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俊齐
湖南省长沙市南雅中学,湖南 长沙 410007
莫言文学中的传奇色彩与审美情趣
廖俊齐
湖南省长沙市南雅中学,湖南 长沙 410007
莫言是中国文学界的代表,也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界的获得者,莫言文学的话语叙事中始终流露出民间传奇的独特韵味。莫言非常擅长用独特的视角来塑造人物形象。本文主要针对莫言文学传奇中蕴含的审美情趣进行分析。
莫言;文学传奇;审美情趣
2012年莫言成为当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在他的颁奖词中有这样一句话:“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虽然莫言文学并非是走入国际视野的文学作品,但却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这不仅意味着中国文学开始得到国际化文学领域的公开认可,也意味着中国现代文学已经得到国际文坛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其实就审美来讲,每一个文学作家都有着其独特的文学视角,他们在用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和方式理解着这个世界的潜在属性。而莫言文学传奇中所蕴含的审美情趣饱含着浓厚的对人生的悲悯和展现社会缺失的企图。
从悲悯人生的审美情趣上来看,莫言早期的小说中《春雨夜菲菲》、《民间音乐》等都是在用寻常的视角以真善美抨击假丑恶,这也是寻常小说写作的主要方式,但是在这样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实际上看不到作者内在的生命体验,慢慢的小说套路已经严重的将作者想要倾诉的内在价值覆盖住,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是经过了修饰的文学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有我们想要看到的,在寻常生活中感知不到的一切的美好。不过随着莫言文学道路的发展,我们发现,莫言在文学作品中开始展现其独特的审美情趣是在1984左右。1985年,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一段以梦写实的创作过程,我们能够看到莫言将其十二三岁在工地上做小工的生活经历融入到了这部作品中,充分的展现了我们从未曾体验过的那个年代的人们的生活状态,而首先在题材和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就能够看到莫言的审美情趣的改变。他亲身经历着农民的苦与痛,所以他对农民的生活有最清晰的认知,也有最起码的了解,而且他对于农民所产生的情感是真实的关怀和悲悯,这才是一个文学作家所应该展现出来的社会价值。所以我们能够看到,莫言对于农村题材的书写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真实,他们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我们从未曾想过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性在苦难中变得坚韧,在这片充满苦涩的农村大地上,莫言见证了他文学作品的蜕变,我们也看到了莫言文学世界中那苍凉的现实世界。所以说墨言文学传奇中所蕴含的最核心的审美情趣就是对农村大地的悲悯,对农民的关怀,因为他曾经经历过这片农村土地上的贫穷、战乱、灾荒等等一切朝不保夕的生活,所以这一切的故事他都感同身受,所以他的情感中透着满满的真诚与感动,苦难一如影子,在这些劳动者的身上压下沉重的负担,但是对于莫言来讲,他愿意让更多的人看到这样的苦难,让更多的人愿意拯救这些生存在苦难中的人们,让人们看到世界尚有晦暗之处,这世间需要爱。所以我们能够透过莫言的对于农村社会的悲悯能够感受到莫言对于爱的呼唤,他的审美情趣在此刻得以升华。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莫言往往不重视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多层性,不会刻意揭示人物性格、心理的变化,也没有特意关照人物功能的塑造,他应用了大量传奇式写作模式,利用性格与环境的关系,性格冲突对于情节的影响来推动故事的发展。如在《红高粱》家族中塑造的人物“我爷爷”、“我奶奶”等,他们的心理单纯但是却又复杂,但是并没有直接将其陈述在文章里,而是在环境的变化下逐步形成,并没有特定的轨迹,其后果仅仅是叙述行为的一种动力与后果,外部的环境如“高粱地”、“杂种高粱”、“红高粱”等,不直接对其中人物的性格心理造成影响,而是表现出作者的隐思情怀。他将现实的环境与情节结合起来,在结构设计、情节安排以及手法应用上,都独具匠心,始终用真诚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主题。
而除了悲悯人生的审美情趣之外,莫言的文学作品中还满是社会的缺失。莫言曾经说过:“什么人说什么话,我是一个在饥饿和孤独中成长起来的人,所以我只能写这样的小说。”其实我们看到,在莫言的小说中很多小说都在讲述这个社会的缺失,无论是物质生活的匮乏还是精神生活的迷茫,莫言从这样的世界中一路走来,他们能够看到更多的是我们在自己的世界中看不到的那部分残破的大地。在钢筋水泥的城市囚笼里我们享受着那安逸的宁静,但是却从未想过仍有人在贫瘠的土地上啃着土里那苦涩的草,咀嚼着难以下咽的树皮。而莫言用文字将这样的世界展现给所有钢筋水泥世界里的人看,让所有人看到这安逸世界的背后是这个社会满满的缺失。可以说莫言的童年是沉痛和悲苦的,所以在文字之间我们能够看到莫言对于曾经缅怀的那份无力,在一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里,如何才能够建立起那一份执着和渴望,或许生活就是这样让人捉摸不透,但是莫言希望能够用文学的方式将他内心对于这个世界缺失的控诉表达出来,让更多人的看到,让这个世界看到。在莫言的话语艺术世界中,感觉的硝烟浮于天空,悟知的碎片洒满地面。赵勇曾将之归结为:给人强烈刺激的五官感;动觉、通感、感觉变形;赋予抽象的思想或情感以鲜明的感觉;神秘超验的感觉等。此言虽难穷尽,但为读者步入莫言的感觉世界指点了体悟迷津。
其实我们在讨论一个作家的审美情趣的时候无非是在讨论一个作家如何看待这世间的一切,而莫言用他的文学和文字告诉我们在莫言编制的世界里还有另一个真实的世界,这个世界残破、悲戚、缺失,但是它是真实存在的,还有很多的人需要关怀和关爱,还有很多生活充满着悲凉。
[1]张瑞英.伟大也要有人懂——莫言研究中的懂与愿意懂[J].潍坊学院学报,2016(01).
[2]李晓燕.缺失、创新与超越——论莫言文学研究新的学术生长点[J].潍坊学院学报,2016(01).
[3]文莹.论莫言小说追求的风格——莫言作品“民间化”的渐变性[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2).
[4]樊保玲.历史叙述与个人言说——莫言小说分析[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03).
I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