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民间文学的发展特点

2016-02-05 00:18
山西青年 2016年20期
关键词:民间文学文学创作

达 红

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常州 213022



浅论民间文学的发展特点

达红

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常州213022

民间文学做为文学的一部分,以其独特的形式自在鲜活地流传于百姓的生活之中,并与文人文学相互映衬,真实全面地传递着历史与情感。但民间文学的发展是随着时代不断地发展与变化的,在不同的时代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与特点。

民间文学;时代;特点

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部分,它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用口语进行创作并在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它运用口头语言叙述故事,展示生活,塑造形象,抒发情感。是广大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是他们认识社会、寄托愿望、表达感情的重要方式之一。

鲁迅在《不识字的作家》一文中说:“不识字的文盲群里是有作家的,原始时代就有‘杭育杭育派’”,“就是《诗经》《国宛》里的东西,好许多也是不识字的无名氏作品,因为比较优秀,大家口口相传的。王官捡出它可用行政上的参考的记录了下来,此外消灭的不知有多少。希腊荷马的两大史诗,也原是口吟,现存的是别人的记录……”鲁迅又说“但是,因为没有记录的作品,又很容易消灭,流传的范围也不能很广大,知道的人们也就少了。偶有一点为文人所见,往往很吃惊,吸入自己的作品中,作为新的养料。不识字的作家虽然不及文人的细腻,但他却刚健、清新。”

民间文学是随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一道向前发展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间文学的内容、形式以及创作者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一、在原始社会里,民间文学是全民的口头文学

原始社会,人们的认识水平低下,民间文学就成了组织劳动、传授生活经验、表达生活企愿的主要手段,具体表现形式有:一是建立在劳动节奏的基础之上,渗于生活各个方面的歌谣,如简单而原始的劳动号子,这些民间文字以节奏以主,主要用来协调劳动,提高劳动效率;二是当时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够,常以自我的生活来想象未知的世界,因此就产生了的专门的职业——巫祝,这些人用仪式、动作和秘语来与未知世界沟通,这些巫术卜辞也成了全民崇敬信仰的文学;三是神话及部分史诗,这是先人眼中对自然、世界的认知,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也进行着一种最质朴的解释与教育。

这种全民性的口头文学,是原始社会唯一的文学形式。它由原始社会成员集体创作而成;反过来,又为全体成员服务。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才称之为全民的口头创作。当然,这种创作只是今人的描述,原始人是从来不把这种活动当作创作来对待的,这就是他们的世界观,也是他们宇宙观。因此,虽然时代在进步,但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我们可以了解我们的先民对宇宙对世界对自我以及对他们之间关系的原始质朴真实的看法,情感的虔诚、率真、热烈、想象的奇特仍打动我们被科学浸润的心灵。

二、在阶级社会里,民间文学成为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集体创作并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

鲁迅曾说过,在阶级社会里,民间文学主要是“生产者的艺术”。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部落逐渐为国家所代替,由于社会阶级的分化,在社会上分离出一种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艺术家,作为“艺术生产”中的文学创作,主要以文字为载体,因此只有受过系统教育的知识分子才能胜任,创作者在经济地位、政治地位以及文化层次上的分野,使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创作、流传方式上有了显著的区别。从此时起,民间文学不再是全民的口头艺术,也不再是唯一的文学样式。处于社会下层的、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广大民众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极少,但他们仍有着社会人所必须的娱乐、情感、教育等多重需要,于是,他们在生产劳动、社会生活中以自己的独特的方式将他们生产生活的经验、生命中的喜怒哀乐给记录并表达出来,变成了一种集体创作、区间享有,并世代口耳相传的一种口头文学。这些口头文学也许在艺术上比较粗鄙,白居易就曾经说过“岂无山歌与山竹,呕哑嘶折难为听。”但它源于生活,贵在真实,它成为社会下层的劳动者传递经验、抒发心声、表露爱恶、寄托理想的主要渠道和方式。虽然在发展过程中作家个人也可能偶然有口头式创作,但那不是主要的创作方式;民间的口头文学也有不少被文人采用见于文字,但那也不是民间文学主要的传播方式。自此以后,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同时并存、互相影响、共同发展。也使后代人在这两种文学中对历史有一个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与了解。

三、当代,民间文学在创作、流传方面的继承、变化与发展

当代是阶级社会,所以,民间文学仍是作为与文学相对而独立存在的一种文学样式;古代的神话、传说、笑话等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仍表现出极大的生命力,特别是在乡村,传统的民间文学仍是村民共同享有的文化财富;当今民间文学创作中仍保留了传统的故事、民歌、笑话等样式。

当今时代、经济、观念包括社会分工的重新定义与分工,也使民间文学在创作、流传等方面都出现了极大的变化。一是创作群体出现了变化,在传统农业自然经济的社会生活中,口头文学的创作者主要是农民和各种手工业者,而在当代,劳动者的队伍扩大了,各行各业的民众,都有他们的工作、生活圈子,在他们的圈子里不断有不同的时事笑话、传说故事,或是民谚。这些口头作品应时而出,随风而去,现实的针贬意义更加强烈。二是传播方式上也日益丰富。随着科技的发达,传播方式的多样突破了传统口耳相传的单纯模式,互联网、手机的迅猛发展,使得每个人的即兴创作都能以不同的方式进入传播的领域。三是传播速度加快。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地球村的概念得以变成现实,民间文学的即时创作能通过手机、互联网等形式在第一时间进入传播领域,使得民间的现实性更强,使民间文学抒解情绪这一功能得到充分地发挥。

新时期民间文学的这几个特征,如得以正确地引导和使用,一方面可以在高速发展紧张的社会里,让人们的情绪得到及时的舒缓与排解,利于心理的健康,同时也会让民间文学的发展更加地丰富多彩。但也正是这样的几个特点,如果不能正确地引导,也会引起一些不良的反响,比如网络暴力,网络谣言,不良情绪的集中展示,都会引起一些社会问题。这些也都给相关部门与机构提出了新的命题,在当前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这些即时的民间文学创作去及时掌握社会动态与心理,以进行合理的引导。使民间文学步入一个良性的发展空间。

[1]钟敬文.民间文学基础理论[M].文艺出版社,上海,1985.06.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2007.09.

[3]段宝林.民间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5.

I207.7;G122

A

1006-0049-(2016)20-0233-01

猜你喜欢
民间文学文学创作
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我们需要文学
“民间文学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神话与民间文学
——李福清汉学论集》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对联与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