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话题上榜“辣 评”

2016-02-04 15:50
垂钓 2016年4期
关键词:炸药包钓鱼人钓鱼



互动话题上榜“辣 评”

评论者:江石

今年《垂钓》第二期新栏目“渔乐炸药包”刊登了《标榜多年的“中国钓鱼文化”在哪呢?》一文。本人对文中揭露的钓鱼圈内、圈外存在的种种不良现象颇有同感,也是深恶痛绝的,但我对作者的一些观点并不认同。“中国钓鱼文化”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因为钓鱼圈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甚至犯罪行为就随之毁掉了。作者在文中对中国钓鱼文化做出消失性认定(面对消失的中国钓鱼文化,吾辈难道真的只有“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了吗?),有失偏颇,值得商榷;文中感叹“更严重的是,现在的钓鱼人不光没了文化,更没有了情怀”也有失公允,难免会伤及一部分钓鱼人的自尊。对钓鱼圈内的沉疴用猛药没有错,即便“矫枉过正”也可以理解,但不该把今日的中国钓鱼文化一笔勾掉。

其实,中国钓鱼文化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渗透到我们的身体里,作者文中多次引用优雅的垂钓古诗词,就是对中国钓鱼文化的弘扬。《垂钓》杂志新推出的栏目“渔乐炸药包”,就是中国钓鱼文化的清洁器,目的之一就是让渔文化能够健康地向前发展。当然,我能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本意。抨击钓鱼圈的不良现象、乃至犯罪行为非但没错,每一位有良知的钓鱼人都会极力支持和赞许,这也是形势所需,势在必行,但决不能就此轻言中国钓鱼文化已经消失,这种说法容易让广大钓鱼人沮丧,丧失信心。实际情况是,中国钓鱼文化非但没有消失,而是正在广大钓鱼群体中普及延伸,其中就包括你和我。

有位学者说:“‘文化’,即是‘人化’”。可见文化的范围之大、外延之广。个人感?觉,对文化的这种解释既凝练,又通俗易懂。也可以这样理解——人类的一切能够被传承和发扬下来的活动,皆可称为文化。文化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因为文化是由人创造出来的。钓鱼文化亦是如此,凡是和钓鱼有关的活动和事物,都属于钓鱼文化的范畴。钓鱼文化有精华,必然也有糟粕,关键是要正确甄别出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

人们一般认为,用文字、笔墨表达出来的钓鱼活动、事件、心情、感悟,并得以传承下来的高雅文化才可以称为钓鱼文化,比如与钓鱼有关的诗词歌赋、典故,鱼拓、书画等。实际上,这些只是钓鱼文化的一个方面。我认为,凡是和钓鱼有关联的事物都含有钓鱼文化的性质,例如渔具、钓鱼配件、小药、鱼饵的研发;各类收费钓场的开发;如何钓多、钓大、钓刺激的探索;不断涌现出的新的钓鱼形式和方法;了解天气、季节、水温对鱼的影响;研究鱼的种类、成长、觅食情况;钓鱼的常识、谚语、技术、技巧等,均属钓鱼文化的范畴。

虽说与钓鱼有关的一切活动和事物都可称为钓鱼文化,但其中存在着优劣、好坏之分。珍视鱼类、珍爱自然;不钓稀有鱼种、不钓幼鱼、不钓怀卵鱼,钓到不需要的鱼及时放生;遵规守序,去功利性钓鱼等等,这些就是好的钓鱼文化;反之就是不好的。好的要弘扬,不好的要摈弃,有害的则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垂钓营造的是一份快乐,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户外活动,这是绝大多数钓鱼人的共识。这种共识就真实地反映出钓鱼文化的精神内核,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

简单地说,每一位在水边手握钓竿静心守望的钓鱼人,就是钓鱼文化的一个缩影。钓鱼文化于无形中已经渗透到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中,反映在我们垂钓的全部过程中,举手投足之间无不体现出一个人的钓鱼文化修养。一个人钓鱼文化含量的高低与优劣,不在于他的年龄和学识,而取决于个人的品质和修养。

只要钓鱼活动存在一天,钓鱼文化就不会消失。

最后,期盼“渔乐炸药包”这枚重磅炸弹能够炸毁一切与钓鱼文明相悖的壁垒,炸醒钓鱼人,铲除脓包恶瘤,让我们的“渔乐圈”空气清新、阳光灿烂。

★★★ 以上评论者将获得由垂钓杂志社提供的精美纪念品 ★★★

猜你喜欢
炸药包钓鱼人钓鱼
湖边钓鱼
自己去买
贺炳炎:让炮弹带着炸药包飞到敌人窝里去!
爷爷是个炸药包
2017,钓鱼人的这一年
融信抛下个“炸药包”
钓鱼
第七章 去泥盆纪钓鱼
第七章 去泥盆纪钓鱼
第七章去泥盆纪钓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