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婷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中俄高校声乐教育课程体系比较研究
张婷婷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进行,中国同周边许多国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俄国又是中国最大的邻国之一,当今,中俄关系在世界占有别具一格的地位,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缺少的力量。中俄两国高校的声乐教育课程也因此朝着互相学习借鉴、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中国高校声乐教育课程的安排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很多中国学生对声乐的理论非常通达但缺少操作性。而俄国的声乐教育课程安排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普遍缺乏对基本理论的掌握。所以,中俄两国高校声乐教育课程体系的安排有必要整合重组。
中俄高校;声乐教育;课程体系;比较研究
中俄高校声乐教育课程体系的安排都是建立在本国的基本教育方针之下,从本国的实际国情出发。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决定着声乐教育的粗放型发展,俄国作为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推动其声乐教育课程体系的安排朝着小班型、精致型方向发展。但又由于受中俄历史关系的影响,当代中国和俄国声乐教育课程体系也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本着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培养学生在声乐这一专业方面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中俄高校声乐教育课程体系的安排值得我们去比较研究。
(一)中俄高校声乐教学相同之处
中国与俄国在声乐教学在基础上是有相同之处的。首先,中国注重训练,而俄国在声乐训练上也十分的努力刻苦。传统上都认为中国人是勤奋刻苦的,而外国人普遍是开放式教育,然而在声乐教育学习方面,俄国与中国一样,都注重勤奋刻苦地训练。其次,中俄两国在对学生进行培训时也有相似之处,老师都会为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练声曲,在每节课之前学生都需要进行练声培训。在教学方面,无论是中国还是俄国,都很注重学生的才华,而且在对学生的教学中都能够根据学生声线的不同而展开相应的教学方法,这一做法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可伸展性和可塑性,使他们更加完美地展现出他们自己。而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对于学生的声乐培养都是从小抓起,因为他们认为孩子在小的时候更容易接受一项新的事物,而且学起来也更加容易上手。
(二)中俄高校声乐教学不同之处
首先,中国声乐教育注重向学生源源不断地灌输理论知识,相比俄国实践时间便相对少了一些。在这方面,中国学生虽然拥有了丰富的理论声乐知识,但是由于缺少更多的练习,对每一首音乐的把握度都不如实践多的学生。其次,在中国,老师都是将知识梳理成清晰的脉路再教给学生,这就会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心理。而俄国在声乐教育方面则更加注重实践。俄国声乐课堂上,前半节课一般都会进行练声训练,老师会针对学生不同的声色来为每一位学生选择不同的练声曲,并会针对不同学生对他们进行特殊的培训。而后半节课中学生就会配合着钢琴伴奏来练习,学生在学声乐的同时也会学习钢琴等乐器来作为声乐学习的辅助,在这方面也与中国声乐教学有所不同。总体上来讲,中国声乐教学与中国传统教育方式相同,属于立足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俄国是更注重实践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地进步。中国与俄国声乐教学方式各有千秋,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还应互相借鉴学习。
(一)历史原因
俄国音乐始终处于世界一流水平,可谓是音乐世界的一颗明珠,熠熠生辉。俄国的音乐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它从对宗教音乐的吸收,改良,到创新,历经好几个世纪才累计了如今音乐贵族的名望。俄国著名的音乐家也为如今的俄国音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那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就像是散落的珍珠,煜煜生辉。相比俄国的音乐,中国的音乐一直停留在宫商角羽的阶段,直到新文化运动中期,西方的音乐才传入了中国,在中国流传开来。
(二)教育现状
