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新电商

2016-02-05 06:13刘庆海张峥乔新王云海
商业文化 2016年35期
关键词:电子商务农产品电商

文/刘庆海 张峥 乔新 王云海

新农村,新电商

文/刘庆海 张峥 乔新 王云海

最初,本文几位主笔受商业文化杂志周新月主编的邀请,探讨关于“农村电商”这个大课题的相关内容。因此,有人从政策方面解读,有人从商业模式上辨析,有人从“淘宝村”的实验性来说明。通过集思广益,几位主笔发现既然都在讲农村电子商务,那么完全没有必要将一个具有复杂系统的统一性问题拆分开来,因为在我们几位主笔看来,中国市场经济完全基于一个同一且统一的大市场,且中国制造业的潜力不断增发,产能巨大,但是中国的流通体系两级分化较为明显,通俗一点说就是城乡差异极大,相对大中城市商业现代化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广大农村末梢的基础设施等软硬件流通环境均比较薄弱。此前农村主要依靠的供销社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农村人口变化的现实和农村经济转型的需求,这无疑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广大的市场空间。所以,几位主笔以“新农村、新电商”为题,在2016年岁末,回顾农村电子商务建设的发展现状、探讨农村电商的经营模式和演进机制,在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互联网+双创”的大时代背景下,在新农村建设迎来重要历史性发展机遇的关键时刻,研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客观存在的问题,这非常即时、非常必要、非常有意义。

综述

改革开放,为中国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经济,为中国之崛起注入强大新鲜的活力;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使高速扩张的电子商务真正成为一种可以改变人类生存方式的商业模式。尤其最近几年,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人们的观念意识正随着移动端的开拓而逐渐改变,越来越多的地方为了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益,开始尝试引入电子商务。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和支持下,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日益加快,并被视为中国电子商务的“新蓝海”。

早在2014年11月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考察有“中国网店第一村”之称的浙江义乌青岩刘村时便强调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必要性;2015年10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部署加快发展农村电商,通过壮大新业态促消费惠民生。同年10月31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在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后,支持农村电商的政策也不断落地。仅仅一年的时间,国务院及相关部委相继发布了《关于协同推进农村物流健康发展、加快服务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互联网+ 流通”行动计划》等重磅文件。国家支持农村电子商务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所触及的改革范围不断延展,为农村电子商务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目前,我国的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农村电子商务做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汪向东认为,农村电子商务激发了农民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向善与向上的积极性,也能把老人、文化水平不高的农妇、残疾人包容进来,提升了农民的幸福感,推动农村网商更多地关心和参与地方公共事务管理和发展决策。唐宜英认为,农村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商务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统筹城乡发展,缩小数字鸿沟的作用。赵立恒认为,电子商务改变了从开发到生产、到流通、到消费、到金融运作的整个经济过程,也在变革、刷新着管理观念、理论与方法。这些研究为我们认识农村电子商务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为实践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路径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本文几位主笔看来,农村电子商务是指利用互联网、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从事涉农领域的生产经营主体提供网上产品或服务的销售、购买和电子支付等业务交易的过程。例如在河南,很多村开通了新农村商网,农民开始尝到了上网销售的甜头;吉林省开通了农村电子商务,仅仅几天的时间已成交化肥220吨,成交额70多万元;湖南的33个品牌农产品借助网络平台,实现了4个月网上销售400多万元的良好业绩;在山东,仅菏泽市大集乡一地,网店数量便突破了8000多家,全年销售额超5亿元。在大量数据的支撑下,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自2011年电子商务发力开始,农村电子商务更是呈现出爆发式发展的势头,农村网店、农民网商、农村电商交易额均得到了快速增长,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根据阿里研究院发布的数据,2013年阿里巴巴平台上的农产品卖家39万个,相当于所有淘宝网卖家的1/20;2014年我国农村网络消费总额1800亿元,到2016年10月份这一数字已攀升到4600亿元。今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了要“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可以说无论是政策导向,还是市场潜力,电商下乡都是大势所趋。

