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历史进程

2016-02-04 05:41:49曲玉萍
山西青年 2016年24期
关键词:法制依法治国道路

杨 颜 曲玉萍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32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历史进程

杨 颜*曲玉萍**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历史进程的时代特色较为鲜明,是中国共产党制定不同时期的法治路线、方针、政策依据,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夯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制;法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探索时期

本文认为法治道路的探索时期包括三个阶段,这一时期的时间跨度为新中国成立前夕至1978年。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以废除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旧法制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此阶段显示出与资本主义法治道路的根本不同甚至对立。新民主主义时期(1919-1949),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新民主主义法制,其充分代表了无产阶级利益。而在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5-1948),国民党制订了《六法全书》,其明显代表官僚资产阶级利益。新中国成立前夕是第一阶段法治建设的重要节点。1949年2月22日,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废除国民党六法全书和确定解放区司法原则的指示》,文件中宣布废除《六法全书》,人民司法工作自此不再以其为依据。①属于中国人民的政治与司法制度得以确立,这充分为法治建设奠定根基。

第二阶段(1949-1956),以创建代表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新法制为标志。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其中规定:要建立人民司法制度,法律必须保护人民,废除压迫人民的法律和司法制度。②这为我国现行宪法提供了最初始的轮廓,在当时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自此,新法制得以创建。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通过“五四宪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也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宪法。这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转折点,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些政治制度和法制依据在这部宪法的颁布下得以确立,进一步促进我国民主制度化以及民主法律化的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得到跨越式发展。

第三阶段(1956-1978),即停滞阶段,在这一阶段,法治与人治并存,人治是主要治理方式,这也是这一阶段的基本标志。在北戴河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1958年8月)上,毛泽东指出,不能没有法律,但中国法律必须具备中国特色,决议与开会可以作为维持秩序的形式,而不是依靠民法和刑法。同会议的刘少奇也提出人治的重要性,他认为应仅将法律作为参考。③然而,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重政策、轻法治的治理方针逐渐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旋律,致使文化大革命出现。在1959-1966年,法治建设以及相关立法工作呈现停滞状态,法治建设出现前所未有的倒退现象。1976年9月9日,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法治建设得以缓慢进行,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77年8月12日)对于结束这场“革命”的宣布,使得法治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可能。

在探索时期,法治道路建设并不一帆风顺,究其原因:第一,由于中国经历了较长的封建社会,即使社会形态更替过程基本顺利,快速改变民众的封建观念并不现实,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无法在民众中树立,人治超越法治成为主旋律;第二,尚匮乏完善的法治机制,人大代表权力落实得不到贯彻执行,缺乏明确对于党政关系的法律法规,司法分工有待细化和明确。法治建设在这一时期发展曲折也与一定的历史客观性相关,因此,处于探索时期的法治道路以失败告终。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形成过程

本文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过程(1978—2009年)可划分为三阶段。

(一)从人治走向法制

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道路逐渐起步并发展,而起步与发展的重要前提便是由人治向法制的转变。在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日召开)上,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指导方针得以确立。由人治向法制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重大转变之一,这可以从社会主义法制原则中清晰呈现。社会主义的民主必须实现制度化和法律化,这是邓小平同志的经典论断之一。中共中央于1979年9月颁布《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这标志着“社会主义法治”首次以文件的形式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文件强调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重要性,这两部法律与人民利益息息相关,其是否得到严格执行已可以作为社会法治是否得到实行的重要衡量标准。④“法治革命”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等词也首次在文件中呈现。这认同了法律权威在中国社会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从理论层次解释了党在领导方式上的转变。

