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丕君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新常态下内蒙古社会治理的新思路*
刘丕君**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我国经济在经过了一个较长的酝酿与准备过程后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进入了一个在发展中不断调整保持积极向上的新常态阶段。在这个阶段下,内蒙古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地处我国的北部边疆地区,是我国的安全屏障,因此,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围绕着调结构,创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本文拟将对新常态下内蒙古地区呈现出的新特征、新状况进行分析,从而探究出新常态下内蒙古地区的社会治理的新思路。
新常态;内蒙古;社会治理;新思路
(一)“新常态”概念的提出
新常态是习近平于2014年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的一个重大命题,并于同年7月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重申了“新常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峰会上第一次就“新常态”重大战略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述;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阐发,并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二)“新常态”的领域延伸
“新常态”下的社会治理即“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等,也就是说在“新常态”的阶段条件下,我国社会面临着新的成长,如城镇化发展、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化、收入分配的变化、居民在消费、职业结构等方面都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经济的“新常态”必然会引致社会关系等的一系列变化,因而在进行社会治理的时候,要积极面对,要能够适应社会将会由过去的一种相对比较稳定的社会状态向另外一种新的,相对稳定的常态进行变化。
(三)“新常态”的特征
一方面,“新常态”具有普遍性特征。“新常态”不仅意味着经济结构的重新调整(如经济增速放缓,结构优化,动力十足),还意味着供应链的重新整合、社会治理体系的重塑以及大国关系的再造,因而可以说“新常态”具有普遍性的特征。
另一方面,如同其他的新型事物的产生一样,“新常态”还具有其特殊性的特征。从社会、经济方面来讲,“新常态”绝不是东部、中部、西部完全一样的发展,而是中部、西部地区机会较之东部地区更为多,这就意味着,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将增速,因为其具有更多的潜力可供发掘,而且,较之于发展更快的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将会从经济的空间结构方面发力,加快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因而可以说,在“新常态”下,社会经济的转型,社会的民生发展将是“新常态”的突出特征。
(四)“新常态”的意义
“新常态”具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在理论方面,“新常态”不仅仅是一个新的经济方面的名词,更是一个新的思维方式。“新常态”只是立足于经济方面,但其将辐射社会的各个方面,将会把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因而其对我国在哲学以及思维领域是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的,它绝对有助于我们更为辩证的了解中国的经济以及社会方面的变化规律与国情,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开展实践活动的思想理论基础,它是我们践行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前提条件,其理论意义将日益彰显。
另外,在实践方面,“新常态”具有现实意义。从国内形势来看,“新常态”有利于我国公民的收入均衡,实现充分就业。可以说“新常态”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对于我们认识与理解当下的中国,当然也为我们国家的未来的发展走向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从国际形势来讲,“新常态”下,我国将会在国际社会上扮演新的、更重要、更稳定的角色,也就是说,在“新常态”下,我国将与世界其他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人民仪器,为世界的共赢与和平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因而,“新常态”更加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提升我国的影响力,当然也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国际关系更加融洽。
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不断提高,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要明显快于全国的增长速度,在经济不断飞速发展的同时,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内蒙古的社会发展的问题的状况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内蒙古地区的“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作为我国的一个重大的普遍性问题,自然也成为内蒙古地区的社会主要问题之一。经济“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经济结构的调整,从增量扩能转为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因而可以说调整经济结果在一段时间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基调之一,作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三农”问题则成为“新常态”下影响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影响内蒙古地区调整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往在经济结构当中占有主体地位的农牧业正在失去其原有的经济地位,也就是说在其居民收入当中,农牧业的收入比例逐年降低,这无疑与内蒙古地区的农牧业发展的滞后有着相当大的关系,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农牧业所依赖的自然环境草场退化,人口增长迅速,牲畜的蓄养量大幅度增加,而过度放牧与当地的气候干旱和人为因素的破坏,使得内蒙古地区的草场出现了大面积的退化与荒漠化,严重制约了当地的农牧业的发展,成为了诱发“三农”问题的主要因素。而内蒙古族则自古就是游牧民族,农牧业的比例占据相当大,而农牧业的退化使得其民族团结问题也上升成为社会主要问题,因而,如果不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将会引发更深层次的民族矛盾与社会问题。
(二)草原环境的问题
