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蔓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1331
浅析宋词服饰书写与宋人的文化心态
罗 蔓**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1331
有宋一代,词体昌盛。今人所辑的《全宋词》收词家千余,词作两万余。其中服饰书写,乃一大宗。因此,对于宋词服饰的研究是词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文化心态分为个人文化心态和社会文化心态,一般意义上讲,个人文化心态是限制在社会文化心态里的,个人和社会是水乳交融,难以分解的,把词人和宋词相结合来分析宋代社会的文献屡见不鲜,但把这种分析上升到文化心态的层面的作品确属少见,现阶段的文化心态大多是以民族、时代、地区来论述的。
宋词服饰;文化心态;宋代社会;女性
文化心态作为一个比较新的课题,对于它的研究目前来说还是比较分散的,就宋代而言,作品更是屈指可数,但由于文化心态表现本身范围就是十分宽泛的,因此也不难从其它文献中有所借鉴。
宋词服饰与人物心理的探讨历来是宋词解读的热门,解读宋词服饰首先要从了解宋代服饰的基本款式入手。服装款式在宋词中的出现不是随意的,每一种款式代表着不同人群的不同心理。在《女性物事与宋词研究》中也对宋词中与女性相关的物事进行了文史考证式的探析,通过这些带有女性特征物体事的细部解读,不仅考察了宋词中与女性相关的名物制度与风俗习惯,反映出宋代女性妆饰上的独特风貌,并且以现实生活与文学作品相比较,探讨了描写服饰的表现手法,勾画出服饰由现实的存在升华为宋词意象的过程,从而更为深刻的理解宋词中的服饰表现的文化心态。[1]她们在对宋词服饰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都一定程度上的联系了当时的社会,再才对文本人物进行解读,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整理也为宋词书写与文化心态的解读奠定了基础。
宋词文化本身就是文人主导的,以他们为对象进行分析,在材料上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的。《宋代士人心态研究》以纵穿宋代的三个历史性事件(庆历新政、乌台诗案、开禧北伐)为背景,对于宋代初期、中间期和晚期的士风和文人心理进行了分析,这三大历史事件,亦是词坛风格变化的历史背景。《宋代文人的审美文化心态》是从美学上对文人心态进行分析的,她认为:“以积贫来描述宋朝的经济社会是不甚符合历史的真实的,虽然说宋朝继盛唐之后走的是下坡路,但是社会仍然继续在发展,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和制度层面上的。”在他们看来,宋代文人兼具政治、学者、文学家甚至宗教学家的身份,查阅《范仲淹研究文集》,便得以佐证,范仲淹既作为臣子对君王诤谏,又是当时文坛的领袖,三种身份的合一,使得他们不仅因政治才能而被朝廷赏识,更以审美趣味,理想和人格魅力左右着时代的审美风尚。
宋词服饰书写多是用来描写女性的,而女性本身也是宋词的作者群体,对于女词人文化心态的研究可以丰富对社会文化心态的认识。女性词作虽大都语言清雅秀媚,但有时也用俗语俚辞,真率直朴,天然本色,带有鲜明的民歌风调,反映出宋词庶民文化的显著特色。《宋代三位女性词人文化心态新论》认为:“在北宋历时近百年的思想解放和人性觉悟的文学新潮后出生并成长起来很多新文化女词人,她们敢于用许多士大夫都不敢用的词来表现个人的“私情”,证明其新文化人的身份和反礼教的叛逆女性的形象,表现了宋代崇尚标新立异的社会心态。”[2]这些表现在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看起来是洒脱自由的,但是表现在现实中的却是女性地位的不断下降。《宋代以后缠足陋习兴盛与舞蹈艺术衰落关系浅探》中认为:宋代以后缠足陋习和封建礼教从身体到心灵彻底将女性束缚,是以女性为主体的舞蹈艺术衰落的重要原因。[3]民间女性群体处境和她们在词中表现出的豁达敢言的形象是截然相反的,这种不协调可以理解为宋代是一个从唐代的开放融合走向保守内敛的时期,文学世界和社会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不对等的。
宋代社会是一个平民化的社会,《试论宋代教育的“平民化”》揭露了这种平民化产生的根本原因:兴学运动的历史性意义不仅在于教育整体规模的空前扩大,更重要的是,它开启了教育“平民化”的新时代。各类学校“广开来学之路”,入学门槛降低。“取士不问家世”,朝廷对权要子弟科举入仕作适当限制,对寒门学子予以必要的救助。士大夫纷纷参与“小学”教育,促使启蒙教育相对普及。[4]由于教育的普及,文人群体的规模空前膨胀使得文化的渗透力远超以往,这可看成平民“雅化”及士大夫们“俗化”,而城市的空前繁荣更为这种“融合“提供了舞台。因此,宋代文人的审美文化心态在独特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呈现出独特的面貌,宋代文人的审美文化心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烙下了明显的时代特征,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审美文化心理结构的构建。
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宋词又被分为了两个时代,《南北词异同平议》认为:南北宋词演变发展的轨迹是明显的,从内容方面来讲,北宋词多风花雪月之吟唱,南宋词多黍离芰麦之悲苦,时代给予文学创作的影响处处可见,一目了然。[5]对于南北宋词抱有优劣的判断是因人而异的,而不是绝对的。南北宋词所反映的文化心态既有不同之处,也有相似之处。
总之,服饰既是诗歌意象的载体,也是诗歌的外部表现,作为身外之物的服饰在反映作者群体创作心态的同时也反映了社会文化心态。以服饰和作者为研究材料都能对宋代社会文化进行研究,文本和社会的解读都是增长对宋代社会认识的途径。对于宋代社会文化的研究已然硕果累累,但从文化心态的研究上讲却仍有不少空白,文化心态一词本身就是从心理学中借鉴过来的,若是尝试对已有文本进行跨越式的解读,亦会多出不少新的见解。
[1]田苗.女性物事与宋词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
[2]沈家庄.宋代三位女性词人文化心态新论[J].广西师范大学报,2008(4).
[3]崔梦花.残足折舞——宋代以后缠足陋习兴盛与舞蹈艺术衰落关系浅探[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2).
[4]周宝荣.试论宋代教育的“平民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4).
[5]诸葛忆兵.南北词异同平议[J].北方论丛,2002(1).
I
A
** 作者简介:罗蔓(1991-),男,汉族,重庆人,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