综上所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深受政府、电商企业和农民网商的青睐,呈现传统电商向新型电商转变、从单向电商向双向电商转变、从经济发展向改善民生转变、从个体电商向区域电商发展转变四大发展趋势。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优化了农产品市场、农村产业结构和农村社会结构,对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和农民生活消费习惯产生了深远影响,并逐渐引发了农村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同时,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面临产品质量监管缺失、管理水平较低、发展不平衡、包装物浪费污染和基础配套水平低等发展挑战,建议在今后发展中要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加快培育新型电商主体,兼顾民生推进农村电商网络全覆盖,推进绿色包装,营造良好的电商发展环境。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一)农村电商的主流模式

当前农村电子商务主要有三种主流模式,首先是A2A模式,它主要指的是电子商务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均通过代理人参与,应用此种模式最为著名的便是兰田模式,它主要以兰田集团为主要的平台企业,通过制定交易规则、建立代销渠道等方式为农户、消费者、生产商搭建相互联系的桥梁。此种模式可以涉及所有农户,充分保证了参与各方的利益,但环节相对较多,不易于监管。其次便是A2C模式,它指的是生产、销售者通过代理人与消费者之间产生联系,它解决了部分农户无法上网的难题,但具有中间环节,各联系人之间的关系并不稳定。 最后是C2C模式,它主要针对个人卖家与个人买家,借助第三方平台,向全国范围内销售产品,但却并未考虑不会上网的农户,进入门槛较高。

由于各农村地区的发展趋势不同,产生了不同层次的农村电子商务系统。首先是初级电子商务,这也是农村商务系统最初级的形式,只依靠网络发布农产品信息,交易双方则通过聊天软件进行交易,没有专门的电子商务平台。这种层次的电子商务往往风险较大,交易内容很难得到法律保护。其次是非支付型电子商务,农产品信息、价格等的洽谈以及契约的签订都在网络平台完成,而支付、验收等工作在线下完成,将信息与现金分开。最后是支付型电子商务,发布信息与支付现金都在网上完成,并且可以实现数据的统计工作,是比较完整的电子商务模式。山东大学通过调查草莓、山竹、大米、辣椒等典型农产品发现,存放短期、运输短期的草莓、山竹的需求量分别为433与4135斤,且多数运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存放长期的大米、辣椒需求量高达15886与33578斤,且运输至全国,范围较广,调查说明农村的电子商务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且受地域限制。

(二)农村电子商务对农村社会的影响

农村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给农村带来了新的变化,电子商务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农村电子商务对农村社会的影响,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村电子商务对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以前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土地,他们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进行田间耕作,辛苦的劳作也并不一定能换来较高的收入。这种生产方式使得农民对于留守农村的积极性大为降低。然而,由于电子商务的出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的经济收入不再依赖土地,网络经营成为一些人主要的经济来源,经营者的生活作息方式也跟随着购买者的生活习惯而做出改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变成了店主和卖家,实现了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转变。

其次,农村电子商务对农民素质的影响。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农村居民看到了网络科技带给他们越来越多的机会。以前的传统市场一发生变化他们就变得束手无策,只能被动地接受。然而,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市场是变化多端的,只要掌握了一些电子商务的能力和技术,就可以在变化的市场中采取灵活的应对手段。在这一理念的支持下,农民对电子商务技术的学习变得更加积极主动。现在的农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老粗”,他们开始熟悉现代科技文明,如对电子商务技术的了解和掌握。越来越多的农民意识到农村电子商务与他们的自身利益相联系,于是更加积极主动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素质得到提高。农村电子商务可以提高农民的素质水平,这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现在我国也正在提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素质的提高将为新农村建设带来长远的影响。

再次,农村电子商务对农村就业的影响。农村电子商务对农村就业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外出打工人员返乡创业;另一方面吸引外来人员尤其是一些素质高的大学生去农村就业。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使得人们意识到即使足不出户也可以实现就业并获得丰厚的收入。这种就业较之外出打工显得更加灵活自由,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农民返乡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可以带来很多其他的正能量,例如:有利于照顾年迈的父母,有助于解决农村中“空巢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回家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一般都是一些青壮年,他们充满活力,给农村生活和建设增添了生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改变了农民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有些中青年农民成为电商,他们在解决自身就业问题的同时,还吸引了一些外来者为他们工作,其中不乏一些素质较高的大学生,更是给农村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动力。

