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城”建设的反思—以贵州花溪大学城为例*

2016-02-04 22:15刘晓龙
山西青年 2016年21期
关键词:花溪财经大学大学城

刘晓龙

贵州财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0



“大学城”建设的反思—以贵州花溪大学城为例*

刘晓龙*

贵州财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0

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以及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在政府政策引导下大学城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贵州省2009年投资14亿建立贵州花溪大学城。大学城单独的被政府圈画在一起,是否进一步资源共享,形成集聚效应,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城,有待商榷。因此在贵州财经大学2015年度在校学生科研资助项目下,笔者对花溪大学城的建设进行了反思,从而为其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贵州省;花溪大学城;反思;相关建议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通过调查研究方法,对贵州花溪大学城发展现状进行深入探究,发掘其自身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资源共享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价值。探讨花溪大学城怎么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为贵州省输送高素质人才,同时为其他地区大学城的建立与发展提供参考。

二、贵州省花溪大学城现状分析

“大学城”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现象,率先出现在英美等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指的是大学发展过程中,大学本身规模越来越大,有的大学聚集在一起,大学周围或大学校园本身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城镇,这种高等院校的集聚之地常常被人们称为"大学城"(University Town)。大学城的当地居民一般为学校的雇员和教师,而外来的学生人数一般都会超过当地的本地居民人数。贵州省2009年10月28日投资14亿建立贵州花溪大学城。本文将收集信息总结为以下三点:

(一)花溪大学城配套设施完善

大学城总规划面积63.46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建设区47.63平方公里,生态保护区15.83平方公里。按照发展定位,结合区位、特色优势和功能区性质,以大学为主体,以发展高等教育为基础,以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和产学研一体化为主要目标,构筑“一区三园”功能布局。即高校聚集区、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大学城产业园。大学城的一些综合服务设施陆续建设投入使用,并且根据高校聚集区特点,许多设施服务比如通信、医疗、娱乐、购物、高新技术等,将会实行功能整合。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重要节点,花溪大学城已形成较完备的对外交通网络。高校集聚区分三期建设,其中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阳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一期5所高校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二期规划建设贵州民族大学、贵州理工学院、贵州大学明德学院、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贵州城市职业学院、贵州青年创业(职业)学院等高校,目前已陆续开工建设,其中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大学明德学院将于今年下半年招生入驻。今年秋季,大学城入驻高校师生将达到12万人。

(二)大学城高校各自为营,集聚效应差

花溪大学城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整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快速发展。但并不像建设初期规划的那样理想化。大学城只是单纯的被堆建在一起,资源共享性,互动性很差,并没有形成集聚效应。学生还是以自己的学校为学习单位,资源的互动性差,没有学分互认,共享课程。入学的学生在对专业不了解的情况下,进入大学。没有兴趣,从而失去学习动力。比如说贵州财经大学的图书馆楼高八层,灯光明亮,所去学习学生寥寥无几。其他学校没有相关证件不得入内。根据访谈,部分学生参观,被保安尾随,禁止翻阅,令人匪夷所思。快速发展的大学城还存在与主城融合度低,作为新城区承载和服务功能欠缺的问题,仅仅是“大学”的组合,而“城”的气息不足。作为大学城主体的大学生对大学城的感知度低。

(三)师生最为关心的问题—交通

虽然花溪大学城已形成较完备的对外交通网络,但是解决不了如此数量师生的需求,公交车经常挤满了出行师生,还出现过翻车事件。同时刺激了无营业资格黑车的发展,为安全隐患埋下了更大的隐患。在走访中经常可以听到同学们,尤其是面临毕业实习的学生的抱怨。

三、对策

(一)学生方面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作为一名合格的当代大学生,珍惜国家政府创建的良好学习环境,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充分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促使自己全面发展。

(二)高校方面

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大学城主体,拥有丰富教学资源,专业化教师队伍,系统课程体系,齐备的实验器材,以及实践基地等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修正现有的招生计划和教学体系,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加强与大学城内其他高校的联系,合理设置可以共享的课程,学分互认,为同学们创造一个广阔的学习平台。让其填报志愿的遗憾可以得到一次修正的机会。

(三)社会方面

政府、企业加强与高校的沟通与联系,把自己所需员工所具备基本能力与素质要求反馈给高校,形成良好沟通渠道,从而实现社会人才的供需匹配,实现多赢。关于交通,政府可以增加公交路线,缓解交通压力,严查黑车,保障师生安全出行。

四、总结

共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抽象的说,共生是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整个花溪大学城的教学资源共享就是一个共生系统,通过不断完善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和共生环境,发挥大学城的共享优势,克服障碍,使教学资源共享这个共生系统能够有效运行,保证各高校和整个大学城都能得到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大学城的兴建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优化了城市发展空间,同时还满足了居民的高等教育需求,为人口素质的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

[1]程斯辉,余学敏.论建设大学城的几个问题[J].教育研究,2002.

[2]张洪波.对“大学城”规划热潮的回顾与反思[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3]金春玲.花溪大学城:没有城墙只有共享—走进贵安新区系列报道(二).舟山日报,2014-12-17.

[4]蒋洪池.中国大学城建设的价值错位及其修复.石油大学学报,2004(12).

[5]林峰.大学城建设的经济效应浅析.教育与职业,2005.

贵州财经大学2015年度在校学生科研资助项目。

刘晓龙,生于1993年,山西乡宁县人,汉族,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学。

G647;F

A

猜你喜欢
花溪财经大学大学城
如梦似幻的花溪湿地公园
王梦媛作品
花溪的信
“首届中国钢琴音乐周”在我校大学城校区举行
沈豪杰、孙占平作品
寻找最美校园 吉林财经大学
咏樱——花溪冬樱花
大学城经济对城镇化影响初探——以呈贡大学城为例
花溪高坡醉游客
广州大学城十年破茧大变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