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兵
(江苏省洪泽湖水利工程管理处,223100,洪泽)
明代洪泽湖治理思想初探
吴晓兵
(江苏省洪泽湖水利工程管理处,223100,洪泽)
1128年黄河夺淮以后,由于历代对黄河采取北堵南疏的治理方针,黄河河床逐步南移,至明万历年间,洪泽湖逐步形成。洪泽湖处于黄河、淮河、运河的交汇之处,对洪泽湖的治理和开发也因之多有变化。以明代的洪泽湖治理思想为中心,研究了洪泽湖治理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实践,以期对当今的洪泽湖管理和保护提供借鉴。
明代;洪泽湖;蓄清刷黄;黄河;漕运
湖泊是水资源的重要载体,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蓄洪水、提供水源、水产养殖以及提供生物栖息地、维护生态多样性、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湖泊管理保护,维护湖泊健康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流域居民的生产生活,关系区域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是水利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江苏省作为全国率先开展湖泊管理与保护的省份,自2008年以来不断强化洪泽湖管理,建立健全洪泽湖管理与保护制度,大力打击非法圈圩和非法采砂,为维护洪泽湖健康生命,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
洪泽湖的形成虽然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但是在明代以前,洪泽湖无论是湖泊面积、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受关注的程度等方面,都不是十分显要。直到明代中叶后期,由于黄河南流、淮河失尾以及漕运中断,洪泽湖的地位和作用才越来越显得重要。因此,明代是洪泽湖迅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洪泽湖大堤初具规模,洪泽湖面积迅速扩大。由于受到黄河泛滥、运河漕运等因素的影响,这段时期的洪泽湖治理也进入一个鼎盛时期。
1.洪泽湖概况
洪泽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处于淮河中下游接合部,位于苏北平原中部西侧,淮安、宿迁两市境内,一般蓄水面积为1 497 km2(据2005年《江苏省洪泽湖保护规划》)。
进入洪泽湖的河道主要在洪泽湖上游,主要有淮河、漴潼河、濉河、安河和维桥河,这些河流大多分布于湖的西部,此外还有怀洪新河、池河、新汴河、新濉河、徐洪河、老汴河等,汇水面积为15.8万km2,其中淮河流入量占入湖总量的70%以上。
淮河入江水道为洪泽湖的主要泄洪通道,湖水60%~70%由三河闸工程下泄,经入江水道流入长江。另有淮沭新河、入海水道和苏北灌溉总渠分别经由二河闸、二河新闸和高良涧进水闸排泄洪水入海。
2.明代以前洪泽湖形成及治理开发概况
①宋以前洪泽湖基本情况及治理开发。自古以来,洪泽湖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优越,宜农宜渔,有着悠久的治理和发展历史。对于洪泽湖的治理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期。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典农校尉陈登筑破釜塘,并筑捍淮堰30里(今洪泽湖大堤之北段),以障富陵之水,可以说是洪泽湖治理开发之滥觞。
②宋元时期洪泽湖基本情况及
治理开发。北宋年间,自末口至汴口,在淮河南岸先后开凿了沙河、洪泽新河和龟山运河作为漕运河道。此时在淮河南岸分布着众多小湖泊,主要有万家湖、泥墩湖、富陵湖、破釜塘以及白水塘等,这些小湖泊即为洪泽湖的前身。宋代洪泽湖地区的屯垦规模大为缩减。到了元代,由于建都大都(今北京),先后开凿通惠河和会通河,漕运改道,洪泽湖区屯田开发再度兴起,并创下洪泽湖地区古代屯垦的最大规模。
黄河南徙之初,淮河尾闾尚深广能容,但是淮阴以下淮河水位已经被大幅度抬高,而且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在淮河形成沉淀,导致淮河河床逐渐垫高,这两方面的因素导致对淮河产生顶托作用,淮河(其实即黄河)出水日益不畅,导致黄河决口频繁,给明朝漕运带来极大影响。洪泽湖处于黄河、淮河和运河的交汇点,到了明代,这种复杂关系致使洪泽湖治理被朝廷提上议事日程。
