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与灵魂一起回家
——黔南苗族砍牛送葬仪式调查与研究

2016-02-04 18:06:26吴电雷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逝者苗族仪式

吴电雷

(贵州民族大学西南傩文化研究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牛与灵魂一起回家
——黔南苗族砍牛送葬仪式调查与研究

吴电雷

(贵州民族大学西南傩文化研究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这是关于黔南苗族一梁姓逝者丧葬仪式的调查研究报告,内容分“基本概况”“LTP丧葬仪式”“问题与反思”三个部分。其中,“砍牛送葬”是本次丧葬仪式的核心活动,也是研究报告的重点内容。笔者运用文献资料和田野观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两个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一是“砍牛送葬”不是某一族系特有的习俗,其区域性大于民族性;二是“砍牛送葬”的文化根源是祖先崇拜信仰。

丧葬仪式;砍牛;区域性文化;祖先崇拜

笔者按照预定调研计划,于2014年6月8日一早乘车去黔南罗甸县调查傩戏坛。不期刚到县城,负责接待的县宣传部王部长说该县栗木乡新场村拉来寨苗族有户梁姓人家要举行砍牛送葬的丧葬仪式,机会难得,不妨去调研,说不定有意外收获。盛意难却,只好客随主便,于8日下午15∶00至9日13∶00我全程观察了拉来寨逝者LTP的丧葬仪式。的确如王部长所言,收获颇多,尤其对于一个拥有客籍文化背景的域外人来说。针对这次调查需要形成文字的内容很多,下文分“基本概况”“LTP丧葬仪式”“问题与反思”三个部分展开,以飨学人。

一、基本概况

(一)拉来寨

“拉来寨”,苗语(Rang la),意为“水井寨”,是贵州省罗甸县栗木乡新场村的一个自然村寨,距离罗甸县城30公里,交通状况不好,驱车约用50分钟。据村支书林远学介绍,拉来寨有175户,460人,主要包括梁、韦、盛、林四大姓,先祖从附近的紫云、惠水、长顺等县搬迁过来。村中有一所小学,供一至六年级学生就读。学校教学水平得到村民的一致赞誉,因为本寨子走出不少大学生,年长的大部分在罗甸县城或县内乡镇中学从事教师职业,而年青一代大部分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外地工作。

(二)砍牛送葬

据退休教师林玉学介绍*①调查材料:时间,2014年06月08日;地点,林玉学家;被采访人,林玉学;采访人,笔者。下文田野调查材料,无特殊注明,皆为采访林玉学先生所得,不复注。:“砍牛”是苗族,具体一点是苗族的一个支系“青苗”的丧葬习俗,寓意让牛与逝者的魂灵一起回到东方——祖上的迁徙地。拉来寨只有梁、韦两大姓在丧葬仪式上砍牛,砍牛仪式发生在族内男性成年人的丧葬仪式上,而在女性的丧葬仪式上不砍牛。拉来寨视12岁为成年人的节点,即只有埋葬12岁以上的男性时才举行砍牛活动。砍牛分“热砍”和“冷砍”两种,“热砍”指人死亡在随后的丧葬仪式上砍牛,“冷砍”指因家境不好或喂养的牛没长大等原因,先期把亡人下葬,等到数月或数年条件具备后再砍牛。砍牛寓意让死者牵着耕牛回到故乡,那是“青苗”最初向外移民的地方。下葬时,亡者手中要攥一根撵牛棍,希望回到故乡后由这头牛陪伴他,帮他从事农业耕作、负重运输等生产劳动。

据林老师讲述,从前还有“砍马”仪式,大约一百年前就不砍了。砍马习俗没能延续下来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砍马时要给马带上弓和箭,意味着让死者从戎、出征上战场;另一种说法,砍马是为横死者*①缢死、溺死、烧死、杀死、跌死及难产死等。举行的仪式,由于这类亡者往往年轻力壮,砍马寓意给他配上战马,去开拓本族系甚至整个民族的生存空间。但是,无论哪一种说法,砍马的仪式场面会更悲壮,令人十分伤感。

