从四个方面探究英汉动物习语中喻体体现的文化差异,并试图提出三种翻译方法。

二、动物喻体体现的文化差异

(一)地理环境不同

英国是个多平原、丘陵的国家,马(horse)是基本的交通工具和农耕伙伴,马也频繁出现在英文习语中,比如: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本末倒置);work for a dead horse(徒劳无益);horse marine(水上骑兵,比喻“空中楼阁”);pay for a dead horse(花冤枉钱);straight from the horse’s mouth(比喻“从可靠方面得来的消息”)。在中国,牛常常伴随在农民左右,英文中用“马”做喻体的习语翻译成中文时,常常用“牛”代替。比如:as strong as a horse(力大如牛);He works like a horse.(他工作努力,像一头老黄牛。);talk horse(吹牛);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but you can’t make him drink.(牛不喝水强按头。)

再如,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捕鱼业发达,人们很爱吃鱼。“鱼”(fish)这个喻体自然也融入了他们的语言中:a dull fish(愚蠢的人);a poor fish(不幸的人);a big fish in a small pond(小地方的大人物)。可以发现,fish总是代指人,而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大大小小的山脉纵横其中,中文中会用 “山”来代指人物。例如:泰山北斗;有眼不识泰山。

(二)风俗习惯不同

英汉风俗习惯的差异是多方面的。在西方童话里,狮子(lion)是万兽之王,一谈到狮子,西方人都会肃然起敬,因此狮子就成了伟岸、强壮、王者的代名词。如:as majestic as a lion(像狮子一样雄伟);a lion in the way(拦路虎);英国人甚至把自己的国家比喻成狮子,twist the lion’s tail(激怒英国)。而在中国文化中,狮子只是凶残的野兽,没有太多情感上的喻意。

再比如,猫头鹰(owl)在中西方文化中喻意不同。在西方文化中,猫头鹰是智慧的化身。在希腊神话里,猫头鹰常常陪伴在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身边,习语as wise as an owl就用来表示某人很聪明。在中文中,因为猫头鹰时常夜间出没,被人称为“夜猫子”,有消极的含义。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喜爱的动物。如中英两国人民都有养狗(dog)的习惯。但中英两国人民对狗有不同的看法。西方文化中,人们认为狗可靠、忠诚,是人类的好伙伴。因此带有狗的习语都含有积极的意思: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都有幸运日。);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雪中送炭);Let sleeping dogs lie.(莫惹是非)。而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狗仗人势;狐朋狗友;丧家之犬;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眼看人低。

(三)文学典故不同

文学名著被民间广泛诵读,深受人们喜爱,久而久之,文学典故成了习语的重要来源之一。在英文诗歌中,蟋蟀(cricket)是快乐幸福的象征。例如,R.Southey在其诗作Hymn to Penates中写到:When by the evening hearth contentment wits.And hears the crickets chip.在英文中,一个人很开心,我们可以描述成:as merry as crickets。然而,在中国文学典故里,蟋蟀的声音代表着寂寞、孤单、忧愁:“蛩唱如烟波,更深似水寒。”(杜牧《寝夜》);“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欧阳修《秋声赋》)

在深受大家喜爱的的儿童故事《爱丽丝漫游奇境记》(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中,有一只在空中忽隐忽现的猫,每次说话的时候,他都咧着嘴,很讨人喜爱,让人印象深刻。在L.Carroll的原著中,这只猫来自英国一个叫Cheshire的郡,之后,当形容一个人咧着嘴笑得很厉害时,人们会说grin like a Cheshire cat。

(四)宗教信仰不同

宗教信仰和文化密不可分。自古代起,宗教给其信众提供了价值观、生活态度等各种指导,可以说,宗教是文化的实践,常常可以看到宗教对语言的深刻影响。众所周知,《圣经》是基督教的圣典,影响着欧美地区的社会和文化,里面的故事一直被基督徒所传唱着。在《圣经》中,撒旦背叛了伟大的、无所不知的上帝,被称为“巨龙”(the Great Dragon)。所以,在很多西方故事和传奇中,无辜的民众总是被巨龙所迫害,而此时主人公大英雄常常都是奋起反抗,手刃巨龙,受到民众的崇拜和敬仰。可以看出,龙这一动物形象在西方文化中是邪恶、负面的:dragon’s teeth(相互争斗的起源);She is a dragon.(她是一个悍妇。)而在汉语文化中,龙的形象完全颠覆。龙是贵族、权力的象征,中华民族总是自豪地把自己称为龙的传人。龙的正面形象不言而喻:真龙天子;望子成龙;生龙活虎;乘龙快婿等。