1.明代影响洪泽湖治理的因素
洪泽湖在明代之所以得到重视和治理是由以下几方面因素决定的。
(1)明代治河思想
明代治河思想的核心是“保漕”。1368年,明朝建立之初,以应天府(今南京)为南京,以汴梁开封府为北京(1378年罢),以凤阳为中都。1402年明成祖朱棣夺得皇位后,改北平为北京,并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明代自从迁都北京以后,对漕运尤其依赖,据《明实录》记载,自1416年起至1625年,每年运往北京的漕粮基本都在400万石。为维护漕运的需要,明政府于成化七年(1471年)设置了专职的总河,负责河道和运道治理,1578年更是将总河府衙设置在黄淮交汇附近的淮阴。
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年),朝廷诏刘大夏治河,诏书中说:“古人治河只是除民之害。今日治河,乃恐妨运道,至误国计,……”这就指出保证漕运是明代治河最迫切最重要的任务,其实也是明清两代治河的最高指针。
(2)黄河夺泗入淮及影响
根据黄河水利委员会 《人民黄河》统计,自周定王五年(前602年)至1946年的2 548年间,黄河较大的改道有26次,其中明朝有7次,占了27%。由于黄河泛滥会阻断淮安到徐州间运河的漕运,因此对黄河的治理是保证漕运畅通的重要前提,而由于黄河不断南侵,洪泽湖也不断受其泛滥影响,对黄河的治理就一直贯穿于明王朝的始终并给明王朝的政治、经济带来十分重大的影响,洪泽湖也在明代成为黄河治理的重要因素。
(3)泗州及明祖陵的安危
泗州城位于今江苏省盱眙县境内,曾经是历史上淮河下游的一座重要都市,处于洪泽湖西岸、隋唐大运河由淮河入汴河的端口,具有突出的战略、交通和经济地位。明祖陵位于今盱眙县明祖陵镇,洪泽湖西畔的淮河入湖处,是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明代对洪泽湖的治理经常受到来自朝廷官员及“民间浮言”半公半私的攻击。最为著名的一次是1580年,以常三省、李纪、高尚志为代表的泗州籍官员多次上书朝廷,借泗州水淹之机大肆渲染,广布谣言,企图中伤治河成果,甚至弹劾治河官员,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1570年以后,明代治水功臣潘季驯的治河思想在朝廷内得到越来越多官员的认可,基本达成一致共识:修筑河堤,束水攻沙,主治黄河,运在其中。万历六年(1578年)潘季驯第三次治河,向朝廷上了著名的《两河经略疏》,立即得到了批准。
2.明代洪泽湖治理思想的演变过程
要弄清明代洪泽湖治理思想的演变过程,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明代治水思想的演变过程,因为明代治水思想的演变直接影响了洪泽湖治理思想的形成。
据史资分析和研究,不妨以隆庆四年(1570年)为界,将明代的治河活动分为前期和后期,这个划分和史学界对明代社会经济发展时期的划分没有关系,只是就治水思路而言。
(1)前期的治河思想——北堵南疏保运道
和历史上大多数朝代一样,对黄河和运河的治理占据了明代治水的大部分内容,也占据了 《明史·河渠志》记载的大部分篇幅。由于洪泽湖处于黄淮运的交汇之处,因此明代对黄河和运河的治理思想直接影响了对洪泽湖的治理。
从明代历次治河来看,基本上都是遵循一个原则:北岸筑堤堵塞以保护运道,南岸新开、疏浚支河以宣泄洪水,这样做的结果是运道安全了,但黄河不断向南泛滥,河床不断向南移动,距离淮河和洪泽湖越来越近,整个淮北地区的人民更是苦不堪言。
(2)后期的治河思想——束水攻沙保通畅
明代后期的治河以潘季驯为代表,思路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成就也最为卓著,这来源于对黄河认识的深化和洪泽湖进入治河者视线。
隆庆四年(1570年)潘季驯第二次主持治河工作,主要是解决黄淮并溢、运道大堵的问题。这次治河在历经千难万险、完成堵口筑堤之后,开闸使河水重入故道。此时,潘季驯看到一个令人震撼的现象,河水流到新开的相对狭窄的河道以后,水势猛涨,流速加快,强大的水力像热汤化雪一样,迅速冲开并带走了两岸的泥沙,使河道迅速变宽变深,远比人工疏浚速度快、效果好。这次发现令潘季驯激动不已,一个新的治理黄河的思想在逐渐形成。
1570年潘季驯主持治河获得成功以后,他的治河思想逐渐在朝廷得到认可并获得支持。1576年起,洪泽湖已经进入治河者的视线,加高洪泽
湖大堤的意见也在讨论之中。
3.治理洪泽湖是明代“保漕”的关键