(三)丧葬习俗

拉来寨青苗族人死后,不立即下葬,一般为7天之后发丧。如LTP去世时间为2014年6月1日,直到6月8日才治丧事,前前后后要持续一周的时间。人死后,要用棺材敛尸停在堂屋两侧而非正中间,以站在堂屋向外看作参照,男性逝者放在左边,女性逝者放在右边,逝者的双脚朝向门外。吊唁的人对着逝者施礼鞠躬,烧纸拈香。之后,走到跪拜他们孝子身边,拍肩挽手,安慰他们节哀顺变。

家中有人去世,堂屋和厢房都要贴挽联。如亡者LTP家堂屋挽联的上联为“严父生前常言劝吾多做常理事”,下联是“慈亲逝后无语嘱我堪为正直人”,横批三个字“当大事”。右侧厢房挽联的上联是“七十余春秋宜苦抛尽甜怡到”,下联为“一生多坎坷疾病难逃逝今朝”,横批“沉痛悼念”。棺前挂一红布丈,一般为逝者的女婿所送,上写祭典语。中间偏上写“奠”,偏下写“颓”两个大字,右上写祭典语“上寿故岳考×公××老大人千古”,左边落款“孝子婿×××顿首跪奠”。棺前置一木匣作为香炉,里面插满香烛,竖着以纸袋形制的灵位牌。灵位牌上分左中右位置写有四竖行文字,正中间两行写着“音容如在 中华上考故显考梁公通品老大人之灵位”;左右两边竖排小字“视之不见影”与“空留纸上名”,实为一幅挽联。

在庭院边正对堂屋的地方插着6面小旗、1幢纸旙和1顶罗云伞。小旗分浅绿、粉红、深黄3种颜色,每种颜色各有2面。罗云伞呈华盖形状,四周有彩色坠子,有柄可持。

招待客人。待客因逝者的性别而有所区别,如果逝者为男性,只在出殡的前一天晚上待客一次,如逝者为女性则于葬礼的前一天和当天提供2次饭食,其中一次是招待女方的娘家人,招待的饭菜质量要高一点,礼节要周全一些,若稍有慢待,娘家人就会敲碎主人家的饭碗。

关于丧服。拉来寨的苗民为青苗,青色是其丧服的主色调。男孝子的丧服为黑色长袍样式,由土制青布缝制而成,上面没有任何饰物,只在腰间扎一根细麻绳,下身从胯部处左右开衩并分前后两片。头戴青色官帽,上缀数条红色线绳,俗称“八王顶子”。女式丧服亦是青布缝制,头顶青色桶状头巾,身着青色右斜开襟长裙,上衣下裙分开,而且上衣的袖口、领口、斜襟和下裙的整个裙摆皆以刺绣花边装饰。

另外,在拉来寨青苗的丧葬活动中,许多方面指示着他的民族色调。如为逝者盛酒饭的竹篾篓用一大块青巾来包裹,东郎*②东郎:苗语,即通俗所指巫师、先生。们戴的斗笠上面皆搭一青色方巾,乐队吹奏的乐器上通常拴一些青布条等,青色在多种场合标识着拉来寨青苗的族系身份。

关于丧事乐队。这次丧事有一支8人组成的乐队,主要乐器有唢呐2个,铜鼓1个,皮鼓2个,钩锣1个,金锣1个。每到一个仪式元开始或者迎来送往吊唁亲戚朋友的节点,乐队都要吹打乐器,奏乐时段的长短与该项仪式的始终相一致。

丧葬形式的历史演化。拉来寨这支苗族的丧葬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葬亡灵经历了从洞穴藏到土葬的变迁形式。据林玉学先生介绍,这支青苗来到拉来寨共有19辈人,前10辈人去世后都是洞穴藏,后9辈实行土葬形式,土葬大约始于19世纪初期,距今大约有200年的时间。至今,在寨子旁边山上的洞穴中仍可见到一些小匣子状的棺木,有些是并排平放,有些是上下层累叠放。*③据林玉学先生介绍:由于事主家的财力或洞穴停棺的空间所限,棺材不能按人的正常尺寸去做,有些尸骨成殓时,需弯曲甚至折叠才能放进去。