最后,农村电子商务对农产品销售的影响。农村电子商务改变了农产品传统的流通渠道和销售渠道。由于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可以通过网上直接销售给消费者。而传统的农产品,一般是通过公司流通到市场上,由于农民对市场信息了解的滞后性,使得农民在农产品流通这一环节上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时候公司作为农民与市场的中介处于有利的地位,农民只能对中介提出的各种要求被动地接受。然而,农村电子商务的应用,改变了农民被动的处境,农民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出售自己的农产品,直接和消费者进行交流,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和销售渠道。

(三)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困境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虽然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仍面临着一些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人口素质和技能问题。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对于农民而言,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互联网的应用问题。我国农村人口普遍素质较低,缺乏学习和创新意,缺少掌握互联网技术的人才,这些都是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新三农与电子商务》一书引用的调查数据表明,在当前打算创业的农民群体中,20%的人缺少开店知识,14%的人表示不会设计网店,31%的人认为当前最大的困难是经营管理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正在努力学习网络技能和进行相关的培训,但是这毕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这又必然会影响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第二,信息化水平不完善。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关注“三农问题”,在新农村建设纲要中农村社会的信息化建设一直是重中之重。各级政府机构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兴建了许多涉农网站和电子商务应用系统。虽然政府为农村的电子商务工作做出了一定努力,但实际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这一现实问题是“十三五”时期的一大攻坚难点,甚至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败。农村信息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必须加大、加快,争取早日破解城乡之间的信息速度壁垒。

第三,产品品牌问题。品牌对于一个公司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它是一种标志、一种理念,体现了产品的核心价值。人们在购买东西的时候往往喜欢那些知名度较高的产品,即使它们与其他产品相比要贵很多。同样,品牌对于发展农产品的电子商务也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大多数农民素质较低,缺乏品牌意识。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提高自己网店的知名度,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对于现阶段的农民来说,仍是需要攻破的难题。

第四,法律政策环境影响。一方面是是来自政府的影响,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尽管发展速度极快,产业规模庞大,但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政府的力量主要用于规范管理电子商务系统和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对于农村电子商务尽管出台了相关的扶持类政策,但并没有适用于农业类电子商务的具体法律法规。

第五,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我国农村互联网的普及率仍然很低。截至2016年8月,中国网民中农村人口仅占33.1%。在农村中拥有电脑和互联网技术的还只是极少一部分人口。从目前中国网民的城乡分布结构来看,大体上是4个网民中有1个在农村。另外,政府缺乏专门针对农村电商的培训和服务平台,而一般的信息化网络服务程序较为复杂,缺乏简单易懂的服务说明,这些都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问题。

最后,本文的几位主笔一致认为,中国农村电子商务最大的难题在于物流。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大,占国土面积绝大多数的农村地区南北差异和东西差距极大,运输困难、配送不便、仓储不利等一系列物流方面的现实问题对极度依赖现代物流业的农村电子商务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同时,相较于工业产品,农产品更加脆弱。作为农村电子商务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不仅要力求保鲜,还要面对长距离运输和相对较差的路况,因此对包装品的要求也更高,客观上造成过度包装,单笔物流成本上升。随着农村电子商务的兴盛,这些包装物造成的浪费和污染问题也更加突出。依据我国农村现今网络通信设施的现状,在网络技术、网络管理信息内容、资费水平、通讯速度、安全和保障条件各方面都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电子商务的要求。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薄弱直接关系到电商平台和物流企业在农村地区的延伸和布点。而物流设施不完善会引起单笔物流成本偏高,导致农产品电商的整体规模偏小,网购的渗透率偏低。同时,缺乏冷链物流的生鲜农产品容易腐化变质,危及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有数据显示,因缺少冷链物流,我国每年的生鲜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环节的损失比高达27%,每年有超过1亿吨的蔬菜、水果等生鲜农产品在到达消费者前腐烂变质。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信息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电子商务技术不断更新,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对农村经济社会的渗透不断深入,呈现出以下四个趋势。

(一)由传统电商向新型电商转变

这一转变是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结果。初期的农村电子商务主要是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生产大户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实现农产品购销。其模式是“农产品网站+ 电话+ 货运公司”,即先通过网站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再通过电话进行商务洽谈,最后签订购销合同,由卖方或买方组织货运完成交易。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挣脱了地理位置的束缚,拓展了农产品交易市