古清口是泗水入淮之口,郦道元《水经注》称,淮泗之会,所谓泗口也。古泗口,在今淮阴区码头镇和杨庄一带。黄河夺泗入淮后,淮河成为黄河的支流,淮河入黄之口便称为清口。其后由于黄河的顶托与高家堰大堤的拦蓄作用,洪泽湖逐渐扩大,清口成为洪泽湖(亦即淮河)的主要出口。由于洪泽湖处于黄河与淮河的交汇点,三者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一者黄河多沙,清口淤塞,将导致漕运受阻,洪泽湖排泄不畅,洪泽湖水位增高,威胁高家堰安全。二者由于黄河河床日益抬高,黄河经常由清口倒灌入湖,导致清口淤塞日趋严重。高家堰南段设有减水坝,必要时将向东分洪,顺运河南流入江,或由射阳湖分注入海;如高家堰溃决或者减水坝失控,将导致漕运阻断,黄河趁此更大规模倒灌入湖,形成恶性循环。三者如高家堰溃决,洪泽湖不能储蓄清水,又失去借清水冲刷清口和黄河淤沙的作用。如此交互影响,必将导致黄淮形势的日趋恶化。因此,清口(亦即洪泽湖出口)与高家堰成为明代最为关心的两处工程。
4“.蓄清刷黄”是明代洪泽湖治理思想的核心
前面已经论及,历代对洪泽湖的治理和开发都是以屯田形式进行的,而屯田离不了围堰的修筑,因此在明代以前对洪泽湖的屯垦中,在其周围尤其是东部地区就筑有围堰,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高家堰。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九月,河道都御史曾钧、河道都御史连鐄等在治河计划中提出“将高家堰增筑长堤”,这是高家堰(即洪泽湖大堤)第一次出现在皇家档案里。
(1)“蓄清刷黄”思想的提出
万历初年,黄河决崔镇而北,淮河决高家堰而东,黄淮运交汇处的清口一片淤沙,清口以下的黄淮入海尾闾也严重淤塞。潘季驯经实地勘查后提出堵塞崔镇决口,大筑黄河两岸遥堤缕堤,修筑高家堰大堤,拦淮河水尽出清口,流入黄河,以达到冲刷清口的淤沙和下游入海河槽的治理方案。 “蓄清刷黄”的思想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借淮水之“势”来冲沙;二是借淮水之“清”以刷黄。
明万历六年(1578年),潘季驯总理河道,提出并坚决实践“蓄清刷黄”的治理黄、淮、运河思想,把修筑高家堰作为首要任务,修建了从武家墩至越城的长达60里的高家堰,并将原有土堤改建成石工墙,切断淮河岔流,抬高水位,迫使淮河出清口,冲刷淤积的泥沙。
(2)“蓄清刷黄”思想符合泥沙运行规律
从河流动力学的观点来看,以清释浑的思想符合泥沙运行规律。引清水河流入黄河,不仅增大了整个河床的流量,加大了流速,从而提高了河流挟沙能力;同时,由于加入了清水,使整个河流的含沙量相对减小,提高了对河床的冲刷能力。所以,蓄清刷黄的思想被实践以后,清口及清口以下至云梯关河道的淤积速度大为减缓,黄河近二三百年时间内无大的改道,运道也因此畅通200余年。
(3)“蓄清刷黄”的配套措施
“蓄清刷黄”的思想得到实践的检验并获得成功之后,成为明代治河的不二选择,洪泽湖大堤不断得到增高、培厚和加固,洪泽湖水位也逐渐抬高,成为悬在里下河地区人民头上的一盆水。“倒了高家堰,淮扬两府不见面”是对这一状况的真实写照。因此为保证“蓄清刷黄”思想的贯彻,必须实施配套措施,一来保证蓄清刷黄的效果达到最佳,二来保证洪泽湖大堤东部的淮安、扬州安全。
①设置减水坝。明代开始,在洪泽湖东岸的洪泽湖大堤上即设有减水坝,当洪泽湖遇到特大洪水时,清口一旦宣泄不及,洪泽湖水位急剧抬高,会危及洪泽湖大堤的安全,此时就可以由减水坝向东宣泄部分洪水,而一旦洪水消退,就仍然可以使其北注清口。
②建立报汛制度。根据文献记载,明万历年间黄河报汛已经制度化,开始时仿照边疆军情的传递系统采集上报水情。由于当时黄淮运相互纠结,因此黄河、淮河的汛情须及时传到淮安清河,以便必要时堵塞运河上的南运口,保住朝廷的经济命脉漕运通道不被冲毁。后来,潘季驯又提出了一套新的防汛报警方式:河防一旦出险,必须以挂旗、挂灯和敲锣等方式予以通报,以便下游地区及时作出回应和进行防护。
③修筑石工墙。明万历八年(1580年)始建石工墙,天启元年(1621年),因风浪袭击等原因,石工墙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修复时砌石中采用丁顺相间的方式,两块石之间的连接用铁锔镶嵌,使石工墙的整体性比万历时有了提高。
④建立防护制度。明代对防护制度特别重视,强调防重于治,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防护制度,做到“日防、夜防、风防、雨防”的“四防”。这套制度也用在洪泽湖大堤上,同时还动员沿堤群众参与防守,建立了所谓的“官守”和“民守”“二守”制度,以保护洪泽湖堤防安全。
①要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思想。明代治河,由于京师官俸军食每年有400万石以上的需要,因此确保漕运畅通为当时第一要务,是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民生只是附属要求,治河官员只能根据廷令开展治河工作,由于一味坚持北堵南疏方针,在“分流”与“束水”中摇摆,在分黄导淮等浮言中犹疑,使得黄河长期泛滥成灾,老百姓不堪其苦。