内蒙古地区的经济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农牧业,属于草原经济,对草场环境的依赖性较大,但在近些年的内蒙古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当中,凭借其本身在资源方面的优势(煤炭储量大,石油、有色金属资源丰富),使得内蒙古地区的经济迅猛发展,但是,仅靠依托资源进行消耗发展起来的经济是不可持续的,而内蒙古地区在开采、利于资源的同时并没有兼顾到环境资源的保护与治理的问题,导致内蒙古地区的草原环境污染尤为严重,草原退化严重,荒漠化现象极为突出,又由于牧区人口膨胀,过渡放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环境成为了经济发展的“牺牲品”,使得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失衡。而因此引起的社会问题也不可小觑,如近些年来由于环境污染问题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而由此引发了一些群体性事件;草场退化,环境污染引发的牧区牧民闹访事件,再加上一些不法分子的恶意煽动就会由此演变成为群体性的事件,因此,可以说草原环境问题已经不单单是生态问题、环境问题,俨然已经成为内蒙古地区所面临的又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三)收入不均衡
在内蒙古地区的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收入不均衡已经成为了影响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一个主要的社会矛盾之一。收入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城乡发展的差距所带来的收入不均衡。由于内蒙古地区的特殊性,一方面是相对比较发达的工业城市,另一方面则是较为落后的乡村,由于城市与乡村在产业结构的不同,使得其两者呈现双二元结构的发展,即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倾向于工业化,而乡村则仍旧保持着传统的农牧业,使得城乡发展极为不协调,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大,不均衡,根据统计,内蒙古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496.7元,而农牧民的人均纯收入则只有8595.7元。其次,区域收入不均衡,由于地理因素、资源分布情况的不同致使内蒙古地区的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在收入方面的差距也比较大,而这种不均衡的趋势还有逐步扩大的趋势。最后,贫富差距也比较大,很多研究已经表明贫富差距是导致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是造成社会不安定的主要原因,因而,尽快的缩小内蒙古地区的贫富差距,缩小地域之间的差距,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是解决内蒙古地区社会问题的当务之急。
(四)民族问题
内蒙古地区是我国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是我国最早的民族自治地区,自成立以来,内蒙古自治区为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也要清楚的认识到,在当前的“新常态”下,在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的转型时期,维持社会的稳定与长治久安,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容小觑,不可忽视。相较之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原因与宗教信仰等问题,内蒙古民族自身的矛盾并不凸显,但是不凸显并不代表不存在,特别是在社会经济的转型期间,如若掉以轻心则很容易出现问题,因而,协调好各民族之间的利益,维护少数民族应有的利益,维护好区内各民族之间的和谐统一,处理好各民族的聚居关系,与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对于社会矛盾的产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上述的主要问题之外,内蒙古人民的就业问题,领导与群众的关系问题,民主与自由的问题也都是新常态下内蒙古地区社会治理需要正确应对与解决的问题。因而,必须要协调好其间的各种利益,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这样才能使得社会稳定,社会矛盾不会随意产生。
(一)融入“新常态”,重新定位内蒙古的发展
对于内蒙古社会治理的问题,首先要融入“新常态”,实现经济的由高增速向高质量发展,用创新的思维引领新常态。首先要抓住机遇,谋划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内蒙古地区有充分发挥其沿边的区位优势,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战略,抓住京津冀协同战略,扩大与俄蒙等国家的科技创新的合作开发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实现顶尖企业的“走出去”;另外还要主动发挥其地区的能源与资源优势,充分通过科技创新的力量引领资源优势向着高端化、高质化发展,加快内蒙古地区作为清洁能源的输出基地,煤化工加工示范基地,有色金属的现代化装备基地与绿色农业、畜牧业基地引领度假观光产业的优化升级。一方面要在技术路径方面充分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要着眼未来,围绕创新产业链不断突破核心技术,培育我国的新的产业基地。
(二)关注民生,健全民生发展的保障机制
内蒙古地区作为一个民族聚居的地区,其民生问题关乎民族问题,意义重大而深远,因而解决内蒙古地区人民的民生问题就是保障民族问题,维护民族团结与地区稳定。因而,改善民生问题首先就离不开内蒙古地区的民主发展,要将民主选举、决策与监督与民生问题联系起来,确保各级政府职能部门都能够关注并改善民生问题。其次要运用民主决策与参与的权利是一个地区的政府部门都能够更多的关注民生问题,完善公示制度与公众听证、专家论证的制度,扩大公众的知情权与参与程度来最大程度保障民生。最后要运用民主监督权,是政府能能够不偏离执政为民的轨道,探索完善协查机制,最大程度的保障执政为民。
(三)设置有效的社会矛盾预警机制
内蒙古地区作为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其社会矛盾成因会比较复杂,影响也会较为广泛,因而要做好相适应的社会矛盾预警机制,最大程度的发挥社会矛盾预警的作用。就如同我国已经建立的针对病毒、疾病、自然灾害的突发预警机制一样,社会矛盾的预警也可以参照这样构建,考虑到内蒙古地区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必须要遵从其自身的特点,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有效的预防与化解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首先建立行之有效的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就必须建立其完整的组织领导机构,领导机构的领导与决策水平直接影响到预警机制的完善。其次,预警机构的执行部门在矛盾预警的过程当中也承担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起着信息的收集、筛选的工作,因而必须要秉承着其工作原则,有效的落实临到机构的有关决定,积极向领导机构反映工作,做好预警。最后,由于内蒙古地区下辖九个地市和三个盟,其资源、人口、经济发展状况各不相同,因而,要本着民族无小事的原则进行防微杜渐,本着增进民族团结为主旨,一旦发现问题立即上报处理,不能谎报瞒报。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新常态”下,有传统的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因而要正视内蒙古地区在社会治理方面所存在的差距与问题,从多方面共同着手构建内蒙古社会治理的新思路,新途径。
[1]林海颖,张银花.内蒙古草原牧区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研究[J].学理论,2014,17:48-49.
[2]吴福永.新常态下内蒙古民生发展的新思路[J].北方经济,2015,04:58-60.
[3]石英华,刘泽宇.新常态下的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征探析[J].商,2015,21:270+269.
[4]张晶.新常态下内蒙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方经济,2016,02:41-44.
* 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风险社会视角下内蒙古社会管理研究》(编号:NJSC14350)。
** 作者简介:刘丕君(1978-),女,汉族,河北衡水人,硕士,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F127;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