二、LTP丧葬仪式

LTP丧葬仪式主要包括8个程序,依次是跳“夜乐舞”→接牛回家→陪亡人吃饭→开路→祭祖→唱《砍牛经》→砍牛→送亡灵。其中,“跳‘夜乐舞’”“砍牛”是丧葬活动的两个核心仪式元。

(一)夜乐舞

夜乐舞是最令拉来寨人引以为豪的。据林玉学先生介绍:“拉来寨的‘夜乐舞’1954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曾为外宾演出,得到周恩来总理的称赞。”的确,拉来寨的“夜乐舞”成为罗甸县发展旅游业的一张名片,在县旅游宣传资料上“拉来寨”用红圈圈出,并标注“重点旅游项目——夜乐舞”。2007年,罗甸县“苗族夜乐舞”被列入贵州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夜乐舞”本来专用于丧葬仪式,即在逝者下葬前一天晚上,亲邻在丧家庭院中所跳的舞蹈,旨在陪死者玩耍,后来延用于岁时节令的喜庆场合。

跳“夜乐舞”要用到的乐器仅有一面铜鼓和两面桶鼓。铜鼓放在场外,用以统领表演的音乐舞蹈节奏,桶鼓则放在演出场地内,为舞蹈者伴演的主要道具。桶鼓是单面鼓,制作简易,把一木桶上口蒙上牛皮即可。桶鼓表演者从敲打方式看,二人敲打一鼓,搭配方式有男男搭配、女女搭配或男女混合搭配三种形式。表演者绕着桶鼓边舞边演边敲打,他们击鼓动作花样层出不穷,或正面打、或转身敲、或胯下击,或打鼓面、或敲鼓身、或击底面、或鼓棍互击,前俯后仰、上下跳跃、左旋右转,配合巧妙。鼓声豪放粗犷,舞姿自然古朴、飘逸优美,令观者陶醉其间。“夜乐舞”常用的鼓调有【开场鼓】【间歇鼓】【行进鼓】【急进鼓】等。具体来讲,开场鼓、间歇鼓鼓经相同,皆为○ ○︱○○ ○,只是开场鼓调子激越,间歇鼓节奏舒缓;行进鼓鼓经两种,一种是○ ○ ○ ○ × ×,另一种是︱○○︱○○ × ×;急进鼓则敲○×○×︱○○××的节奏。*①○代表“咚”,指敲鼓面的声音;×代表“呛”,指敲鼓边的声音。

场中央亦有不少表演者,或一人独舞,或两人对舞,还有四人、八人或更多人的群舞。舞者随着鼓点节奏的急缓,也不停地变化队形,有圆形、“S”形、双“S”形、走八卦、龙摆尾、二龙吐须、旋四角、剪子股等。鼓声雄浑有力,演者吼声四起,观者赏心悦目。

一般来说,夜乐舞场外还有两个重要角色:指挥表演的“鼓头”和统一节拍的“领舞”。“鼓头”敲击铜鼓,统领着表演节奏,而“领舞”则手持竹竿有节奏地踩着鼓点前后左右不断地敲打着地面,他们称之为“粑棒舞”。在这次夜乐舞表演中,“鼓头”是林玉学,63岁,领舞者为林昌园,75岁。

(二)接牛回家

夜乐舞表演稍息之后,乐队一行数人吹吹打打,到寨子外的路口把牛迎接回家。此前,有人护送着耕牛早已站在寨子外面,接牛队伍来到以后,他们与前来迎接的另外两个人进行一个短暂的交接仪式,然后由一人在前面牵着,另一个人在后面护送,伴随着阵阵锣鼓声,把牛送到砍牛场,拴在被称作“鬼柱脚”的木桩上。为牢固起见,“鬼柱脚”选用两根又粗又短的木桩,呈“×”形捆绑在一起,深埋在地里。地上部分仅约120 cm,牵牛绳拴很短,牛的活动半径范围很小,牛脖子紧靠着木桩。不知什么原因,木桩材质必须是衫树和柏树,而且砍牛之后,木桩不能挖出来,任其自然腐烂。

