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晓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理工科高职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王晓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在培养理工科高职学生创新能力要让学生主体参与并主动探究,展开有深度与广度的探究,使高职学生成为知识主体的构建者以及真正的探索与发现者。本文主要从搭建互动教学新平台、增强高职生持久创新力、培养高职生求异发展、营造校园创新文化氛围等四方面产生的积极效果,使其达到培养高职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创新能力;高职生;培养
民族需要进步,现在社会科技也在不断进步,所以需要培养创新型的人才,而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的是教育创新,拥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称为创新型人才,只有成为创新型人才才不会在这个科技不断发展的社会中被淘汰掉,才可以促进民族进步。因此,高职生具备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育创新改革的重要方向。
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中,人的需求也随之多样化、新奇化、差异化。想要获得发展,靠着以往的模式证明是不能实现的,而竞争的核心就是创新。综观近十年的研究成果,对创新能力的内涵大体总结为三个层面:
(一)是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具备产生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能力。主要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核心)和创新技能。
(二)一部分表现为是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另一部分是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
(三)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或方法论知识以及综合性知识四类。
(一)传统的应试文化
受应试教育模式影响,学生从小被要求听话和服从,缺乏创造的内在激情和大胆质疑的批判精神。但创新本身就是要找一些不同的答案,所以中间有一些矛盾。因此,高职生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
(二)教育的创新理念不足
1.缺乏创新欲望。教师及“项目”历来都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依托。如果学生对教师的“项目”无兴趣,只为了有个创新成果加重找份好工作筹码,有违创新人才培养的初衷了。
2.定位不够精准。高职生普遍认为自己是新世纪的蓝领,进入社会也就是工厂工人,至于工程设计、机床改造等有关创新的内容,发现解决问题等,是硕博士、或是研究所等专业人士的工作,高职学生只要熟练掌握操作新机器的使用方法即可。这一观点严重制约高职生创新的欲望,形成创新意识的淡薄,阻碍了创新能力基础的提升,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养成。
3.思维定势固化。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说:“妨碍人们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知识经济的日益积累和社会实践的不断增加,头脑中的认知逐渐形成模块化,当面临外界事物的现实问题时,就会自动匹配特定的思维框架,遵循特定的思维路径进行思考和处理,进而弱化高职生的创新意识,影响创新能力的发展。
4.行为意识反差。不可否认,部分高职生对创新是有一定认识的,也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理论,但他们对科学崇尚意识与主动参与行为之间存在着很大反差。思想认识上,高职生追求创新,体现出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实践行动上,主动发挥不够,迟迟不能落实,欠缺投身创新实践的勇气和动机。
(三)学习兴趣不高
1.惰性思想严重。习惯于遇事不去思考“怎么办”,而是看“以往怎么办”。不愿下苦功夫研究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新办法。
2.学习风气不正。不爱学习,没有上进心和进取精神,责任心、使命感,学习期间,不求有功,但求无挂科。
为强化创新人才培养,提升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重在参与思想理念,让高职生参与教学、参与各种大赛活动,以期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其次,应对学生在其思索与创新过程中持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给予自由探索的权利和空间。学生的创新要良好的实现,学校是起着推动作用和帮助作用,而政府则在宏观层面政策支持,学生步入社会后予以帮助和扶持,要将这些落在实处而不是只存在于字面。通过学生、学校、政府三者的共同作用,创新能力运用到创业中去,使得国家经济发展能够获得新的动力。
(一)搭建互动教学新平台
想创新不能目的性太强,首先得让学生们敢于想象、胡思乱想,整天只奔着创新、目的性太强是创新不出来的。学校在创新方面有独特优势,加强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交流,使他们一起思考,做一些设计、筹划等。钱颖一院长曾感慨:几千年来,作为中国教育体制的传统模式,一向比较依赖于考试这种形式,但凡考试就是要有标准答案的。而创新恰恰就是要跟别人不一样的,做别人从没有过的,要与众不同的。传统和创新这两种机制之间就存在很大矛盾。
(二)增强高职生持久创新力
在关于创新能力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已经落后于国外。从国内外教育教学模式来看,国内更多是封闭式、管教式的教育。而国外更多的是开放式、诱导式教育。两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不难看出其差异所在。目前我国教育仍然处于一锅端的模式,针对存在问题应对学生进行分类教育。技能专长的高职生增加技能训练机会,鼓励走技能成才的路子;而有研发和创造潜力的高职生,侧重引导和夯实他们的专业基础,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让他们就业于专业技术的高端岗位,使其有长远发展。因此,出发点和着力点应更加突出高职生的个性化特征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从而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总而言之,要重视学生个体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日后的职业发展过程中保持自己独特的思维,使其具有创新与创造精神。
(三)培养高职生求异发展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求新求异。清华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曾说过:创新须胡思乱想。他坚信学校的任务是搭建平台培养人才,引导学生从胡思乱想开始,敢想、敢做才能有灵感迸发。国家由制造大国变为创造强国,背后离不开教育的密切支持。
爱因斯坦几十年前就说,“知识本身并不是不重要”,授课并不是要学生记住一大堆理论,而是培养大脑如何思考。大脑思考时就会有创意,有了创意就有创新,创新进行实践,在创新实践过程中使之成一种能力。我们学生基础扎实,是优势同时也有局限,逐步培养创新思维可以尝试多种方式,敢想就是好的开始。
(四)营造校园创新文化氛围
随着国家创新与创业各项鼓励政策的深入,我院组织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校园创新活动,成功组织省内高职院校“创新大赛”,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碰撞更多的创意灵感。并专门开设了创业与创新课程,传播创意理念,共享创意精髓。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是激发了他们创新的热情,体现了大学生对校园创新文化的认同。高职院校之间也可组建创意联盟,促进资源共享,使得创业激情得以碰撞,让创业氛围更加浓厚,使学生的创业梦能够得以成真。
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对高职生产生三个方面的积极效果:第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二,让学生了解创新的思路和过程,掌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提升创新能力的实践做好准备;第三,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获取第一手的资料,通过比对分析找出问题,合理有效的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
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上,高职生创新能力的强弱,将决定着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及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作为新世纪国家建设主力军的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的能力是自我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创新能力并不是通过简单学习就能掌握的,必须通过学习、摸索、实践,通过各个环节的衔接,获取独属于自身的创新能力。对于走向新世纪的大学生来说,不能把创新仅仅看作为工作方法、工作水平,而看到这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和能力。
[1]乔海曙,李远航.《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2008(1):20-23.
[2]潘孝章.《思维定势在教学中的两面性》[J].素质教育大参考,2010(7):58-59.
[3]王立.《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甘肃科技纵横,2005,34(4):198-199.
[4]王寿斌.《“开始好用,后劲不足”——职校生就业易,发展难》[J].中国西部,2012(15):26-27.
[5]单洪伟,韩邦云,费琳琳.《透过高职就业繁荣看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14):26-27.
G718.5
A
1006-0049-(2016)20-0035-02
提升高职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途径研究(课题编号:GZYLX1213132);知识经济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课题编号:ZK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