场。随着互联网、电商平台、网络支付、社会信用、商业保险等软环境的发育成熟,更多的农业经济组织和个人走向了即时线上交易平台,并跟随信息产业的成长一路发展了B2B、B2C、C2C、B2B2C 等电子商务交易模式。这种“本地产品+电商平台+ 网络支付+ 专业物流”的模式大大提高了交易的效率,降低了双方的交易成本。甚至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农家乐经营户、民宿业主、观光农场也实现了线上交易、线下现场消费体验的O2O 电商模式。

(二)从单向电商向双向电商转变

这一转变则得益于部分农村地区仓储、交通、物流、信息设施等硬件设施的逐步完善。与到实体店购物相比,网络购物不仅可挑选范围大、送货上门,而且价格便宜,对远离大城市的农村地区有莫大的吸引力。根据CNNIC统计,2015年,农村网民网络购物用户规模为7714万,年增长率高达40.6%。在农村消费品电商发展的同时,电子商务配套产业的不断发展成熟,专业物流企业农产品仓储物流的触角逐渐延伸到广大农村地区,农村的小生产也逐渐地与更大的市场实现了对接。只要有一台电脑、一根网线,甚至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农户就可以在淘宝网、微店等电商平台零成本开店经营。这让农村电子商务不再是农业企业的“专利”,一些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村青年从中发现商机,开始把本地特产甚至家具、服装等商品放到网店出售,一大批农民网商涌现。这让农村电商实现了农产品从田间到消费者的极简模式。农村电子商务的信息流、物流不再是单向的消费品购买,而是形成了与不同分工的行业和地区互通有无的双向电商。

(三)从经济发展向改善民生转变

这一转变离不开政府的推动。电子商务向农村地区的延伸无疑是经济利益驱动的结果,一方面是生产、生活消费品向农村开拓消费市场,另一方面是农产品、乡村旅游资源对外营销增收。但从政府角度来看,在农村地区发展电子商务不仅可以发展农村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还是优化社会管理、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民生工程。比如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依托电商平台开展的特色办证、公开拍卖、网络售票等等。特别是政府推动的“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重在建设“集农产品综合服务、农产品交易、全网代购”于一体的农村电商综合平台,构建农产品信息服务、检测、仓储配送中心,实现农产品生产与营销的全程服务。在浙江、江苏等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的省份,将在未来一两年内实现电商服务全覆盖,让村民现金存储、农产品销售、日用品购买、信函、包裹、汇兑、水电费交纳、手机充值等都搭上电商平台。

(四)从个体电商向区域电商发展转变

这一趋势主要体现在:一是遍地开花的农民网商,通过产业集聚自发形成了淘宝村、淘宝镇等区域化农村电商。二是以阿里巴巴、京东、苏宁为代表的电商企业,纷纷启动了电商下乡的步伐。2014年10月,阿里巴巴集团推出“千县万村”计划为主体的农村战略,宣布将在未来3—5年之内,投资100亿元,建立1000 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覆盖全国三分之一的县以及六分之一的农村地区。在阿里巴巴的带动下,包括京东、苏宁等电商平台也推出了各自的农村电子商务计划,“电商巨头下乡”已成潮流。在这些市场主体的积极推动下,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速度大大加快。截止到2015 年6 月底,阿里巴巴的“农村淘宝”项目已累计覆盖全国17 个省,建立63 个县级服务中心,建成1803个村点服务站。三是中央政府将三农作为核心工作,陆续出台各种推动农村互联网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农村电子商务覆盖速度。2014年国家农业部开展了“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商务部则推出了“电子商务进农村”的示范计划。地方上,浙江政府力推的“遂昌模式”和“赶街”项目已经走在了前列,致力于实现“消费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功能,为交通不便利、信息相对落后的农村居民在购物、售物、缴费、创业、出行、娱乐资讯获取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

(五)“双创”与“互联网+”吸引农村电商不断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此前“互联网+ 行动计划”已被写入2015 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关于“互联网+”的顶层设计规划也已陆续出台。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不断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步入农村电子商务的“新蓝海”,从城市到乡村创业创新。互联网+“双创”模式的深入发展,必将为解决农村电商发展困境开出药方。农村电子商务作为我国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已显示出其实效性,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构建了农村经济新生态,推动了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带动了创业就业,拉动有效投资,有利于促消费、扩内需、稳增长,可谓一举多得,“四两拨千斤”。