(三)陪亡灵吃饭

陪亡灵吃饭,意即陪亡灵吃上路饭、喝上路酒。送走白天的客人,丧事的执事者、东郎、砍牛手和孝子们在堂屋棺旁围着饭桌而坐。饭桌上的酒菜非常简朴,只有素白米饭、米酒和一盆干豆腐,没有任何荤菜。

仪式由东郎主持,东朗边唱送饭经、送酒经,边把酒饭泼洒在地上,祭奠亡灵。最后,他用竹筷把大块大块的米饭夹到一个小巧别致的竹篓里面,夹一些干豆腐覆在米饭上面,随之盖上竹篓,并用一方块青布包扎好,放在棺内一侧,给亡灵带着,供他在回乡的路上食用。然后,东郎、砍牛手、执事人和孝子们陪着亡灵吃饭,他们仅象征性地吃点饭菜。

(四)开路

开路,意即为亡人指路,大部分时间是东郎唱念开路词。东郎头戴一斗笠,上面覆盖一块青布,手持一双竹筷,一边敲着面前的竹筛边沿,一边唱开路词。竹筛内的祭祀物品有6只小碗和1个长条香烟外包装盒。小碗里面分别放着米、盐、辣椒面、面粉和水,其中,米碗内放1红包。香烟外包装盒上面放1长树枝条,两头用稻草绳捆扎好。还要点燃4支青香,分开插在竹筛的边沿上。

等开路词唱到中间,东郎用砍牛刀先后杀死一只小鸡仔和一头小猪仔,并把少许血滴到香烟外包装盒上来祭祀亡灵。东郎对着杀死的鸡仔和猪仔烧一阵纸钱,由他人再拿出堂屋外,用热水褪毛刮净,第二天放在逝者坟头上作祭祀供品。随后,东郎手拄一根青竹,边唱开路词,边不时地用脚把竹筛向门口踢一下,唱一阵,踢一下,一直把竹筛踢移到门口,开路仪式方才结束。

(五)祭祖

意即祭祀亡灵,给即将上路的亡灵备足酒饭粮草。祭祖前把遮挡棺材的布幔折起,东郎在正堂神龛前面设一简易祭祀台。祭祀台是用一个圆形蛛网筐反扣在地上,上面加一个六角形的蛛网平板来充当。东郎把3只反扣的小碗并列摆放在祭祀台上,吟诵送路经歌,这期间不时地把一定量的水饭、米酒泼倒在祀台前的硬纸板上,时间持续了约50分钟。

唱送路经祭祖之后,接着为亡人上路做一些准备事项。首要的事情要给亡人一条牵牛绳。牵牛绳一端放在亡者的左手中,从棺内顺墙向上延伸到户外,扯到砍牛场,最终把绳子的另一端系在穿牛鼻上的铁环扣上。牵牛绳用稻草撮捻,中间有一条结实的细黑线贯穿始终,使得牵牛绳不会轻易被拉扯断。因为牵牛绳一般比较长,往往从外面的砍牛场辗转曲折几次才扯进堂屋内的棺材里面。寓意死者的灵魂与耕牛一起回到东方民族初始发展的地方。其次,还要准备两顶红顶子官帽和一双新织的草鞋。官帽寄寓家人对逝者来生能够身世显赫的良好愿望,穿上新草鞋是为了让逝者的灵魂回到故乡后再爬向天宇的时候不会滑。官帽平放在亡者的肩部,草鞋要给亡者穿在脚上,据说第二天出殡时要脱下来,放在腿部一侧。当然,此时放进棺材里面的物品还包括陪亡人吃饭时为他准备的那一竹篓酒饭。

(六)祭牛

唱念《砍牛经》是祭牛的核心内容。有两个东郎唱念,一个主唱,另一个唱和并辅助主唱做祭祀仪式。《砍牛经》大意为:牛啊牛!不是我想杀你呵!而是死去的人需要你,需要你为他耕地,需要你为他犁田,嘱咐牛到了另一个世界要好好劳作。然后,赞牛对主人的忠实与贡献,叮嘱死者要象在人间一样爱护耕牛,只有这样才能有吃有穿。请牛带一些财物给先祖,嘱咐先祖保管好。东郎每唱一段,都要焚香、洒米酒做一次祭祀仪式。唱诵《砍牛经》长达2个多小时。此外,东郎还念唱先辈祖宗的功德、逝者的经历和后人对他的怀念等内容。

