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彬
黑龙江工程学院艺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
发达国家欠下的环境污染债
王兴彬**
黑龙江工程学院艺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
西方发达国家在政治生活中,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越来越明显,并标榜自己采取了有力的措施与方法。这种关注其实源于其已经造成了污染的事实后而萌生的情感。但其体系里深入的价值先行和经济为主的文化思维,使众多发达国家对环境的“关怀”退而求其次,使之对环境问题而采取的政治行动与解决环境污染的相关性较小,而随之更是欠下大自然更多的债务。
发达国家;环境;污染;债务
蕾切尔·卡逊对“环境污染”的理解,与人们不愿接受生态理论与抵触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本质是一致的。可是,融合着千万物种,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在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与生存。有许多原因可以说明这种普遍不承认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地位。西方国家的文化体系中根植着文化缺口,源自“支配大自然”的认识。这种认识相信大自然是人类的奴仆,大自然想当然要为人类服务。按照自己的所谓认识去强行改造自然,人类冒险吃了很多苦头,却没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支配大自然”的观念,也就成了哗众取宠。但是,真正的现实,人们不愿面对与提及,真正的事实真相为:大自然不是人类轻易可以改造的。
资本主义社会的扩张主义政策,导致西方现代社会也不愿面对人类需要依附于自然的现状,这是现象背后的逻辑答案。资本主义制度下,不惜任何代价追逐其经济增长,把以资本的财富积累形式视为社会的最高追求,以至于可以用剥削和牺牲众世人的利益为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政策及制度可以带来经济的迅猛增长,也伴随着极速的消耗材料和能源,并向大自然倾倒源源不断的、越来越多的废物,致使自然环境急剧恶化。同时,发达国家用工业化阶段无节制的碳排放换来了富足甚至奢侈的生活。
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审计局的研究结果,黑人在美国南方州郡的人口比例为20%左右,但是,75%的有毒场外商业肥料的填埋地点都设在黑人集中聚居附近。二战后的最初10年,是日本的经济复苏时期。这个时期,日本政府趋之若鹜地追赶欧美,大力发展化学工业及重型工业,日本全民上下把跨入世界经济大国行列当做至高点。然而,日本人只陶醉于日趋逼近经济大国的行径,却无暇顾及肆虐环境将会给其国人带来重大的灾难。日本占据了4件20世纪世界范围发生的8大公害事件。迄今为止,仍然持续着关于水俣病和骨痛病而产生的旷日持久的法庭诉讼。正是由于这种的态度与行径,在资本主义制度不惜任何代价追逐其经济增长的观念下,在急功近利的追求社会发展的行径下,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定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需要履行责任率先减排,要落实对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支持等等,诸多方面发达国家在环境污染上欠下了无法偿还的债。
工业革命以来累积在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因此,累积排放总量应该是考量各国应对气候变化责任的最首要指标。
美国环保组织、世界资源研究所统计显示:目前全球累积排放温室气体,主要来自发达国家,他们全球不到20%的人口,制造了全球70%的温室气体排放。其中,美国的累积气体排放占27%,欧盟占25%,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这一数字为11%,远低于美国和欧盟。中国的人均历史累积排放更是仅为美国等发达国家的1/10。
发达国家在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之后,能源结构得到普遍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全球化得到调整。大量高排放的制造业逐渐转向发展中国家,这为发展中国家减排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即便如此,发达国家的人均排放量仍远远大于发展中国家。总部位于法国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指出,目前,包括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内的经济合作组织成员每年人均碳排放值9.6吨,远高于非经合组织成员国家的3.4吨。
从各种数据上看出,无论是历史还是当前,发达国家的排放还是“重头”,然而,他们的减排承诺只占全球总承诺量的30%,发展中国家的减排承诺则占到了70%。发达国家并没有采取责任与能力相称的减排行动,其中,欧盟和美国的减排行动目标应为承担份额的20%,日本的行动目标只相当于其“应承担份额”的10%。与此同时他们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的步伐非常缓慢。根据协议,发达国家应在2010年至2012年间快速启动资金300亿美元,2020年前实现每年1000亿美元的绿色气候基金,资助发展中国家应对环境及气候变化。然而,2012年底国际援助组织乐施会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发达国家所启动的承诺启动资金仅有33%能被认定,大部分是原本用于发展援助资金的重新包装,其承诺只是空头支票。事实上,发展中国家除了面临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善人民生活等挑战外,还要承担发达国家导致的“环境污染债务”。这些资金承诺已成了发达国家应该偿还的另一笔“真金白银”债务。
西方发达国家标榜的“全球化”经济体系下,如影随形的是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和生态的破坏。这样的“悖论”式问题,在短时间内无法找到满意的答案。面对这样的现状,众多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应对,趋利避害,而不是让国民在阴影的笼罩下迷茫前行。
“工业文明”、“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现代化”、“全球化”等社会现象,都与生态环境存在着悖论关系。发达国家当下扬言对后代的责任、对滥用土地的困惑、对野生动物的忧虑、对生活中更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理性思考,以及对地球大气和生命结构破坏的恐惧等的关注,都是源于造成环境污染事实后的反思而已。每一个关心、关注环境的国家及个人都要看清世界形势、认清自我存在的主体精神,有决心和自觉偿还给大自然一个清洁、绿色的未来。
[1][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著,耿建新译.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7.
[2][美]蕾切尔·卡逊著,许亮译.寂静的春天[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5.
[3][美]凯文·凯利著,熊祥译.科技想要什么[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11.
X
A
** 作者简介:王兴彬,西安美术学院博士在读,工作于黑龙江工程学院,研究方向:建筑遗产保护与生态文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