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丽丽
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浅析功能目的论在散文英译中的应用
——以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三)为例
万丽丽*
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莱斯首先提出了翻译的功能目的论观点。翻译功能目的派强调了译者要在分析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以实现译文预期的翻译功能为首要目的。功能目的论把翻译看作是一种目的性的行为,它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原则,要求翻译活动必须依据相应的翻译目的。本文将对翻译功能目的派的产生和发展,功能目的派的翻译原则以及功能目的理论在中国散文英译中的中的实际应用进行分析总结。
功能目的论;散文英译
“功能目的论”即Skopos Theory或者 Scopos Theory,其发展经历了大概四个阶段:1971年凯瑟琳娜·莱斯率先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提出了功能主义的翻译批评理论。她将翻译所要求实现的特殊目的引入到了翻译批评方式当中。第二阶段是其学生汉斯·费米尔,费米尔较为彻底地摆脱了等值中心论的影响,提出了翻译目的论。贾斯塔·赫兹·曼塔利在费米尔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翻译功能理论,区别了“翻译”与“翻译行为”这两个概念。20世纪90年代斯蒂安·诺德首次用英文系统地整理出功能学派复杂多样的学术理论和各样的学术研究人员。诺德提出了忠诚的翻译原则,这也是翻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原则,从而弥补了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缺陷。功能和忠实的结合,使翻译功能目的论更加趋于完善。诺德也认为,翻译就是创作使其实现某种特殊功能的译语的文本。而翻译与原文保持联系的程度则需根据译文的预期或所要求的某种功能而具体化。翻译要能够使受客观存在的语言文化障碍影响而无法顺利进行的文化交际行为能够顺利地进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诺德强调翻译原文和译文之间的联系,指出翻译的实质是一种交际行为。为了使这一交际行为得以顺利进行,功能目的派还提出了一些翻译的原则。
功能目的派主张的翻译法的原则中,第一个原则就是目的法原则。目的法原则是翻译活动首先要遵循的原则与要完成的目标。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向国外介绍一些优秀的中国现代散文作品。”(张培基,1998)。从以下几个例子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功能目的论原则在散文英译中的运用:
1.什么事不可能
Nothing Is Impossible to a Willing Mind
2.我差点被狼吃了
My Narrow Escape from a Wolf’s Jaws
3.上海街头
Shanghai as I See It
4.美国编辑的基本常识
Ill-Informed US Newsmen
上面四个例子都是来自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三)里面的标题翻译,这些翻译大都没有采用逐字或逐词似的死译或硬译,而是在熟读原文,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根据原文所要表达得思想,运用直译+增译或意译的方式来凝练主旨,传达意义的。1,2两个例子与原文标题相差不大,简单的增加虽无其形而有其义的词,完整地表达原文的思想。3,4两个例子与原文标题的“差别”较为明显,但是如果通读并理解原文的话可以发现《上海街头》讲的其实就是作者眼中的上海,而不是讲上海的某条街的景况;而《美国编辑的基本常识》讲得其实是美国年轻一代的编辑对时事历史的“无知”与简陋,如果标题直译的话,不但不能完整的传达原文文章的意思,也可能会造成误解,让读者以为这篇文章是讲美国编辑所应具备的一些基本知识的。从中可以看出,张培基在其散文英译中,运用到了目的法的原则来进行翻译,首先使其翻译能够起到向外国读者传播中国优秀散文的目的,并能使其对中国特殊历史时期的文化环境有较为亲切的了解。
功能目的派翻译理论的第二条原则就是连贯性原则,即要求译文必须是连贯通顺的,要求读者能够根据上下文较为自然地理解原文。例如:
“手持一书,吟哦于四壁之中,神游于四海之外,既可以与老庄谈心,又可以跟柏拉图对话。心情烦闷时,济慈、雪莱在你耳畔喁喁细语,巴尔扎克为你搬演‘人间喜剧’,还有李白、杜甫、王尔德、莎士比亚……一大堆才华横溢的朋友等着你呼唤前来。”
“While being confined to your small room with a book in your hand,your mind will be roaming throughout the world.You will not only have a heart-to-heart chat with Laozi and Zhuangzi,but also converse with Plato.When you are in a mood,Keats and Shelley will whisper to you soothingly,and Balzac will amuse you withe stories from his La Comédie humanie.And a galaxy of talented friends like Li Bai,Du Fu,Oscar Wilde,Shakespeare...Will come to you at your call.”
