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四川·和弦
标榜多年的“中国钓鱼文化”在哪儿呢?
——钓鱼文化大国复兴
文/四川·和弦
我国历史上曾经绚丽多姿的钓鱼文化是否还能复兴?
法律与道德对钓鱼人的行为有哪些约束?
我们和国外的钓鱼人还有多大的差距,如何更好地践行“拿来主义”?
怎样才能更好地创造和传承我国的优秀钓鱼文化?
相信读者在看完《标榜多年的“中国钓鱼文化”在哪儿呢?》的前两篇之后难免会掩卷深思,也许会问自己这些问题。笔者试以本文做一探讨,若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指正。
众所周知,古代文明几乎都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河流提供肥沃的冲积平原和有利的灌溉条件,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的农业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了生产力,创造出伟大的古代文明。同时,河流中的鱼类也是当时“战斗值”还很低下的人类比较容易安全捕获的优质蛋白质来源。中国人有一个古老的观念——吃鱼能让人聪明。英国北伦敦大学脑化学和人类营养研究所所长迈克尔·克罗夫特教授也在论文中提出这样的观点——吃鱼促进了早期原始人类大脑的发育。
在中国,富庶的地方被称为“鱼米之乡”,我们的老祖宗早就朴实地认识到,鱼类提供的蛋白质和稻谷提供的淀粉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发展。
事实上,在更早期的原始社会,勤劳的女性负责采集果实,照顾老幼;强壮的男性负责捕鱼打猎,保护部落。“渔猎”的本能早已镌刻在男性的文化基因中并流传至今。
由此可见,早期的钓鱼活?动并非消遣,而是重要的生存手段。上古时代的钓鱼文化就是渔猎文化的分支,是依靠简陋的工具,以鱼获为唯一目的的劳动行为。那时钓鱼文化的痕迹就是在我国多地出土的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青铜时代的骨质鱼钩、青铜鱼钩,以及壁画中有关垂钓的图案上得到了体现。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垂钓渐渐脱离了生产、劳动的属性,慢慢变成了一项修身养性的活动,也越来越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睐。从姜太公的故事开始,一直到清末帝制的终结,我国三千年的封建文明史上那些璀璨的钓鱼文化,有实物明证之、有绘图考证之、有诗人歌咏之,也有相关的技术文章论述之。
中国钓鱼文化,不光存在于博物馆、诗歌文章和名人轶事中,更存在于中国历代文人雅士的文化基因里。只是随着近代国力孱弱,钓鱼文化也就日趋势微了。
中国目前有十四亿人口,有无数湖泊河流和漫长的海岸线,粗略估计目前我国至少有几千万乃至接近上亿的钓鱼爱好者。所以,无论是历史积累还是人口基数,我国都充分具备复兴钓鱼文化的潜力。
笔者在第二篇文章中曾谈到:中国目前的钓鱼文化是大行其道的“拿来主义”,但这并不是说外国的月亮就一定比中国的圆。我们对国外的渔猎文化也必须有所甄别,区分优劣,方能有所取舍;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方能树立我们自己的钓鱼文化自信。比如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曾大量引进“亚洲鲤鱼”——主要是鳙鱼和鲢鱼,由于它们都是鲤科鱼,所以老美把青、草、鲢、鳙、鲤鱼统称为亚洲鲤鱼——用于控制湖泊中的水藻。令他们没想到的是,几年之后,部分鱼儿“越狱”成功,经过几十年的繁衍生息,达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造成这种局面一方面是因为美国有良好的法律保护和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美国人不喜欢吃淡水鱼,觉得它们没有“价值”。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百多年前的北美野牛,由于北美野牛的皮毛和牛肉的价值,它们在短短几十年间险遭灭绝。
据资料统计,19世纪初,美国境内的野牛数目大约为6500万头,但自从欧洲人踏上美洲大陆以后,这种大型动物的命运就被永远地改变了。以前只有印第安人为了生活必需,同时也是受狩猎水平所限制,只能捕杀为数不多的野牛,对整个野牛族群没有造成任何影响。然而,欧洲人移民北美后,为了剥取野牛的毛皮,北美野牛遭到了惊人的屠杀,几十年间人们枪杀了上千万只野牛。据统计,到1903年止,北美大草原上只剩下21只野生野牛。因此,1905年,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颁布法令,第一次将野牛等动物置于国家法律的保护之下。又经过几十年的繁衍和保护,庞大的野牛群终于再次遍布北美草原,目前在美国的许多国家公园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踪迹。
