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红梅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4)
浅谈我国儿童钢琴教育的几点误区
秦红梅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4)
本文从学习钢琴的被动性、过于强调技能练习、教法死板、教学模式单一、教育观念急于求成等方面阐述了我国儿童钢琴教育存在的几点误区,旨在通过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让孩子们在较为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主动地学习钢琴,培养孩子们学习钢琴的兴趣。
儿童;钢琴教育;误区
近十几年来,我国经济的高度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儿童有条件学习钢琴。据调查,在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十个孩子中就 有一个孩子接受过钢琴教育,这个比例不亚于国外。然而很多孩子在学习很短的时间后就放弃了学习钢琴,不仅对钢琴反感而且对音乐也失去了兴趣。这其中主要是教师和家长在钢琴教育方面存在着一些误区,早一点发现这些问题就能避免孩子过早地放弃学习钢琴。
儿童学习钢琴来自于自身的兴趣。“兴趣”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上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的心理状态。对于儿童来说,如果自己有兴趣学习钢琴就是学习钢琴的主动性。主动学习钢琴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渴望学习,认真练习,并通过弹奏钢琴产生愉快的心理。相反,如果儿童没有兴趣而是迫于压力学习钢琴就是学习钢琴的被动性。这样的孩子注意力分散,排斥学习与练习钢琴,长期下去只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压抑的心理,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害而无益。
在我国,大部分家长对钢琴的兴趣大于孩子,所以很多儿童学习钢琴是被动的。这种现象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些家长认为钢琴是高雅艺术
自己小时候由于经济原因没有学习,所以让孩子学习来圆自己的梦。出于这种目的让孩子学习钢琴,就会给孩子施加无形的压力。如果孩子也有兴趣学习钢琴当然非常好,如果孩子没有兴趣,则长期的练琴过程会让孩子产生厌烦心理,这对于家长而言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所以如果是后一种情况就不要逼迫孩子,让孩子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
(二)一些家长认为学习钢琴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所以很早就让孩子学习钢琴
出于这种目的让孩子学习钢琴,对于孩子也是被动的。虽然近几年来有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但毕竟没有确切的研究数据与根据。学习钢琴并不是越早越好,一般四岁可以开始学习钢琴,再早的话孩子理解不了五线谱,学习过程中会产生自卑心理。这不仅不能开发智力,反而会使孩子缺乏自信心,影响他们今后的发展。
(三)一些家长看到周围很多小孩都在学习钢琴,就逼迫自己的孩子也要学
这属于明显的“跟风”现象。这种现象在我国非常普遍,这些家长认为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任何学习都不能少于别人,要不就要淘汰。在这种功利的目的下学习钢琴,孩子就会有紧迫感,而找不到学习钢琴的乐趣。
在国外家长更看重孩子的学习兴趣。虽然家长也知道学习钢琴是一件好事,但从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的身上。如果孩子自己提出要学习钢琴,家长会积极支持,如果在学琴过程中觉得没有了学习乐趣,家长会和孩子认真交谈并尊重他的选择。在这样宽松的教育环境下,只要坚持下来的孩子必定成为优秀的钢琴家或音乐家。
乐感是指对音乐的感知,是人类七大智能中的一种,具体内容包括:音高感、节奏感、和声听觉、旋律感,等等。这在音乐教育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有了灵敏和丰富的乐感,会使你接触到美的音乐作品时,在心灵上反响更大;反之,再动听的音乐却无动于衷,那就是缺乏灵敏和丰富的乐感了。 乐感可以先天遗传,也可以后天培养。
钢琴弹奏的技能从本质上讲,是一个由指、腕、肘、臂、
腰、脚在内所进行的全身整体运动所完成的一系列特定的动作系统。在钢琴弹奏中乐感与技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有了扎实的技能与丰富的乐感才可以很好地表现作品,
在我国众多的琴童中,大多演奏技能很好但缺乏乐感。首先,表现在初习阶段的手型上。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认为手型很重要,这种观念是对的,但当孩子高兴地弹《老麦克唐纳》时会被老师或家长因为手指没站稳或手型没摆好或折指等问题而批评孩子。这个时候,孩子只想快乐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果顾及的太多孩子就会弹出呆板的音乐。所以对于初学的孩子来说,手指的问题与乐感更要相辅相成,不能因为技能而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其次,表现在练习的曲目上。很多老师认为弹奏鸣曲或小奏鸣曲能显示孩子的技能,在比赛中或演奏中都选择这些曲目。但是在儿童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他们觉得这些乐曲没有乐趣,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不了为什么必须练这些枯燥无味的作品。所以在儿童时期,技能练习固然重要,但在乐曲的选择上应多选一些儿童容易理解的、感受的作品,例如改编的一些儿歌等。
