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娟*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0
马克思幸福观及其当代价值
丁娟*
渤海大学,辽宁锦州
121000
摘要: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自从人类诞生以来追求幸福的脚步就从未停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对幸福的追求就记录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由于不同的人对幸福有着不同的定义,因此每个人追求幸福的方式和内容都是有所不同的。对幸福的追求也是人区别于一般动物的特有属性。在当前这样一个科技高度发达,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空前繁荣的时期,人们理应感到更加的幸福,但事实上,人类社会的矛盾也在不断的加剧,人们面临着更多生存上的压力。如何去定义和追寻幸福成为了当前社会中重要的课题,而马克思从科学理性的角度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答,对人们关于幸福的问题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幸福观;当代价值;和谐社会
04-0125-02
从远古时代开始,对幸福的追求就是人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课题,甚至成为了很多人一生追求的最高目标。人们对幸福的定义通常都是十分的简单和直观的,它不仅能够体现人们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还能够体现出人们对这个世界和社会的认识。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有了更好的生活条件。物质生活的发展为人们对精神世界以及幸福的追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幸福”这一词被提及的频率越来越高。追求幸福是建立在对幸福概念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在这一方面,马克思幸福观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参考。马克思幸福观对幸福的阐释主要从两个方面出发,分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本文从各个角度对马克思幸福观进行了阐释,希望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和追求幸福。
(一)与幸福有关的定义
幸福是一个很难定义的问题,因为不同的人对幸福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学术领域,对幸福的定义和研究也是各式各样,甚至有很多学说和理论都是相互矛盾的。很多思想者、哲学家、社会伦理学家都尝试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对幸福作出合理的定义,马克思则是从社会发展进步的角度对幸福的内涵进行了概括和解释。马克思对幸福的定义是相对完善的,因此也得到了很多学者和思想家的认可。在马克思幸福观中,幸福是指人与真理共存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自身心理上的需求得到满足的一种表现。根据马克思幸福观中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把幸福概括为以下的内容: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现实状态下实现自身目标、理想、需求的一系列实践活动以及在此过程中收获的身心上的满足。
(二)幸福观的特征
幸福观是指人们对于有关幸福相关事物的一切观念,其中包括幸福的目标、动机、方式、标准、效果等。幸福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幸福观,幸福观具体内容是随着个体的不同而产生变化的。而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人的思想行为等也受到社会的深刻影响,因此也可以说人的幸福观是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并且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幸福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幸福观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塑造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观念,在人们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生活方式时,幸福观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决定。
马克思幸福观不同于一般的理性主义幸福观,完全否定了人们对物质上的享受,强调精神世界的完满;与此同时,马克思幸福观也不同于感性主义幸福观,过分强调感官上的享受,将感官上的快乐等同于幸福。马克思幸福观认为,要实现幸福是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的。
(一)应用马克思幸福观所具备的条件
1、物质基础:不断发展的经济实力
人本身就是一种物质实体。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以满足人们生存的需求,衣食住行是最基础的维持生命的要素。人们的物质生活越富足,人们的物质欲望就能得到越好的满足,在肉体上的痛苦就越少。而如果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低,人们在肉体上就会承受较大的痛苦,精神世界的满足就更无从谈起了。因此,良好的经济实力是人们追求幸福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在物质方面的欲望得到满足后也会产生相应的幸福感,这种幸福被称为是物质幸福。物质幸福是人们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只有满足了这一个阶段的幸福后,人们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幸福。马克思幸福感充分肯定了经济条件在人们追求幸福过程中的重要性,但物质上的幸福绝不是幸福的所有内容,只是一个基础和前提。
2、制度保障: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
一个良好的社会制度能够保障社会中大多数人的利益,从而为社会的整体幸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不良的社会制度则会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痛苦阻碍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人类的进步、缓和社会各阶级的矛盾,为实现和获取幸福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3、精神支撑:和谐社会的新理念
精神幸福是幸福的较高层次。精神上的幸福包括人们认知和审美需求满足后所获得的幸福。精神的幸福是通过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自我潜能的发掘等方式来实现的。精神上的幸福是比物质上的幸福更高一个层次的幸福,而在当代社会中,和谐社会的相关理念是人们实现幸福的精神支撑。
4、社会环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完善
人的生存与发展是离不开社会的,社会对人起着塑造和改造的作用。人只有在一定的集体中才能发挥其价值。在马克思幸福观中,个人
(二)马克思幸福观的表现
1、生活富裕是马克思幸福观的物质追求
人要在世界上生存下去,首要的就是满足自身的基本生存需求,进行有效的生产劳动,只有在此基础上,人们才能进一步追求精神上的幸福。实现人们生活的富裕是满足物质追求的一个标准。马克思认为,良好的生活条件是获取幸福的前提。为此,人们应当日常生活中积极投身生产和建设,努力提高生活水平,在追求幸福的路上打好物质的基础。
2、精神积极是马克思幸福观的精神追求
物质生活并不是幸福的所有内容和意义,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精神上的追求,才能获得更高层次的幸福。在马克思幸福观众,精神上的积极性是幸福观中精神追求的一种体现。精神追求是实现幸福的支持,只有将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有效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幸福。