电子商务对新农村建设的重构

建设新农村,说归根本就是对旧有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和农民生活消费习惯的重构。农村电子商务对我国农村面貌的转变产生了深远影响,并逐渐引发了农村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极大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格局向信息现代化的转进。

在江苏沙集镇、义乌青岩刘村、四川省青川县、浙江丽水市遂昌县等农村电商发展高地,农村电子商务区域生态正在以点带面的态势涌现,极大地改变着传统农业经济和产业形态,改变着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农村电子商务对新农村建设的重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农产品市场的优化

农村电商的发展让农产品销售直达全国甚至全世界的销区市场,让农产品市场格局发生根本转变。一是买卖双方信息更加充分,同一大市场竞争参与者增多,同类产品的市场竞争更加充分,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更加充分地展现出来,有效调控农产品市场价格。二是农产品电子商务在促进产销衔接、倒逼农业标准化和质量安全可追溯等

方面显示出明显优势。竞争加剧让各类农产品优胜劣汰,更加有利于通过地域分工优化、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和市场竞争的倒逼作用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三是更大范围产销市场可以为农民反映真实、准确、有效的信息,有利于农民更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减少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谷贱伤农”现象的发生。四是农产品借助电子商务平台直销和预售,可以在收到消费者订单后,统一进行采收农产品,批量包装后由产地直接送达消费者,有效地减少中间环节和流通的费用,降低了农产品电商的成本,让生鲜果蔬类农产品的新鲜度更有保证,消费者能以实惠的价格购买到最新鲜的农产品。同时,减少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降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物流成本和市场风险,降低和杜绝农产品公共安全事件的出现,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据统计,2014 年底,全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年交易额已超过500 亿元,农产品电商平台已逾3000 家。

(二)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

农村电商本身就是一项增加就业、吸引资金、留住人才、助农增收的新兴产业,它的发展还壮大了农业生产、传统手工业、乡村旅游业、仓储物流等产业体系。以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为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舒适、自由的个性化旅游日益成为人们追求的休闲娱乐方式,乡村旅游以其独有的特性成为城镇居民放松身心的首选。由于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游客了解旅游信息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网络获得旅游资讯。乡村旅游电子商务能有效地把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方和供给方最大限度地集中起来,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个性化旅游的愿望。电子商务给旅游景区、农家乐、民宿业主带来了新的产品销售渠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和手机APP 推销线路,宣传资料制成图文并茂的信息上网展示,可以吸引更多游客,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同时,便捷的网络支付和体验分享更提高了乡村旅游的乐趣。甚至,一些电子商务村做起了与“农”完全不相关的产业,并集聚出相当的产业规模,如浙江省缙云县的“北山狼”户外装备和江苏睢宁县沙集镇东风村的家具行业,其中沙集镇除了聚集了14家快递物流企业,还拥有家具生产厂180多家,板材贴面厂6家,还有1家网站专业服务商,为网商们提供法律、网络知识的服务。农村电商激发了农业生产、传统手工业的活力,促进了农村地区交通、仓储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促进了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的产业发育和进化升级。

(三)农村社会结构的优化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吸引各级政府的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和倾斜,也吸引了电商企业在农村地区的布置和发展,给一些远离中心城市的县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阿里研究院发布的《2014 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显示全国“淘宝村”已增至211 个。在产业集群化的趋势下,电子商务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吸引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回流。越来越多的打工族离开城市,回到农村创业,同时也带动了本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缩小了城市与乡村公共服务的差距,让一度衰落的村再次迸发出新的活力,产生出就地城镇化的效果。劳动力回流不仅让农村地区恢复了自身发展功能,也让这些农村地区告别了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三留守”的现象,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发展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农村文化的传承和繁荣也指日可待。同样是江苏睢宁县沙集镇沙集镇,当地派出所提供的数据:东风村自2008年起,治安案件数量明显减少,打架、偷盗等治安案件在2016下半年已经销声匿迹。

