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海珍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000
贫困生自卑心理成因及对策
温海珍*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佛山528000
近年来,贫困生的经济困境基本得到了解决,贫困生的心理困境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自卑是贫困生最为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何使克服自卑心理,拥抱大学生活成为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分析贫困生自卑心理的成因,提出了解决贫困生自卑心理的四个对策。
贫困生;自卑;成因;对策
近年来,政府、社会和高校越来越重视贫困生工作,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资助规模逐年扩大,资助金额逐年增长,资助政策不断完善,大部分贫困生的经济窘迫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可是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却日益凸显,如云南大学贫困生马加爵残忍杀害四名室友、上海海事大学贫困女研究生杨元元自杀等,解决贫困生的心理困境成为社会和高校的重要任务和研究课题。
大部分贫困生都是历经千辛万苦考上大学,但是经济的窘迫、能力的差距摆在眼前,而在艰苦环境中形成的追求完美,自尊心强的个性又使其迫切想要证明自己,内在的想法和现实的落差使其常常自我否定,消极敏感,进而影响人际关系,甚至导致人格障碍,产生犯罪行为。这是一种典型的自卑心理,是贫困生最为常见的心理问题。调查结果显示,贫困大学生中有81.7%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其中,有15.5%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有24.5%存在中度的自卑心理,有41.7%存在轻度的自卑心理[1]。造成贫困生自卑的原因来自家庭、个人和社会多方面因素。
(一)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经济贫困是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最主要因素,同时父母的文化水平大多不高,通常采用斥责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在生活中经常怨天尤人,唉声叹气,这种心态会传染给子女,同时父母又对子女抱有极大的期望,而没有考虑子女自身的能力。
(二)自尊心强,心理调节能力差,挫折归因不当
贫困生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好胜心在恶劣的教育环境中脱颖而出,自尊心强,追求完美无缺,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遇到困难也不会向人倾诉,习惯把失败内归因,否定自己。正是这种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导致其自卑心理问题的进一步加剧。
(三)社会评价体系的标准改变
贫困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往往会通过优异的学习成绩而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爱与尊重,到了大学,个人的文艺特长、家庭状况、交往能力和演讲口才等更加受到老师和同学的青睐,而这正是贫困生所缺乏的。
(一)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
贫困生是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艰苦的成长环境、强烈的自尊心和压抑的个性等导致其容易出现自卑等心理问题。高校不仅要掌握贫困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更要掌握贫困生的心理状态。从入校开始,通过心理测试量表、个人、同学和家长的反馈,建立贫困生的心理信息档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跟踪和反馈,动态监控贫困生的心理状态。
(二)调整资助政策和方向
目前有些高校资助政策还停留在经济资助的层面,但这远远不能够满足贫困生发展的需要。马汉周在武汉六所高校做的调查显示,存在生存困难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只占19%,而存在发展困难的却占了65%[2]。发展困难其中也包含了贫困生的心理困境。高校应调整资助的政策和方向,关注贫困生面临的心理问题,鼓励贫困生多参与勤工助学和社会活动,给予其关怀和鼓励,使其正确认识自己,培养自信、自爱的品质,走出心理困境。
(三)加强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非常明确地指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高校应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课程,使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懂得基本的心理学知识,能够掌握简单的心理调适方法,最重要的是能够悦纳自己,用宽容、平和的心态对待他人和世界。
(四)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相结合
学校要成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和朋辈机构。对于贫困生来说,尊重和理解非常重要,对其无条件积极关注和接纳,使其打开心扉,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这个层面,个体咨询对于解决贫困生的自卑心理效果显著。但心理咨询毕竟只是针对个人,覆盖面极其有限,再加上贫困生自卑敏感以及要强的个性和对心理咨询的误解,大部分同学们都是选择自舔伤口,而不来做心理咨询。团体辅导通过游戏、团体讨论、角色扮演、行为训练、情景模拟等活动,使团员们互为情感支持力量,相互帮助和鼓励,大大降低了人际交往的敏感和顾虑,减轻了焦虑体验。正是这种安全、尊重、融洽的团体氛围,使团体成员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不设防地开放自己和探索自己,有利于团体成员重新认识自己、欣赏自己,达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一切心理疾病都源于个体对自我心理的长期封闭,没有心灵的开放就不会有心灵的成长。只有重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让贫困生打开自己的心灵,接纳自己和他人,才能真正促进贫困生心理素质的提升,促进其完全人格的养成,实现自我成长。
[1]张国蓉.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探析[J].教育探索,2010(1):137.
[2]马彦周.大学生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
温海珍(1987-),女,汉族,江西赣州人,硕士研究生,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医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B844.2
A
1006-0049-(2016)20-017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