在当今社会中,尽管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人们在精神世界上的投入却没有跟上物质生活发展的速度。很多人只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不提高自身的精神道德水平,甚至以牺牲他人利益的方式来获取自身的利益。这些行为都是与马克思幸福观相悖的。马克思认为,只有将物质和精神统一起来才能实现幸福。为此,我们要正确认识财务和幸福之间的关系,不能将物质上的满足于幸福等同起来。人们应当自觉抵制过度消费,提倡节俭的消费观念,并致力于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多从事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发掘自身的潜能,实现自我的价值,获得更高层次的幸福感。
马克思幸福观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时代下产生的产物,在当前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盛行的时代中,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科学性,能够指导我国社会的建设。马克思的幸福观是符合无产阶级利益的,并且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明确了幸福的真正意义和价值的基础上,马克思幸福观给出了实现幸福的正确途径。
(一)马克思幸福观对社会的价值
1、用幸福观指导廉政建设
在马克思幸福观中,个人的幸福与社会的幸福是和谐统一的,社会的幸福是个人幸福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全社会的幸福程度提高了,个人的幸福水平才能得到根本上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风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能否真正的实现幸福。社会的发展水平已经从根本上决定了每一个身处这一社会中的人所能达到的幸福的高度。任何个人都无法脱离社会追求个人的幸福。根据马克思幸福观,社会环境的改善对人们追求幸福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利用马克思幸福观指导社会的廉政建设、提高社会公平等,强化对政府部门的监管,逐步形成完善的社会监督和保障体系。
2、用幸福观统筹城乡区域平衡发展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这也是实现全社会幸福的关键步骤。为此我国的政府应当始终把统筹城乡区域平衡发展作为工作中的重点。在马克思幸福观的指导下,我国政府更加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进行分配制度的改革,对资源的分配进行合理的调整,缓和了区域间分配不公平的问题,对分配结果进行了更加严格的监管,并逐步形成了公平科学的保障制度。
3、用幸福观促进生态平衡
自然环境在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又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但在现代生活中,人们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不惜对自然环境进行了极大的破坏,导致生态平衡被打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与威胁。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人与自然环境的重新思考,因此马克思幸福观中关于生态平衡论述。马克思认为,只有正确认识并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促进社会的长期良好发展,才能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协调起来,为人们的幸福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果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们对幸福的追求也就无从谈起了。马克思幸福观的指导下,我国开始积极的转变发展战略,开始致力于建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模式,此外,人们的消费观念也进行了积极的转变,更加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马克思幸福观对个人的价值
1、实现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和谐统一
正如上文中多次提到的那样,在马克思幸福观中,个人的幸福与社会的幸福是密不可分的。人不能脱离于社会而独立存在,而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人的生产劳动。人只有将自身的幸福置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中时,才能更好的实现对幸福的追求。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为了更好的保障社会全体公民的利益,使得每一个的需求都能够得到更好的满足。在马克思幸福观的指导下,人们能够建立起更健康的追求幸福的心态,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个人为社会的幸福作出应有的贡献,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社会就能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
2、帮助个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是针对无产阶级的幸福观,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即使是在当前的社会中,马克思幸福观同样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尤其是对我国而言,应用马克思幸福观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更正确的幸福观,指导人们科学有效的追求自身的幸福。马克思的幸福观是以服务于人民为出发点的,将个人的幸福真正的与社会的幸福有效的结合了起来,是适用于无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的幸福观。马克思的幸福观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在这些观念的指导下,人们能够更好的明确个人的价值和实现幸福的道路。在当前的社会中,马克思幸福观有助于帮助人们树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幸福观,增强自身抵御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权力至上等不良思想的能力,净化社会风气。
对幸福的追求是人类社会中的永恒话题,同时也是人们终极的追求和目标。与其他的幸福观相比,马克思的幸福观是较为完善和科学的。马克思的幸福观是以人类的发展为出发点的,将个人的幸福和全社会的幸福、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协调结合起来,并为人们指明了追求幸福的有效途径,即以积极健康的态度面对生活,在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促进社会的进步。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能够自然而然的体会到幸福。马克思的幸福观是针对无产阶级的幸福观,是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对我国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能够帮助我国的人民获得真正的幸福。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应用马克思幸福观来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立,更好的保障人们的各项权益。
[参考文献]
[1]任静.从幸福观发展史看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J].新西部,2012(02) :22 -23.
[2]曹峰.康德幸福观及其对我国建设幸福社会的启示[J].新疆社科论坛,2011(04) :46-47.
[3]罗军伟.论马克思的幸福观及其当代启示[J].社科纵横,2011(11) : 71 -73.
*作者简介:丁娟(1992-),女,山西临汾人,汉,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政治学系,思想政治教育(师范),本科生。book=126,ebook=131的幸福与社会的幸福是协调统一的。个人要实现幸福,就必须将自身的幸福置于社会的整体幸福中。个人的幸福是包含在社会的幸福中的,若一个人脱离了社会,其幸福也是无从谈起的,而个人得到幸福则是整个社会幸福的基础。个人实现幸福和社会实现幸福的过程应该是同步的,而社会的和谐是社会幸福的一个指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就是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提高全社会人民的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