三、动物习语的翻译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不是简单的语言对等,而是语言功能的对等,是读者心理反应的对等。“功能对等”理论主要是通过以下四个标准来指导翻译实践的:传达信息;传达原作的精神和风格;语言通顺,符合译文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读者反应相似。

(一)喻体相同,喻义相同——直译法

在人类发展中,人们对某些动物产生了相同的联想,这些动物在英汉习语中的喻体和喻义是相同的,我们完全可以采取直译法,既保留了源语特色,展现了民族文化,又丰富了目的语,达到了形式和意义的完全对等。例如:crocodile’s tears(鳄鱼的眼泪);鹦鹉学舌(parrot what other people say);a bull in a china shop(大公牛闯进瓷器店);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One bird in hand is better than two in the bush.(一鸟在手胜似双鸟在林。);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耗子就是好猫。(It doesn’t matter if the cat is black or white,as long as it catches mice.);枪打出头鸟。(The guns will only shoot at the birds which come up first.)……

(二)喻体不同,喻义相同——套译法

有些汉语和英语习语中的动物形象不同,但它们表达出的深层寓意却是相同的。此时,我们可以套用相似的动物习语来进行翻译,将一种动物形象转换成另一种动物形象。虽然两者在形式上存在差异,但在深层意义和风格上却实现了对等。比如: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对牛弹琴);as timid as a hare(胆小如鼠);as stubborn as a mule(犟得像头驴);wet as a drowned rat(落汤鸡);a black sheep(害群之马);set the cat among the pigeons(鸡犬不宁);The fox preys farthest from its hole.(兔子不吃窝边草。);如鱼得水(be like a duck to water);What can you expect from a pig but a grunt?(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三)喻体空缺——意译法或直译加注法

有时一种动物在一种语言文化中有特别的联想意义,但在译入语中没有类似的含义或与之具有相似联想意义的其它动物。

在翻译这类习语时,有两种方法:其一,舍弃源语动物形象,而以意义的翻译为主。这种方法牺牲了原文中的动物形象,但却保留了其喻义,达到了功能上的等值。比如:a white elephant(好看但不中用的东西);smell a rat(怀疑有诈);flog a willing horse(对努力工作的人加以鞭策);flog a dead horse(做徒劳无益的事);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一贫如洗);have other fish to fry(有别的事要做);Come on,you chicken!(快过来,你个胆小鬼!);人心不足蛇吞象(No man is content.)其二,如果直译出原文中的动物形象,不会使读者困惑,就可以采用直译加注法,即直译出其字面意义,再点出深层含义,使译文形象生动,保留了原文的风格和韵味,达到了功能的最大对等。例如:The cat weeps over the mouse.(猫哭耗子假慈悲。);teach fish to swim(教鱼如何游泳——班门弄斧);as close as an oyster(像牡蛎那样守口如瓶);黄鼠狼给鸡拜年(The weasel goes to pay his respects to the hen——not with the best of intentions.)

四、结论

动物习语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反应了中西方文化对各种动物不同的情感态度,打上了深深的文化印记,平时多注意和对比一些有趣的动物习语,不仅可以掌握语言知识,还可以了解西方的风俗习惯,激发学习的兴趣。在翻译动物习语的过程中,译者应深刻理解词语所蕴含的独特文化意味,通过找出动物习语表层形象和深层意义的联系,确定是保留、转换还是舍弃形象,从而采取相应的译法,以求达到两种语言在功能上的等值。

[1]Seidl,Jeniffer and WMcMordie.English Idioms and How to Use Them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4.

[2]Worrall,AJ.English Idioms for Foreign Students [M].Longman Group Limited,1977.36.

[3]冯刚.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比与研究 [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09(4).

[4]侯宁海.英语习语大典 [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241.

潘程程(1988-),女,汉族,安徽马鞍山人,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翻译。

H315.9

A

1006-0049-(2016)15-0076-02

猜你喜欢
喻义喻体习语
比喻让描写更形象
中英动物隐喻差异之解析
英语果蔬名称喻义举隅
商场现代化(2017年4期)2017-03-28 20:59:32
从英汉动物词汇的喻义看文化差异
智富时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7:01:56
“狗”喻义探究
现代语文(2016年5期)2016-06-21 08:20:08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语言与翻译(2015年3期)2015-07-18 11:11:05
喜马拉雅
福建文学(2015年4期)2015-04-27 00:48:50
实用习语 话“鸟”
海外英语(2013年9期)2013-12-11 09:03:36
话“鸟”
海外英语(2013年10期)2013-12-10 03:46:22
习语自有WAR
海外英语(2013年2期)2013-08-27 09:3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