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涛
(宁夏大学新华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少数民族文化的特征与变迁
王宏涛
(宁夏大学新华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交融形成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但是近几年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冲击,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文明的演进中也逐渐开始出现了文化流失和文化退化的现象。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成为文化变迁中最需要重视的一项内容,只有将少数民族文化精髓继承和发扬下去才能保证我国多民族国家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才能让华夏五千多年灿烂的民族文化屹立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因此,对少数民族文化特征与变迁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本文将重点对少数民族文化特征与变迁进行深入研究。
少数民族;文化特征;文化变迁
自古以来,我国的少数民族便一直都保存着各自独特的风格特色,不同的服装、装饰,以及不同的符号都代表着各自民族文化的象征意义,且这些多样性都是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地域特色长时间逐渐形成的地域文化,这也是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中所特有的文化风格。这些或大或小的改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整体文化特色,所以对于各民族文化在各阶段的不同文化特色及风格我们都应该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接下来本文将就少数民族文化的特征与变迁做一些分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帮助。
(一)形态上具有多样性
自古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在形态上都具有一定的多样性,且影响力巨大,有自己独特的特色。如宗教,世界上很多地方的宗教都为我国少数民族所信仰,且宗教文化一直具有着显著的多样性。如佛教,在少数民族区域,云南白族等很多少数民族会信仰佛教中的汉地佛教,且汉地佛教的寺院亦遍布在其城乡村社,自古便有“佛国”之称;而藏族、蒙古族等一些少数民族则普遍信仰的是佛教中的藏传佛教,也就是喇嘛教,并留下了许多有意义的藏文、蒙古文方面的相关记载,为我国的考古文献也做出了一些贡献,也对我国的社会经济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外,傣族等少数民族信仰的是南传上座部佛教,便是小乘佛教,且留下了一些丰富的巴利文佛教典籍。而除此之外,白族还曾信仰阿叱力教,且留下了一些相关的文献。所以佛教也便几乎成为了这些少数民族的精神文 化象征,且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此之外,少数民族的衣食住行,也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且极富多样性。每个民族的服装设计都相差甚远,甚至每个民族不同支系的服装设计都是不一样且差距挺大的。每个民族的服装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服装颜色的选择、搭配以及款式的选择都具有一个民族的独特风格,这也是我们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一个标志性之一。
(二)分布上具有立体性
我国共55个少数民族,占我国总人口不到10%,在我国的分布特点为大杂居、小聚居,由于我国的整体地形是西北高,东南低,所以我国居民的分布特点也便呈现出了立体性。其中以汉族为主,加有壮族、傣族、水族、黎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是分布在海拔较低的东南地区;而藏族、珞巴族、门巴族等少数民族则分布在海拔较高的西北地区;其他民族则大多分布在这中间地带,且亦呈现出立体性。且由于地域分布的原因,这些民族的饮食习惯也是不相同的,如地处海拔较低地区的傣族、水族、壮族、布依族等民族,便主要是种植水稻,饮食以稻米为主;而藏族、珞巴族等地处海拔较高地区的民族,则是以种植耐低温干旱的青稞为主,并兼放牛羊,饮食以耐饥寒的青稞面、牛肉为主。
少数民族文化的变迁往往伴随着重大的部落迁徙或是区域性的转移。相对于一些有固定生活场所的民族来说,游牧和狩猎民族的文化变迁速度往往比较快,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其生态环境、人口以及社会因素等的不停变化导致的。民族文化的变迁还与民族人口数量有关,一些人口较多的民族其文化变迁速度相对较为缓慢和平稳,一些人口较少的民族其文化变迁的速度就更容易受到人口因素的制约,有的民
族文化甚至会因为人口的骤减而导致文化的湮灭。具体而言,少数民族文化的变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民族文化形成区域性的个体;在变迁中的文化流失。
(一)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
在我国历史上,民族文化的融合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各民族之间通过自觉的、自愿的、和平的方式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己所用,渐渐地使民族文化趋同;另外一种民族文化融合就是统治阶层利用政治、军事等力量,通过发动战争的形势使强大的民族吞并弱小的民族,形成一种具有压迫和暴力性质的民族文化融合,这一类通常是人口较少的弱小民族文化融合于人多势众的民族文化。结合我国民族文化融合的实际情况看,通常是少数民族文化主动融合于汉民族文化之中,是所有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主流现象,俗称为“汉化”。 我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一次民族文化融合莫过于北魏时期的孝文帝改革,为了吸收中原文化的精髓,巩固政权,毅然迁都洛阳。孝文帝在位时期通过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等一系列举措来促进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民族文化融合。清兵入关,满族作为少数民族当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在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融合中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随着进入近现代,以及改革开放和九年制义务教育政策的深入推进,在建国后直至今天我国少数民族同汉族文化渐渐地趋于融合之势,汉语成为全国通用的语言,许多少数民族的人可以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从历史的变迁来看,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一个汉化的过程,汉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在民族文化的融合过程中,包容的文化氛围和统一的宗教信仰也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快速融合,强化了民族共同文化的形成。
(二)民族文化形成区域化的个体
各个少数名族在各自的历史变迁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被本民族全体人员所认同的民族文化。在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会受到一些外来文化的冲击,一方面,外来文化的影响可以促进本族文化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更好更快地发展;另一方面,外来文化渗透也可能导致本民族文化的衰落甚至走向灭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来属于一个整体的民族文化会因为迁徙、生活环境的变化分割成块状的区域文化。同一民族分散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自然环境必然导致生活方式的差异,不同的生活方式必然产生不同的社会文化,从而在民族文化内部培育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性的个体文化。
(三)民族文化的流失与退化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以及现代化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接收到的文化五花八门,民族文化的流失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其中流失速度最快的就是语言。以我国少数民族的人口大族满族为例,现在随着汉语在各个少数民族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将汉语作为母语,而本民族的语言不管是从使用范围还是使用频率上来说都有着很明显的缩小的趋势。其次是民族服饰文化的流失,随着历史发展我国原有的各民族特有的服饰文化也在悄然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以汉服为例,汉服曾是我们华夏文明中特别靓丽的一道文化风景,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西方文化的入侵,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更加西式的服饰,而我们的汉服文化也就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民族文化流失的另外一个大方面就是建筑文化的流失,我国的木制结构建筑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建筑文化,其在世界建筑文化的历史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由于木制结构建筑本身的特性,导致其被越来越多的混凝土建筑所取代,时至今日已经几乎看不到新的纯木制结构建筑。比民族文化流失更为严重的一种情况就是文化的退化,文化退化通常是由于某种原因,或天灾或人祸导致整个种族发展受挫,甚至出现了整个种族湮灭的情况,这时民族文化就会产生退化现象
综上所述,我国民族文化特色多样,且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以及自己的发展史,这是我国的一大亮点。但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逐渐产生融合以及退化的现象,对此我们需要多加注意,加强相关方面的保护措施。
[1] S.P.亨廷顿,郑开译.文明的冲突[J].宗教与世界,1995(11).
[2.][苏]勃罗姆列伊,李振锡译.民族与民族学[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3]李凇.一块北魏羌族的道教造像碑[J].中国道教,1994(3).
[4]费孝通.中华民族研究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G03
A
王宏涛(1972-),女,河北围场人,宁夏大学新华学院教师,讲师,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系2014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人类学、民族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