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孟子“性善论”

2016-02-04 15:45李雨浓
山西青年 2016年11期
关键词:性善论孟子

李雨浓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浅析孟子“性善论”

李雨浓* 1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孟子的人性学说是孟子整个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孟子整个学说的出发点。孟子在孔子对人性探讨的基础上将人性学说具体化提出了性善论,作为人之为人的基础。人性善思想的提出成为中国文人人性思想的主流,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和人们的修身养性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孟子;性善论;心性天关系

一、孟子之谓“性”

《说文解字》:“生者,进也,象草木生于土上”即生有所依,而人性是自然赋予的先验的存在。从儒家思想史发展的进程来说,孟子的性善论是对孔子人性论的继承和发展。“性”有实然之性和应然之性。在西方语言中,就是所是与应其所是的区别。告子认为:“食色,性也”,即人的本性包括人的生理本能,从人的自然属性的角度,认为犬牛之性同于人之性。

孟子言:“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1]对于孟子来说,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是因为在自然属性之外,还含有社会属性,因而“性”是人为万物之灵的根据,生来所固有者,是人的四端透过心与天得以彰显道德理性和情感,即有四端推及的四心和四德。就此批驳了告子所谓“生之谓性”,使“性”成为先验的道德理性,区别于禽兽,人作为道德主体而得以挺立。因而性善之性,就他的具体内涵而言,就是蕴含于人们内在心理情感意志活动中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道德观念,道德理性,“性”是体用一如的。

二、性、心、天之间的关系

孟子的思想是性道合一的,体现在其”“尽心”“知性”“知天”的论断。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1]。我同意牟宗三所认为的心与性是同一的,并认为心,性,天三者是同一的。在孟子眼中,“天”是不离“心”而独立存在的,天,心,性,三者是不可分的,由三者作为本体论的统一共同决定世间的一切法则和规律,即同为决定和主宰世界的本质力量。

(一)心与性

心是先验的良知良能,既是理性思维的主体,又是理性思维活动的活动的本身。其一表现在心与性同一性,从体而言,心就是良心,本心:从用而言,心就是四端之心,“仁义礼智我固有也,非由外烁我也”,由此可见,心同人之“性”一样,都是不学而能的良能,不虑而知的良知,是生来所固有的,先天的而非后来习得的。同时,孟子从其自然性的角度论证了心的必然性,内在性。“万物皆备于我”即仁义礼智为代表的善本能自然和本质必然的存在于我,因而心与性都是具有必然性的。

其二,心与性是相辅相存的。孟子根据四端之心来言性,心与性是不可分的。蔡仁厚对心与性关系的理解很有代表性:“性乃是潜隐自存的本体,它必须通过心的觉用活动而呈现。所以,性不可见,由心而见。而孟子亦正是即心而言性,以心善言性善。”[2]。首先,心是通过性来显现的。以恻隐之心为例,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1]。因而仁之端,作为道德的起始阶段,表现为人的恻隐之心,彰显了仁德,即四心是四德的萌芽,是人性的显现;其次,人只有通过良心本心的独立活动才能发现把握确证自己的本性,心为性的内在根据,四端是善的萌芽,良心本心表现为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并分别是仁义礼智之性的发端,是人天生具有的道德性。

(二)性与天

孟子沿用了孔子关于天的内容,即天包含了天地之间无限大的世界之意义,但主要是指这个世界决定和主宰的力量,其中包括最高规律和法则的意思。因而,孟子的天既包括自然意义上的天,也有命定、主宰义的天。

张岱年认为,孟子主张天人相通,即认为“天之根本性德,即合于人之心性之中;天道与人道,实一以贯之;宇宙本根乃人伦道德之根源;人伦道德,乃宇宙之根本流行发现”。有研究者认为,据此,心,性,本是一体,尽心即思诚,知天性,达到天人合一。[3]天即人,人即天。天人不相离,“天道”由“人道”来彰显,因为人具有与“天”相关联的“人性”。

孟子认为,人们认识世界的本体,宇宙的普遍原则,是通过发扬自己的心性,认识人自己的本质而实现的。结合从善端出发的“存心,养性,事天”修养过程,“天”的含义即指的是人固有的,“非外烁”的仁义道德。知天就是人对自己本质的了解扩充,推广到世界万物之中,从而达到对世界本体的认识。即万物皆备于我,达到天人合一。并且,孟子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出发,认为既然性与天是相合的,作为创生性,本原性的天也只能是善的。“尽心、知性、事天”本是一个过程,并没有时间的先后顺序,如果要分先后,逻辑上的,即一个是像内探索——知心,知性的过程;一个是对外的扩充——知性,知天的过程。[4]

三、善的存养和扩充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能充之,不能保四海”[1]。孟子的意思是情与德是同时在人身上存在的,四心扩充为四德,而把四端培养为四德,“着眼于四心的本质,是有情见性”,侧重于人的道德理性,即人的道德判断力虽然固有,却是在人的教化引导,经过道德实践形成的。

即孟子的哲学思想的重心,不在于“天”,而在于“人”。孟子认为,人具有不的是消极听摆布的善性,而是具有积极有作为的善性,[4]就是由“几希”出发,扩充善性,培养人的道德意志,这就是孟子所说“养气”和“尚志”的过程。气乃浩然之气,孟子认为以直养而无害,则可塞于天地之间。气是形而下的;而志是气的统帅“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1]养气尚志是人的道德理性运用于实践的过程,需要配以仁,义,从而将修养过程和认识过程紧密结合。

可以说,性善论更确切的含义是性可善,人皆可为尧舜。就是说,孟子既认为人性应当是善的,而且也认为人性实在是善的。不仅是应然的,而且是实然的,是价值和事实的统一。[5]因而我们要不断存养和扩充自己的善端,行一善,如掘井及泉,不可半途而废;问一善,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参考文献]

[1]徐洪兴.孟子直解[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蔡仁厚.孔孟荀哲学[M].台湾学生书局,1984.

[3]张奇伟.亚圣精蕴——孟子哲学真谛[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4]谢祥皓.孟子思想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1986.12.

[5]张鹏伟,郭齐勇.孟子性善论新探[J].齐鲁学刊,2006(4).

*作者简介:李雨浓(1994-),女,河北石家庄人,政法学院哲学系本科在读。

中图分类号:B2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1-0160-01

猜你喜欢
性善论孟子
磨刀不误砍柴工
从孟子“性善论”看“好为人师”的当代意义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及其道德教育价值
孟子对孔子法律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论孟子人性论发衍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