(七)砍牛

砍牛前,孝子先吃饭,东郎给他们戴上“八王顶子”。然后,东郎、砍牛匠和孝眷们一手拿香火,一手持青竹竿到砍牛场绕着牛转圈,哭诉亡者生前的恩德。期间不停地点燃鞭炮,扔到牛的身边。他们绕牛先逆时针转3圈,再顺时针转3圈,寓意与牛依惜道别。当绕牛走到最后一圈时,把香火插在“鬼柱”脚,然后众人扳起牛头,掰开牛嘴给它硬塞进一些糯米饭、灌进一些米酒,在送牛上路前,让它酒足饭饱。因为,此时牛是孝子贤孙与亲人送别时恭送的礼物,喂牛酒饭,让牛在另一个世界为他们的父母亲耕田种地,使亲人的灵魂不会被生计问题所困扰。随后,女孝眷还争着扯下一小撮牛头上的鬃毛,让牛留下福气,才离开砍牛场回堂屋。

砍牛主要由2个砍牛匠和1个杀牛匠完成。这两个砍牛匠,一个是主砍,另一个是副砍。主砍牛匠是砍牛经验丰富的长者,因为砍牛过程中,人、牛皆处于动态,所以砍刀落处要精准,这的确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经验。这次主砍牛匠是林玉才,64岁,27岁开始砍牛,至今砍了20多头牛。据他介绍,砍牛要找准穴子,砍不准主人家会抱怨,在过去还要赔偿事主家一头牛。副砍往往是年轻有力的新手。他们在砍之前先要祭砍牛刀,主砍牛匠双手平端长柄砍刀,副砍牛匠双手抱拳,共同依次向东、南、西、北和牛的方向鞠躬作揖祭拜。最后,主砍牛匠肩扛砍刀,走向牲牛。

主砍只轻砍前一刀,身强力壮的副砍只要循着前者在牛颈部落下的刀口用力砍下。之后,牛的躯干直立,牛头低垂,头和躯干衔接处的左右肩胛骨就裸露出来。这时,杀牛匠冲上来把尖刀从肩胛骨结合的缝隙中插进心脏,牛亦轰然倒下。随即,杀牛匠砍下牛的四蹄、牛尾的末梢和牛头,待逝者下葬后,与前文提及的鸡仔、猪仔一并放在坟头上。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丧葬仪式上不吃牛肉。砍牛之后,牛的躯干被4个青壮年劳力抬到一辆车上,送给杀牛的屠户。据林玉学讲,这次砍的牛是亡者家人从屠牛户那里花9 000元钱买来的,事先约定好,砍牛仪式结束后,牛肉折6 000元钱再返卖给屠牛户,这样主人家只付给屠牛户3 000元钱即可。由此来看,屠牛户借这次砍牛活动赚了一小笔,某种意义上也为“当大事”的主人家减轻了负担。

(八)送亡灵

砍牛活动之后,众人从砍牛场回到堂屋内徒手抬出亡者的棺木。稍在庭院中停放,众人在棺材上面顺着放一根粗长的木杠,并用一根根长条竹篾把它与棺材牢牢地捆扎在一起。众孝眷一番拜谢之后,抬棺人群力抬起棺木,前呼后拥疾步向早先挖好的墓地走去。

三、问题与反思

逝者已去,笔者思绪萦绕。关于“砍牛送葬”的习俗,拉来寨村民和当地官方称这是苗族的一支“青苗”特有丧葬习俗,人们不仅产生诸多疑问,如“砍牛送葬”是这支苗族人“特有的习俗”吗?这里的民众为什么要“砍牛送葬”呢?等等。