(二)从法制走向法治

改革开放以后,法制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党的章程在十二大(1982年9月)得到通过。规定应确保党的活动处于宪法和法律范围中⑤,这是首次如此对党的活动做出规定。此外,在宪法中纳入法制建设成果,以实现国家法制上的统一,这对法治建设进程起到巨大推动作用。1989年9月,江泽民提出“不可以党代政”和“不可以党代法”的观点。⑥这是对法治建设的充分肯定。党的十五大(1997年)强调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在文件中,“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中的“法制”被表述为“法治”。⑦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已经从从法制走向法治,这是质的飞跃。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确立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1999年3月15日)通过宪法修正案,在这次会议中,依法治国被载入宪法,进而成为宪法的基本原则。自此以后,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具备了宪法依据。步入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得到深化与发展。党的十六大(2002年)确立依法执政的基本方式,并强调法治理念的贯彻与执行。党的十七大(2007年10月)提出依法治国的治国思想,并将其作为治国基本方略,以加速法治建设。⑧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达到了历史空前的新高度,从根本上推动了法治道路的确立。随后,在中国法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2009年1月)上,中共中央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经过30年探索,终于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条道路在中国人民的不断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发展,它非常符合中国特色,顺应当今时代发展潮流,并从根本上反映中国人民的意愿。⑨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得到理论上的支持,这一命题得以正式确立。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创新发展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有了新的目标与定位,在新时期实现了创新发展,将创新理念贯穿于发展的方方面面。在历史上众多中央全会中,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于法治道路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因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将法治突出为中心议题。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中,全力进行法治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之一。该会议强调法治道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正确道路,这条道路凝结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成就。⑩这充分表明,我国已步入法治建设进程的历史新阶段。同时,共建“五大体系”,即法治的实施、监督、保障以及法规体系,合理规划和建设这条法治道路的蓝图。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向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将在不断创新中实现新的发展。

[ 注 释 ]

①李龙,刘连泰.废除六法全书的回顾与反思[J].河南省政法干部学院学报,2003(5):39-50.

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1992.5.

③公丕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时代进程[J].中国法学,2015(05):29-52.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汇编(上)[M].人民出版社,2013.12.

⑤中国共产党章程(1982年9月6日中共十二大通过)[DB/OL].新华网资料库.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3/04/content_2558860.htm.

⑥就我国内政外交问题江泽民答记者问[N].人民日报,1989-9-27(01).

⑦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方略[DB/OL].中国改革信息库.http://www.reformdata.org/special/219/about.html.

⑧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的报告[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2007-10-24.

⑨张文显.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J].中国法学,2009(6):5-14.

⑩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2014/1029/c64387-25927606.html,2014-10-29.

[1]就我国内政外交问题江泽民答记者问[N].人民日报,1989-9-27(01).

[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1992.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

[4]蒋传光.当代中国法治路径的理论探索[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5]李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纲要[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6]公丕祥.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进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汇编(上)[M].人民出版社,2013.

[8]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中共中央编译局编.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9]人民出版社编.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10]蒋立山.中国法治道路初探[J].中外法学,1998(03).

[11]李龙,刘连泰.废除六法全书的回顾与反思[J].河南省政法干部学院学报,2003(5).

[12]张文显.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J].中国法学,2009(06).

[13]周忠丽.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法治建设的历程与成就[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1(05).

[14]孙谦.法治建构的中国道路[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3(02).

[15]徐显明.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J].法学研究,2014(06).

[16]公丕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运动机理[J].金陵法律评论,2015(1).

[17]公丕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时代进程[J].中国法学,2015(05).

[18]公丕祥.当代中国法治发展道路的内在逻辑[J].江海学刊,2015(05).

[19]江必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J].法学杂志,2015(03).

[20]刘旺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历史进程、概念内涵和基本要求[J].学海,2015(03).

[21]王增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历史考察及思考[J].人民论坛,2015(21).

[22]张文显.习近平法治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贡献[J].民主与法治,2015(22).

[23]张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化历史进程探析[D].湖北师范大学,2002.

[24]张岑.论邓小平法治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D].西华大学,2010.

[25]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的报告[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2007-10-24.

[26]1978年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报告原文[EB/OL].腾讯网.http://news.qq.com/a/20120206/000237.htm,2012-02-06.

[27]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18/n/2012/1109/c350821-19529916.html,2012-11-09.

[28]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2014/1029/c64387-25927606.html,2014-10-29.

[29]中国共产党章程(1982年9月6日中共十二大通过)[DB/OL].新华网资料库.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3/04/content_2558860.htm.

[30]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方略[DB/OL].中国改革信息库.http://www.reformdata.org/special/219/about.html.

D

A

** 作者简介:杨颜(1983-),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曲玉萍,女,吉林镇赉人,长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法制依法治国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0
道听途说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青年歌声(2020年12期)2020-12-23 06:30:00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法制报道“负效应”的规避与防范
新闻传播(2016年4期)2016-07-18 10:59:22
关于法制新闻的几点认识
新闻传播(2016年22期)2016-07-12 10:09:55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医养结合亟须法制规范
中国卫生(2015年11期)2015-11-10 03:17:30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
学习月刊(2015年5期)2015-07-09 03: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