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十年代包头私塾教育兴盛的原因

2016-02-04 15:17付春雷
山西青年 2016年19期
关键词:塾师兴盛私塾

付春雷

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二三十年代包头私塾教育兴盛的原因

付春雷*

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10

私塾教育在包头教育史上扮演了重要的历史角色。尤其是二三十年代更是达到了兴盛的地步。本文拟从私塾本身固有的优势、传统观念、经济、文化等诸因素入手,探讨这段时间私塾兴盛的原因,剖析每种因素对于私塾发展的催化作用。

包头;私塾;兴盛;原因

私塾是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成分。包头地区的私塾存在了150多年,经历过发展、鼎盛、衰亡等一系列历程。二三十年代达到兴盛,对于当地启迪民智、扫除文盲、普及教育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一、二三十年代包头私塾发展概况

包头私塾发轫于嘉庆十三年(1833年),到光绪年间,境内一些较大的村落相继开始出现私塾,如公积坂、黑麻坂、小巴拉盖、井坪等村。20世纪20年代末,包头私塾达到鼎盛,不仅遍布城乡,甚至边远落后边远落后的交通不便之处也都有了私塾。据1929年时任包头教育局长的秦邦祯回忆,当时包头有私塾74处[1]。另据1933年绥远省编订的《绥远概况》一书统计,其时包头县存在的私塾有34处,学生535人[2]。二三十年代包头究竟存在过多少私塾,因史料匮乏,实难以统计。不过纵观历史,这一时期的包头私塾教育确实出现了繁荣局面。那么,当同期内地改良私塾、普兴新式教育之机,为什么包头的私塾数量反而增加了呢?

二、二三十年代包头教育兴盛的原因

(一)私塾本身固有的优势

相对于其他教育形式而言,私塾办学方便,学期短,教育方式灵活。对于广大的农村子弟,是当时较为合理的受教育方式。私塾先生租一两件空房,添设几张座椅,即成私塾。没有繁杂的行政审批,没有严苛的环境限制,随处授学,便于学生前来就读。私塾学期短,教育形式灵活,春秋农忙时节,学童停课,回家务农,夏冬农闲时再来求学。时间灵活,少则学习几个月,多则数年,“合则留,不合则去”,极适应当时的农村形势。此外,私塾所授课程多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五七言杂字》等,正好符合了农村家庭要求子女识几个字、能记点儿人工账的简单要求,方便宜行,适得其所。

(二)传统封建观念的延续

传统封建观念认为,科举是实现士人荣升仕宦、光显门楣的不二途径。与科举制相挂钩的封建教育,必然沦为读书人求取功名的垫脚石。私塾作为我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础,早已扎根于有志于读书人的心中。三十年代访问包头的伯利曾目睹了这样一件事,“在城里某一家大门外墙上,我曾看见过如此一张的大红报单,上写着『捷报:贵府刘老先生添喜,令郎刘恭,在绥远省立第二中学校毕业,成绩列入甲等,特此驰报。连升三级』。”[3]实难以想象,在民国建立二十多年后,传统封建观念仍旧牢牢控制着大众的意识。再加上新式教育普及缓慢(二十年代后期,全城仅有几所官办小学),一些学校实质上和私塾并没有太大差别,所以普通百姓子弟只能寄希望于私塾了。这也是造成二三十年代私塾教育兴盛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经济因素

二三十年代的包头,五方杂处,商业兴旺,为北方重要的商业重镇。大量的山西商人汇集于此,买卖货物。经济的繁荣必定会催生文化的繁盛。一些文人以及下架子商人也相继在此就食,开设书馆或受雇于私塾,招揽学生,收取束脩,借以谋生。如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山西的常振远先生在榆树湾村开办私塾[4];二十年代从山西来的齐先生(名字失传)到前营子村开设私塾[4]。

此处,需要重点阐明的是,私塾的固有优点,即费用低,是吸引当时农家子弟进入私塾的一个重要因素。众所周知,相对于新式教育来说,私塾的就学费用是较低的。毫赖沟乡私塾每月由学生家庭补助洋二元[5];哈善沟门乡私塾先生的薪金每月为四元[5];古城湾乡私塾先生的束脩全年也不过六十元,平均到每位学童,为数甚少[5]。这对于家庭较为贫困的农家子弟而言,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四)文化因素

此时,私塾的盛行还有着更为深厚的文化因素。千年的文化传统早已根植于心,乡民们往往认为私塾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源泉,对新式教育不了解,抱有很大的怀疑感,往往采取抵制的态度。同时,“私塾与塾师是作为维护乡村文化秩序的重要力量被认可、接纳的。这种认可不仅仅源于塾师对儒家经典的占有而产生的权威感,更多的是对塾师在‘乡村人脉网络’中扮演的角色的回应。”[5]传统文化中塾师作为文化的代言者,具有极大的权威,在目不识丁的农村乡民中占有神圣的地位。除了教书识字外,他们往往担任很多职务。上文提到的常先生在就是在大庙兴旺社担任兼职,管理乡民事务[4]。由于这种紧密感、信任感,很多家庭极乐意送子弟前去就读。

三、结语

要之,二三十年代包头私塾教育达到了鼎盛时期。探究其原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这些原因的分析、总结,不仅有助于我们对当时历史的发掘、考察,同时也利于为当今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资治借鉴作用。

[1]秦邦祯.《旧包头教育教育亲历记(上)》.《包头史料荟要》第二辑.104.

[2]绥远省政府编.《绥远概况》.书林书局,1933.52.

[3]伯力.《塞北重镇的包头》.《社会新闻》,1933,5(8).

[4]越文.《清末民初后营子乡的私塾》.《包头郊区文史资料》第四辑.117,118.

[5]绥远省教育会.《绥远省各县乡村调查纪实·包头县》.民国二十三年编印.

[6]殷文.三十年代苏南农村私塾教育盛行之动因.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2(4).

付春雷(1988-),男,汉族,内蒙古包头人,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G529

A

1006-0049-(2016)19-0110-01

猜你喜欢
塾师兴盛私塾
坚定文化自信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改对联
改对联
段祺瑞的宽容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段祺瑞的宽容
斯诗私塾
论教育在考据学兴盛中的作用
斯诗私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