这提醒今天的治水者,要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思想,要深入治河地点进行调查研究,以正确的思想指导湖泊管理工作。
②要保持不屈不挠的精神。明代对洪泽湖治理的过程中,数位官员勇顶压力,前赴后继,在各种严峻的形势下不畏艰险、不辞辛劳,再蹶再起、不屈不挠,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的治理之路。今天的洪泽湖管理与保护工作正处于新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以及水利、渔业、航运、发电等部门、行业间的矛盾十分突出,要求河湖管理者坚持不屈不挠的精神,积极、稳妥地处理好这些关系和矛盾,全力推进洪泽湖的管理与保护工作,全力维护洪泽湖的健康生命和洪泽湖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③要采用科学先进的治理技术和成果。明朝时期,西方科学技术已经得到很大的发展,而明朝政府依然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国内得不到应用。传统经验对治水的认识是定性的、概念性的,这样就妨碍正确、准确地认识自然规律,几代人如盲人摸象般地进行治水工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时代,科技迅猛发展,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经济社会要发展,水利要先行,而水利要先行,科技必先行。
[1]洪泽湖志编撰委员会.洪泽湖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
[2]武继羽.洪泽湖通志[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
[3]贾征.潘季驯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马雪芹.大河安澜——潘季驯传[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5]张含英.明清治河概论[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4.
[6]淮安市政协文史委,洪泽县政协.百里文化长廊洪泽湖大堤[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李建章
Philosophy of Hongze Lake harness in M ing Dynasty
Wu Xiaobing
Since the Yellow River occupied the Huai River in 1128,a strategy of blocking in the north and dredging in the south had been adopted in the history.As a result of riverbed movement southward of the Yellow River,Hongze Lake had gradually been formed till the Ming dynasty.Located at the convergence of Yellow River,Huai River and Grand Canal,Hongze Lake has to be strictly controlled and developed carefully.With concentration on philosophy of Hongze Lake harness in Ming dynasty,formation,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f this philosophy are examined so as to provide experiences to current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of the Hongze Lake.
Ming dynasty;Hongze Lake;damming for clean water and discharging sediment;Yellow River;using river canal for grain transport
G112+TV882.9
B
1000-1123(2016)14-0055-03
2016-03-17
吴晓兵,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