再看垂钓文化盛行的日本,他们一方面有着为人称道的黑拉钓法——注重环境、精研器具、满怀仪式感地温文尔雅地钓鱼。另一方面,日本人现今还一直以“捕鲸食鲸为日本国文化及饮食传统”为由,坚持着对鲸类的残酷捕杀。即便面对西方动物保护主义者的强烈抗议和全世界的反捕鲸抵制,每年的9月中旬至次年3月,在日本的南部海湾仍然有大约2万余条海豚和小鲸被日本渔民屠杀。日本人的这种捕杀行为一直饱受争议和谴责。2009年,美国人拍摄的纪录片《海豚湾》将日本人捕杀海豚的血腥场面展现在世人面前,震惊了全世界,并获得了奥斯卡奖。即便如此,日本人至今依然我行我素。据《日本时报》报道,2012年10月,在日本研究中心展开的一项1200人的调查中,26.8%的人认为日本应该继续捕鲸,只有18.5%的人表示捕鲸活动应该停止,而其余54.7%的人则表示无所谓。
还有一个典型案例——加拿大至今还有一年一度的海豹捕杀活动。每年的三四月份,加拿大便进入了捕猎季,成千上万的海豹因其皮毛、油脂乃至雄性海豹的生殖器的“价值”而惨遭大规模屠戮。据称,加拿大的海豹捕杀是地球上最大规模的海洋捕猎行动。为了保护其皮毛的完整性,海豹通常都是被棍棒直接敲死。
一些兽医专家认为,加拿大海豹商业猎杀一贯缺乏人性,猎杀环境非常恶劣且混乱,而且为了突击产量,猎杀速度也非常之快。
大量的照片和视频也证明,加拿大海豹杀手们为了效率和效益最大化,均以大规模猎杀幼年海豹为主要目标。加拿大政府的猎杀报告显示,97%被猎杀海豹的年龄都不满3岁,其中大部分海豹出生未满3个月或者不足满月就被猎杀了。
同样的,这种活动以其特有的血腥和野蛮遭到了世界各国动物保护组织的强烈抗议。不过,加拿大政府仍然表示,海豹狩猎活动是人道的和可持续的,并且是加拿大大西洋落后地区渔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由此可见,所谓“文化”只是人类长期的社会行为而已,世界各国的渔猎文化都有其各自的传承和延续,野蛮血腥的渔猎文化更有其时代性和局限性。
不管是北美的野牛、日本湾的海豚还是加拿大的海豹,它们都因为人类赋予的“价值”而惨遭捕杀;反而在中国很有食用价值的鲢鱼、鳙鱼、鲤鱼等,作为水藻清理专家被引进到北美后,却仿佛到了伊甸园一般得以繁衍生息,无忧无虑地生长蔓延至泛滥成灾。因为美国人不爱吃它,认为它并无食用价值。
可见,不管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其文明的外套都被粗暴地剥去,彻底暴露出人性贪婪的一面。
我们每个钓鱼人,在面对山清水秀的自然水域时,都应该有爱惜之心;在面对给我们带来无限快乐的鱼儿时,都应该有珍爱之心。我们每个钓鱼人都应该注重环保、尊重自然、合理取舍、倡导放流、摒弃野蛮钓法,做一个有素养的钓鱼人。
中国人历来有喜食河鲜的传统,其实我国传统的“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早已经被我们的老祖宗大批量养殖;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一些珍稀的淡水鱼种和其他水产,如雅鱼、鳜鱼、鲈鱼、鲟鱼、娃娃鱼、大闸蟹等也能大量地人工养殖,基本上可以满足国人对河鲜的口腹之欲。
因此,于国人而言,现在的钓鱼活动早已不再只是为了鱼获;钓鱼行为早已经不再是渔猎时期的“渔”了。可见,现在来重拾中国钓鱼文化,倡导中国钓鱼文化的复兴,正是一个非常恰当的时机。
当然,我们也寄希望于与垂钓相关的法律尽快出台,法律的约束和道德的自律,两者缺一不可。我们也寄希望于我国自然河流的保护、改善和净化的法律得到进一步完善并严格执行,使我们身边到处都有环境优美、水质清澈的钓场,“脏乱差”等怪相不再充斥着“渔乐圈”。这些都是可持续发展中国钓鱼文化的有力保障。
文化的传播离不开媒体的支持。目前,众多诸如“乐视钓鱼频道”“四海钓鱼频道”、《垂钓》杂志、《路亚中国》杂志等专注于服务钓鱼领域的网络、电视、杂志媒体,是钓鱼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钓鱼文化的重要传播手段。而无论何时,人的因素始终是最重要的,包括你我在内的所有钓友才是中国钓鱼文化的真正传承人和记录者。
可喜的是,在我们的钓鱼圈中,亲近自然、热心环保、合理取舍、乐于分享的高素质钓鱼人越来越多,他们有的多年来一直在江湖捡拾垃圾并在自然水域增殖放流;有的撰文大声倡导小钩细线钓法,提倡给上钩的鱼一个机会;还有的以科研的精神孜孜不倦地研究钓具,打造中国自己的钓具品牌;有的长期以来精心研究各种鱼饵,并毫无保留地分享钓法钓技;还有的辛勤笔耕,撰写了众多优美的钓鱼故事和钓行文章,并无私地在网络上分享;还有众多热心的网友在网站、论坛、社区、微博、微信朋友圈、QQ空间等新媒体上分享大量垂钓照片、视频、文章等,不计其数。
从他们身上,我已然看到了中国钓鱼文化的希望。
笔者相信,随着钓鱼相关法律的制定、中国自然水域污染的治理、钓鱼人素养的提高,中国钓鱼文化必将得到伟大复兴,并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