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精神的培育与城市文化发展关系探析

2016-02-04 20:17张汉生向开红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公民培育维度

张汉生向开红

(1.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2.燕山大学后勤管理处,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公民精神的培育与城市文化发展关系探析

张汉生1向开红2

(1.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2.燕山大学后勤管理处,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公民精神是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公民精神的培育直接关系到城市文化建设和城市现代化发展状况。因此,从培育公民精神的现实路径着手探讨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互动关系,对于推动城市文化建设、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公民精神;文化发展;关系

一座城市若想要在竞争中获得成功,文化发展必然是一个重要方面,而发展城市文化就必须培育一种“高端引导低端”的精神气质。就眼下中国的具体情形而言,这种精神气质既有别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公民精神,也不同于那种固守住自己传统的所谓国民精神,而是在中国现代经验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精神力量,是一种关于社会、生活和心灵的精神,体现出对自主、公正、规则、宽容、责任、参与和奉献等美好风尚的坚守,其本质是一种带有“中国特点”的公民精神。培育这一公民精神,对于推动城市文化建设、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城市文化发展关乎城市品质

任何一座城市的文明无非是从三个维度来体现,即经济维度、政治维度和文化维度。经济维度强调发展成果共享,政治维度体现在制度安排公正合理,文化维度重点在于文化自觉,即精神气质的提升,城市精神品质决定着城市生活品质,集中体现了一个城市的“软实力”。在“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秦皇岛建设沿海强市、美丽港城,为适应经济发展的新业态,公民精神作为影响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的一种重要因素必须给予充分重视。因为港城全面建小康,文明是首要问题,而健康的文明不仅必须具有一个健康的社会而且还必须拥有健康的文化,归根结底社会发展问题的底牌是个文化问题,因此,重视文化(培育公民精神)是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是打造美丽港城的重要支撑力量。习近平同志指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而文化发展的根重在精神品质的培育。

二、公民精神与城市文化发展的内在机理

公民精神和城市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我们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进行梳理。首先从理论层面来说,以市场经济、契约文化、法治为基本特征的现代社会要求生活在其中的人必须是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主体性公民,应当具备与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相适应的道德品格和人格素质,真正把自己当作一个公民,自觉地意识到对国家、社会所负有的责任并具有勇于承担这一责任的主体性精神,这就是现代人应有的品质,也是一种现代公民精神。一直以来,人们的思维模式习惯了资源和资本在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各种利益都能够通过经济利益而获得,而对于文化、人的精神方面显然重视不够。其实,这是一个认识误区,就像金钱不能购买幸福,经济也不能保证好生活和好社会,更不一定能够产生伟大的文化。虽然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基础,而问题是我们需要比经济利益复杂得多的总体利益,我们最终需要的是一个好社会和有质量的城市生活”,只有培育一种积极向上、团结合作、敢于担当和尚美崇德的公民精神才能让发展成果真正造富于民,让城市文化发展更彰显现代文明的力量。

其次,从社会发展的实践层面上来讲,今天的人们不再是缺衣少食、饥肠辘辘,人们主要的困惑是关于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问题。空虚引发的各种问题虽然不是实践中直接威胁着人们生活的各种现实危险,但却是生活所“不能承受之轻”,所以我们不能把回避问题变成一种心安理得的解决。

社会性的深层问题和矛盾,仅仅依靠市场的力量和经济增长的助力是不可能完全解决的,经济体制的改革也不能替代社会文化的作用,于是抓好文化精神向度的问题是当务之急。因此,如何解决过度泛滥的个人自由权利与集体观念弱化的情感危机,培育一种有益于现代人身心健康发展的生活理念和精神元素,这是现实生活中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三、培育现代公民精神的现实路径

前文谈到,城市发展的文化维度重在公民精神的培育。文化不仅是决定“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是制度的基础,好的制度需要好的文化作为根据,而好的文化必须具有多品级的结构,并且有着以高贵德性、深刻思想和卓越品质所导向的整体精神境界。那么,如何培育有利于城市文化发展的现代优秀公民精神,并将其融入到制度建设中去?笔者认为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双管齐下,构筑一种新的公民精神,从而为城市文化发展聚集内生动力。