笔者认为,“砍牛送葬”不是“青苗”特有的习俗。“砍牛”不只发生在“青苗”的丧葬仪式上,在广西百色,苗族砍牛治丧习俗更浓,规模更大,“死者的兄弟、儿女、亲戚, 每家都要拿一头牛来宰杀, 办一次丧事, 少者宰杀三五头,多者则十多二十头”[1]。

进一步梳理相关文献,*①参考周国茂《布依族丧葬中的砍牛习俗试探》(《民俗研究》,1986年第1期);徐新建《布依砍牛——罗吏目丧葬民俗个案实录》(《民俗曲艺》,1997年第105期);磨现强《白裤瑶砍牛丧葬习俗刻录的上古史》(《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蒙富成《布依族传统葬俗——砍牛桩仪式研究》(中南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等。发现“砍牛”并非是苗族独特的丧葬习俗,在滇、黔、桂边界地区的布依族、瑶族、水族、景颇族等族群中同样存在。尤其是白裤瑶族送先人归天庭要举行砍牛、打铜鼓、跳“勤泽格辣”(又称“猴鼓舞”)等系列仪式。《瑶族简史》亦载“死人时要剽牛祭祀”[2]。明万历年间郭子章《黔记》载:“卡尤狆家……凡祭事,贫者用牛一,富者数牛,亲戚族友各携鸡酒致祭,绕牛而哭,祭毕,屠牛分肉毕而散。”[3]19“箥笼狆家……丧则屠牛招戚友,用以牛角欢饮。孝子不食肉,惟啖鱼虾,故祭亦必用之”。[3]19-20《贵州通志·土民志》:“侬家……死后作高架停尸,延鬼师念经咒,亦作戛焚尸。”“狆家……丧祭椎牛饷家客。”“水家苗,都匀有之……丧则葬而后茹荤。将葬,吹笙舞跃,拴牛马于桩,延坐念咒,向牛马哭之,斫牛马名为‘斫利’。女丧则惟宰猪,概赠亲友,主人不敢食。”[4]《三合县志略》卷四十一载:“水家庙……丧则打铜鼓,宰牛马,聚远近亲戚会饮,亦名‘砍替’。”[5]贵州布依族的“砍戛”,也就是砍牛祭丧[6]。云南富宁的彝族老人死后,要女婿拉牛祭享,杀牛的时候也要敲铜鼓[7]。在缅甸的克钦族在举行葬礼时,也要敲铜鼓,杀小公牛祭祀[8]。

不过在不同区域,砍牛送葬的习俗有所差异。广西白裤瑶族丧葬砍牛不分男女,只要不是非正常死亡都要举行“砍牛送葬”仪式。而且,只有舅爷才享有持刀权,体现舅权制的特点。白裤瑶砍牛之后要肢解割肉烹作美食摆长席宴让众人享用。“亲死,选牛一头或数头,亲戚朋友携鸡来祭。即绕牛而奠之(相传前亲死,分食其肉,今以牛代之)。奠毕,屠牛分食而散”[9]。这与康熙《贵州通志·蛮燎》记载情况又有不同:“丧则屠牛招亲友,……主人不食肉,只食鱼虾。”[10]

还有一点,能对笔者的观点起到补证作用。在流行“砍牛送葬”的各民族中都流传着一个为什么砍牛葬亲的民间传说故事,故事情节基本一致:相传,古时一孝子,父母死后,因感念父母养育之恩,不忍让人分食,便以牛肉替之,并制棺将父母收殓埋葬,后人效仿便相沿成习。同样的故事在世居于湘、黔、滇、桂毗连地区的白裤瑶族、苗族、布依族、水族中流行,无一例外。

通过上述资料不难发现一个问题,前人似乎已经习惯于从民族视角去探讨这种文化现象。但是,显而易见,“砍牛”是一种在湘、桂、黔、滇毗连地区普遍流行的丧葬习俗,它存于苗族,不是“青苗独有”,其流行的区域性大于民族性。同时应该看到,这只是针对一种民俗形态的个案分析,该学术观点对于解读其他民俗事项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关于第二个问题,这里的民众为什么要“砍牛送葬”?