选自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三)——《书与人》
上面的例子,在遵守目的原则的前提下,使得译文连贯有序。首先该例子是在直译的基础上采用增译或意译的手法,使得译文通顺流畅;例如译文中增加了原文没有的词语“soothingly”,这个词语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增加上去的,属于原文中虽无其形但有其义的词语,增添上去可以更好地传达出原文作者的思想情感,另外原文“巴尔扎克为你搬演……”这一小句话的翻译,作者并没有直译“搬演”而是根据对原文的理解,重新梳理了这句话想要传达的意思即“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故事可以给你带来欢乐”,因而翻译成为“Balzac will amuse you withe stories from his La Comédie humanie.”而译文对于原文中人名的解释并没有直接附属在译文名字的后面,而是以脚注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些细小的改变之处,是译文无论是在句子形式的衔接上还是在意思的传达方面都看起来井然有序。另外由于汉语是以意合为主,而英语注重形合,因此译文在翻译的时候,也尽量使译文更加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例如《什么事不可能》的开头第一段的译文,为了语句连贯而不失简练,作者在翻译第一句话时直接就是采用意译的手法,没有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些词语“瞎三话四”“驾雾腾云”“封神传”等这些字眼直译出来,一方面避免了译文的累赘,另一方面也达到了传播文化的目的,译文也不会因冗长而降低连贯性。张培基先生在翻译这些特殊时期的散文时,不忘翻译的目的与初衷,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翻译经验将译文处理得既简单明了,又连贯有序。这与其特殊的人生经历以及丰富的学识是分不开的。其人生经历我们不可以复制,但是他在翻译时的态度与所运用得翻译技巧还是值得我们每一个相关人员去用心学习与积累的。
第三个原则就是忠实原则,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译文的风格也要最大限度地近似原文。译文与原文的近似程度,则取决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程度,当然这和译者的语言功底也是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一点在张培基的英译散文中可随处见经典。例如:
“这一圈路程有长有短,跑得有快有慢。有的人稳健有力,从容不迫;有的人歪歪扭扭,步子不正;有的人拖拖踏踏,蹒跚不前。也有跑入歪道的人,或跑不快还要挡道的人,或不按竞赛规则乱跑的人,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The last lap may be long or short;the runners may be fast or slow.Some may run with firm and steady steps and self-possession;some may run very unsteadily and out of step;some may be sluggish and run with faltering steps.What is worse,some may resort to dishonest practices;some,being slow themselves,may purposely stand in the way of others;some may run without adhering to the rules of the competition.Such people are doomed to failure.”
选自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三)——《最后一圈》
这个例子中,原文的汉语色彩很浓,译文却做到无论在形式还是在语义上都忠实于原文的效果。首先原文使用了汉语的一个常见的排比表达“有的……有的……”,译文在修辞上做到了原文的相互照应,也采用了英语表达中的排比手法“some...some...”,这样就使原文和译文在形式上互相照应。另外译文增加了“What is worse”这个连接上下文的表达,使译文读起来通顺流畅,意思表达得清晰明了。这样的处理其实是将功能目的派所主张的三个翻译原则全都运用到了其中。这种融会贯通的表达方式与能力,值得我们每个从事翻译学习与研究的人去细心研读与学习。另外在《当教师的快乐》的译文中,译者将功能目的论所倡导的第三个忠实的翻译原则运用得十分灵活,值得深思与学习。首先原文第二段和译文第二段在标点上就有六处较大的不同,译文将原文有的两句话和并,有的将原文拆句处理,这些处理方法初看时会有些疑惑,觉得没有完全遵循忠实的翻译原则,但是细读的话就会发现,译文这样处理的精髓在于译者一方面深入理解了原文的思想内涵,另一方面运用恰当的方法处理了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的这对矛盾,使译文读起来亲切自然,没有生硬牵强的痕迹。
翻译目的论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强调翻译应首要遵循目的性原则,使译者在一定范围内摆脱了原文的束缚,一定程度上促使作者想方设法来增强译文的可读性,从而凸显了译文和译者的价值。这对我们以后对翻译的学习与研究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张培基先生经典的散文翻译,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方梦之,毛中明.英汉-汉英应用翻译综合教程(第二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
[2]范祥涛,刘全福.论翻译选择的目的性[J].中国翻译,2002(6).
[3]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4]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5]叶朝成,陈春燕.功能派目的论综[J].外语论坛,2011(1).
万丽丽(1992-),女,汉族,河南漯河人,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H315.9
A
1006-0049-(2016)20-00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