首先,微观层面上,一方面从个体的精神需求出发,培养体现生命真正价值的精神信仰。人不仅是一个自然存在,而且是个精神性和文化性的存在,因为一个人不仅生活在物质世界中,而且还生活在精神世界中,就像“没有什么精神能够拯救饥饿的肉体一样,也没有什么物质能够平息精神的痛苦”。一个人活得有没有价值,生活是否有意义,这大概取决于他所追求的精神高度。燕赵大地自古以来就有“诚义燕赵、慷慨悲歌”的文化渊源,这一形成于战国初期的文化特征,至今已有二千多年悠久传统,所谓“慷慨悲歌”精神实际上是人的一种生命价值观,是一种贯穿人生的精神力量。可见我们的古人对做人的精神价值追求已经有了很深刻的阐释,把精神信仰看得比血肉之躯重很多,人可以卑微如驱虫,但人的精神却坚如磐石,烙印在人们心中的文化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基因。

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是社会中人,无论获取利益还是获得幸福都要涉及到和他人相处,如何处理人我关系这实质上也是一种精神生活的拓展。人我关系实质上就是一种心际关系,而这种心际关系只能是在作为制度、文化和精神而存在的生活空间里形成,对这种生活空间的开拓延展并不必然引发冲突,而是互惠互利的,是真正有益于人类生活的一种“自由的帕雷托改进”,即某人通过开拓生活而增加了他的自由,同时并不因此减少或损害了他人的自由,这种自由的帕雷托改进与人类各种价值比如公正、平等和幸福互相协调一致,且能够表达社会的进步与改善。

其次,从宏观层面上,媒体的舆论宣传对人们行为选择、激励人性中的卓越品性方面的作用。一般来说,媒体通过分析某种现象或陈述某一事件,其作用是要表达某种观点,宣扬某种价值。在商业化的炒作模式下,林林总总的轶闻秘事、广告八卦等铺天盖地推向受众,生活中原本真正美好值得思考的东西反而被遗忘了。然而,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生活需要激动人心的场面和乐此不彼的事业,这类精神需求是任何物质诱惑所解决不了的难题。理想就是生活的航标,没有理想的生活就像一团死水,了无生趣;没有理想的群体如同一盘散沙,乱而无章。因此,树立共同理想关乎一座城市的发展,对共同理想的追求有利于培育新的公民精神。

翻开中国历史,几千年的文明传承无不体现着“众人划桨,力使一处”的精神气质,秦孝公为重振国威,变法图强,从此“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带给我们一个血脉喷张华夏文明的青春期。国之利器不可示人,人之国风理应光大,走在筑梦的今天,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每个人应有一种共铸我华夏精神的执着追求。在网络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媒体的舆论宣传就是很好的路径,各类媒体通过宣传积极向上的科学价值观,把当下流行的利益至上的即时性思维模式转变到提升自我、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模式中来,从追求低向度的物质利益泥沼中转向高品级的精神境界中来。有行为理论研究表明,人的行为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约于当时的社会舆论影响,是社会的形势教育人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比如“学雷锋”时代,人人争做好事的社会风气比现在“做好事反被讹诈”的时代好很多,而且当时许多人很愿意做好事,不留名不图利,人们对伟大精神幸福的追求远远超过对庸俗物质利益的关心。

城市的发展归根结蒂还是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更多的是体现在人的精神层面,精神层面所追求的是价值理性,价值理性可以理解为“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行为——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要想实现精神层面的卓越性,媒体的舆论导向必不可少,好的宣传导向有助于激励人性中卓越的品性。我们可以把城市文化中那些体现生命价值观的精神,经过媒体的宣传和倡导,可以铸造出具有积极和正面意义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使之成为为燕赵区域所独有的文化软实力,为城市文化发展添光增彩。

[1]赵汀阳.没有世界观的世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

[2]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

[3]许文贤.背离的人——当代社会人的发展误区剖视[J].求实,2010(10).

G123

A

张汉生(1970-),男,湖南常德人,哲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哲学研究;向开红(1 969-),女,湖南常德人,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本文为作者主持的秦皇岛市社科联2016年重点应用性研究课题“公民精神的培育与城市文化发展研究”(编号:201605066)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公民培育维度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十二公民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