乐感与技能相比,培养孩子的乐感始终占重要位置,教师不能只强调手型、手指等问题,应与培养乐感同时兼顾。
钢琴教师的教学时间基本上为30分钟到一个小时之间,教学过程一般分为两个步骤:检查上周练习内容,讲解并布置下周练习内容。
首先,在教学时间上缺乏灵活性。有些老师认为一个学生在琴凳上坐不够一个小时,就说明他没有耐心,也没有足够的兴趣来学习钢琴,常会批评孩子调皮、多动、不认真等。也有很多家长认为只有学习时间长才能够学习更多的技能与知识。很多初学钢琴的孩子就在学习时间这个问题上就对学习钢琴产生了厌烦的心理,从而放弃了学习。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年龄特征。据研究表明四岁到六岁的孩子,有意注意时间仅为十分钟左右,所以上课半个小时出现思想不集中的时候这是正常的,上课时间要控制在半小时以内。七岁到九岁的孩子有意注意时间为二十分钟左右,所以上课时间可以延长十五分钟,大概半小时到四十五分钟。十岁以上的儿童有意注意时间为半小时左右,所以上课时间大概四十五分钟到一个小时。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发现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要用幽默的语言或其他方法比如让孩子喝点水,看一下窗外等方法让孩子休息一下,再把孩子的注意力转回到钢琴上。如果感觉到孩子疲劳或无法将注意力集中,教师可以从侧面问问他的作息时间,建议他上课之前一定要先休息好,上课时间可以提前结束。家长同样不能因为这个问题批评孩子,要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
其次,教学态度过于严肃、死板。钢琴教师对于钢琴教学有严肃和认真的态度是正确的,但过于严肃的教学会显得死板而失去亲和力。学生老是在批评的环境下学习会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更何况练习钢琴的过程是反复、机械与枯燥的。很多孩子本来是抱着很大的兴趣来学习钢琴的,但坚持不了一年就放弃了,这其中老师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老师,会经常鼓励初学琴的孩子,而不是一味地批评。老师认真的态度会感染孩子上课也很认真听讲,在老师亲和的教学中,学生也会敢于提出一些疑问,也会把一些小创作和老师一起分享。如果教学过于严肃,孩子就不敢在上课过程中看老师的眼睛,也不敢和老师交流,只按照老师的要求练习,这样会压制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以往钢琴教育的教学模式普遍是“一对一”,但近几年,人们开始探索 “一对多”的教学模式及对应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主要针对初学的儿童。儿童喜欢与同龄人一起学习新鲜事物,所以对于初学的儿童可以适当地以“一对多”的教学模式学习,但这个“多”是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的。数量太多的话不好管理,孩子们也不易于思考与学习。因为学习钢琴时,有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例如识谱、节奏等知识孩子们可以一起学习,也可以一起视唱谱例,这些方法比单独“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更易于孩子们接受。
国外这方面的研究早就开始了,把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中的一些方法运用到钢琴教学实践当中,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可以使孩子们在钢琴学习过程中充满了乐趣,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他们的乐感。所以国外学习钢琴的儿童不论是坚持下来的还是中间停学的在乐感方面都非常好。在我国近几年也开始尝试这种模式,这要求钢琴教师有多方面的素质,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光有精湛的技能,更要掌握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并在教学方法和实践中不停地探索和改进。
有些家长看到别的孩子在同样的时间学了很多教材,弹了很多曲目,就认为自己的孩子学得太慢。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孩子接受知识快,勤于练习就学得快,有的孩子接受知识慢或练习少就会学得慢些。家长要考虑孩子的自身特点,找到原因,慢慢解决。
也有些教师为了让孩子学得快些,在初学阶段就开始在教材的应用上挑着过,这样做会导致孩子们把小汤一册和二册很快地弹完了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手型和触键。儿童的初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强调手掌的支撑、手指的站立、手臂的放松等问题。而做到这些是需要时间慢慢练习的,小汤一册和二册的断奏首先要解决这些问题,否则快速地进入第三册开始连奏就会产生很多问题,不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所以在孩子的初学阶段有些教材是需要一条一条练好的,让孩子慢慢地练习,每个动作都是标准的,尽量避免挑着弹。
对于儿童来说弹奏出美妙的音乐是非常美好的事情,学习钢琴应从孩子自身的兴趣出发,教师在教育观念上不要急于求成,在教学实践中应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孩子在技能与乐感方面同时兼顾,从而让孩子在较为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钢琴,在学习钢琴的道路可以走得长远一些。
[1]袭琪.儿童钢琴教学之我见[J].华章,2011(9).
[2]李飞跃.儿童钢琴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钢琴艺术,2002(5).
[3]崔雪松.浅谈国外钢琴教育状况[J]. 职业技术,2012(1).
[4]刘庆刚.浅谈国外钢琴教育的独到之处[J].时代教育,2009(9).
G648
A
秦红梅(1982-),女,讲师,专业: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