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

消费者购买线上农产品不仅买的是产品,还有安全、服务和品牌,健全农产品标准化、建立农产品品牌是农产品电商发展的需要。要加强鲜活农产品标准体系、动植物检疫体系、安全追溯体系、质量保障与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基础设施。各地政府、农协等应根据各类农产品的具体情况,借鉴现有应用中的农产品标准,制定出适于各地各类农产品的统一标准。政府和行业要推广并培训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农户的标准化意识,加强农产品安全质量监督。农村网商、专业服务商、农业协会等应建立品牌意识,借助地理标识、生产者标识、文化故事标识来建立农产品品牌,在包装设计、品牌标识的设计上做到品牌的提升,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二)加快新型电子商务主体培育

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发展公司、电子商务协会等组织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发挥新型电子商务主体在产品质量把控、仓储物流、融资和吸纳人才方面的优势。扶持新型电商主体通过设立专门的电子商务中心,树立农产品品牌形象,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和农村地区网上购物的发展,使广大农村和全体农民都从电子商务中受益。同时要扶持农产品电商的专业服务商发展,为农村网商提供客服外包、专业培训、技术讲解等各种服务;发掘本地农产品资源和本地特色农产品;综合当地农户的农产品资源,集中向电商平台供货;帮助农村网商借助专业涉农服务商的力量,提高网店的专业度和服务质量。

(三)处理好电子商务对农村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作用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关系到农业经济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就业致富、农业物流、农村生活品质提升、农村组织结构优化等事关“三农”的各个方面,成为改变农村面貌的新兴力量。积极发挥政府在规划、政策、标准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加强互联网与农业农村融合发展,引入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等现代管理理念和方式,研究制定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出台支持政策措施,支持优质农产品走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电商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积极拓展农村电子商务覆盖面,探索企业电子商务平台与农村经济协同发展新模式。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推动信息进村入户,利用“万村千乡”市场网络,改善农村地区电子商务服务环境。电子商务发展落后地区要以政府为主导,建立电子商务服务站,培训电商操作员,逐步建成覆盖城乡、配套衔接、布局合理、便民惠民的电商骨干网和服务网店,尽早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

(四)加快推进农产品绿色包装

绿色包装是电子商务未来的发展趋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要尽早对这样的趋势做出反应和改变,以适应市场的需要。鼓励发展绿色包装,在将对环境的伤害减至最低的同时控制包装成本,以提高利润增强竞争力。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完善法律法规,行业积极倡导绿色物流,规范快递包装。要尽快出台网购快递包装的技术规范,促进包装标准化。转变包装理念,逐步实现包装材料的绿色性,包装制造环节的绿色性以及包装材料消耗的最少量化。具体的指导理念是:减少包装材料;回收使用材料;重复使用包装材料;循环使用包装材料和包装标准化。引导农村电商主体和物流企业树立一种节约的风气,比如在设计包装时秉承节约的原则,尽可能降低能耗,便于拆卸,使材料能得到循环使用;在包装上附上一些环保小贴士,提醒消费者不要乱扔包装废弃物;加强企业内部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进行统一的配送、装载和包装回收。

(五)营造良好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环境

政府、企业和相关的行业部门应合作进行规划协调,从经济、合理、资源整合的角度规划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的布局。强化快递枢纽、服务网点与重点农产品、农资、农村消费品集散中心的有效对接,引导有条件、有能力的快递企业在特色经济乡镇、交通枢纽乡镇等地区建设较高标准的服务网络。鼓励快递企业与农村商贸流通企业、供销合作社等共同制定运输、配送计划,发展农村共同配送。加快基础设施、信息网络、末端网点的健全完善,切实提升农村地区电商网络覆盖。鼓励农村电子商务主体、商贸流通企业在服务创新、末端投递等领域广泛开展协作,实现资源共享,降低服务成本,提升服务效率。健全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提高信息技术在冷链物流各环节的应用,从生产、运输、销售建立整套可追溯的信息系统。建立健全农业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的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同时加强信用环境的建设,以保证农村电子商务健康、有序地发展。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为电商人才在农村创业就业提供支持和帮助。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坚信,在不远的未来,互联网红利必将惠及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引擎。

猜你喜欢
电子商务农产品电商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
2025年我国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8万亿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电商赢了,经济输了
加快农村电商全覆盖
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的相关研究
跨境电子商务中的跨文化思考
农资电商逃得过地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