第一,西南地区丧事砍牛的习俗历史久远。从出土文物看,至迟在秦汉时期该地区就有砍牛祭祀的习俗。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汉代缚牛铜扣上有缚牛图案,云南省广南县出土的汉代铜鼓腰部有剽牛图案二人不等, 多数均作舞蹈的姿势, 间有作拴一牛于长竿之上, 一人持斧欲砍。广南县是壮族聚居区,与贵州毗邻,壮族与布依族族源关系异常紧密,当然有着共同的文化源。

第二,从民间信仰的视角分析,砍牛送葬是崇拜祖先的具体体现。牛是祖先留下的财富,当然要跟他们到另一个世界,否则先人在“那边”就要受穷受累,崇敬先人已自然的成为一种信仰,人死后要砍牛祭祀,再穷也要砍一头牛,即便牛是这些农家的唯一财富。

就连奉牛为“圣物”苗族人也不例外。牛作为一种信仰符号在苗人社会中体现显而易见,苗家人的神龛上安放牛头骨、门楣上高挂牛头骨、女人头戴牛头骨银饰、房脊中间装置牛头骨状的建材等。同样,日常生活中对怀念先人的迹象更为自然常见,如在丧事上,砍牛场边木柄枪、刀、叉和铁链,棺木里为逝者所备的草鞋、斗笠,东郎肩上的长刀、竹弓、竹箭,无疑是对历尽艰辛开疆拓土的先人们的一种铭铭记忆。因此,比较来看,崇拜祖先更是他们无上的精神信仰,苗族吃鼓节、鼓社祭、剽牛节等诸多弑牛祀祖节令即是有力的证明。

[1] 韦荣光.砍牛送葬习俗应改革[J].中国民族,1982(3):48.

[2] 《瑶族简史》编写组.瑶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267.

[3] 李宗昉.黔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编.贵州通志·土司·土民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171.

[5] 胡翯羽.三合县志略(全)[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488.

[6] 田晓岫.布依族的铜鼓[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5(2):18.

[7] 王大道.云南铜鼓[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6:117.

[8] 蒋廷瑜.铜鼓艺术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85.

[9] 张紫晨.民俗调查与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363.

[10]黄义仁.布依族宗教信仰与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134.

[责任编辑:刘兴禄]

The Back-home of Cattle and the Soul: An Investigation of Miao’s Funeral Ceremony by Killing Cattle in Qiandongnan

WU Dian-lei

(InstituteofSouthwestNuoCultue,GuizhouMinzu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0025,China)

This is research report of a funeral ceremony by a Liang family of Miao in Qiandongnan, which involves “basic situation”, “the LTP funeral ceremony”, and “reflection”. Among them, the “killing cattle funeral” is the core of the funeral ceremony and the key contents of the report as well.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used literature and field observation, to put forward that the “special killing cattle funeral” is not a family tradition, which is greater than the regional nationality; the cultural root of “killing cattle” is the funeral ancestor worship.

funeral ceremony; killing cattle; regional culture; ancestor worship

2016-10-28

2015年度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贵州多民族傩信仰研究(编号:15GZYB65);2015年贵州民族大学研究院项目:文化地理视域下的贵州傩文化形态研究(编号:校科KYGS012)。

吴电雷(1972-),男,山东平邑人,贵州民族大学西南傩文化研究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戏曲史、戏曲与民俗。

K892.22

A

1674-621X(2016)04-0125-06

猜你喜欢
逝者苗族仪式
苗族蜡染
逝者师友二题
壹读(2022年12期)2022-03-24 06:46:32
爆炸一周后,贝鲁特停下来缅怀逝者
英语文摘(2020年10期)2020-11-26 08:12:12
十岁成长仪式
少先队活动(2020年7期)2020-08-14 01:18:12
仪式感重要吗?
海峡姐妹(2019年12期)2020-01-14 03:25:08
让逝者安息生者慰藉 无锡水警老许16年打捞百余尸体
环球慈善(2019年6期)2019-09-25 09:06:42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3:44
苗族民歌
苗族老照片
焦点(2015年12期)2016-01-26 08:22:45
Talking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