俄国的高校教育追求的是精英式教育,学生一进校就从最基础的音乐学起,致力于一些经典音乐的学习,针对这一阶段习,学校还会专门开展一些研讨会、歌剧比赛等项目,以此来巩固学生的基础,达到素质的提升。而中国高校教育往往以输送大量的音乐人才为目的,所以中国高校采取的是填鸭式教育,不管学生是否理解,是否吸收,老师的任务就是讲,无形中压制了学生天性的,影响其天分的发展。
俄国的教育是从学生自身的学习需求出发,接受过教育的学生基本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动力,更明白自己需要为此付出的努力。所以俄国接受声乐教育的学生在升入大学后,不仅不会松懈,反而会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更多的时间做声乐联系练习。而中国的学生从小接受的是应试性教育,父母一早就为他们定下了学习的目标,所以他们能做的就是做题,做题,再做题。当他们一旦升入大学,离开了父母,就缺少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一些大学生对待学习松懈不已,尤其是在音乐这种需要不断学习,容不得一丝放松的学科上,放任的后果往往是对音乐不理解,无感情,只会技巧性地表演。
从中俄音乐教育的不同可以发现,正因如此,从而造成了俄方越来越多的音乐人才流入社会,而中方却是越来越多的音乐人才流失。
(一)教学方法应该删繁就简,做到不失经典又不繁杂枯燥
在对学生进行授课时,指导的老师应该明确一个观点:“技术”是为“艺术”服务的。老师在教学时应该着重强调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与把握,而不仅仅是学生完成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与分析能力才是教导他们成为一名优秀的声乐学生最重要的着力点。此外,老师在教学时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也应该做到因材施教,不冗杂乏味,但同时要保留声乐教育独特的古典优雅。即在经典的教学方法上删繁就简,做出适合对应学生的创新改进。
(二)课程与实践合理化结合,用课程为实践奠定基础
在教育教学中最完美的教学模式就是能够将实践内容合理地课程化,将实践与理论知识结合,相辅相成。老师们应该更多地注重于将学生放到室外的广阔天地去练习,而不是只在室内进行系统化的教学。理论知识学起来容易,但真正的吸收、理解、运用却并不容易。理论知识强的学生走出琴房,不一定能把作品表现得淋漓尽致,没有实践经历与情感支撑,表演自然会缺少张力。实践经历为学生提供切身的体会,学生才能将自己感受到的这些情感与实践经历融入到表演的歌曲中,再用自己在理论课程中学到的专业技能加以诠释,发挥更高水平,作品的表演也会上一个新台阶。
(一)引进来
一个国家发达或者不发达,衡量它的标准多种多样。艺术就是其中之一,而声乐这一艺术也能很好地体现一个国家的文化。在声乐方面,俄国无疑是一个艺术大国,它就像一个先锋人物,引领着后来者。而中国就像它的学生,在俄国声乐艺术多方影响下,中国也开启了自己的音乐之路。中国的声乐虽说历史很是悠久,但它的影响与成就远远赶不上俄国,但是我们也不能说我们的声乐不好,只能说是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俄国对中国声乐发展的影响,在抗战时期可见一斑,当时中国有很多的爱国人士前往俄国进行学习,他们不光学习政治,还接受着声乐知识教育,因为他们认为音乐更能深刻地影响人的精神,更能焕发人们心中激情。当然,他们的学习并非是照搬照抄,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有选择性地学习与引进。而这些人带回来的理念、教育方式,对后来中国声乐意义深远,对其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中国声乐教育层次的上升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走出去
俄国的声乐有民歌、咏叹调、浪漫曲之分,中国在唱法上同样有美声、通俗、民族之别。二者看似有差别,实际有着相同的作用。虽说中国在声乐上学习了很多俄国的教育观点,但中国的声乐同时也对俄国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两国相互取精去糟,不断地从对方的身上汲取优点,从而调整本国的声乐教育的相关课程。未来的中俄在声乐教育这一方面,也会变得更加得具有国际范儿。
通过对中俄高校声乐教育课程体系比较研究发现,中俄高校声乐教学都有注重训练等的相似之处,实践程度不同是其差异之处,这是受到了两国历史原因和教育现状等的影响。要想改进中国高校声乐教育课程体系,就需要对教学方法删繁就简,将课程与实践合理化结合。
[1]杨丽莉.中俄高校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J].大家,2012(17): 34-35.
[2]党维波.中俄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教育比较研究[J].艺术教育,2014(07):101-102.
张婷婷(1982-),女,吉林长春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教育与声乐演唱。
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16]第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