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芹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浅议大学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张荣芹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密切相关,本文介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特征以及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上的不足,即当代高校和大学生过于注重功用性的学习专业知识,而忽视了学生自身观念上的提升,以及只注重表面功夫,下达指令性的宣传而没有实践性的行动,造成大学生思想观念和实际行为不一致,本文就这一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推动高校形成健康向上的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十二个字就是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分别从国家发展、社会发展及个人价值准则三个方面表述了对公民的要求,三个方面相互连通、相互作用、相互统一,体现了国家社会发展的目标及公民对社会发展的理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从国家和社会层面上的论述,但是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每一个公民个人身上来实践的,如果公民自身不能做到文明和谐、平等公正,而要求社会和国家和谐平等是相当困难的;但同样如果国家社会不能做到富强民主、自由公正,而要求公民个人民主法治也是不合理的,因此就要求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建设和谐社会。
对于公民来说,大学生则是一个强大的群体,他们的价值观念尚未完全形成,且极易受社会上的不良因素影响,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对整个社会来说至关重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公民个人行为价值准则的要求,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即将步入社会,是否拥有良好的道德观念,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因此,这就要求高校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社会的富强和谐而奋斗。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征
普遍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适用于全体国民的,既体现我国的传统道德规范,又体现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既适用于老年人对祖国的价值诉求,又能满足青年人对国家的理想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价值体系中最核心、最根本、最集中的内容,它的形成和完善,必将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共同遵循和维护的行为准则,成为人们心灵思想深处的价值纽带,进而使人们的精神文化长期稳定下来,且代代相传下去。大学生作为新生代的青年,有责任也有义务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将之发扬光大,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正是大学生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武器。
民族性。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不能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相分离,相反,它必须建立在中华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之上,中国由闭关锁国到改革开放,构建新的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民族的传统的重要性,过去和现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只能在历史文化积淀的基础上,我们尤其是大学生应努力构建与传统文化想传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崇高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崇高性即价值观的内容是反映国家未来的长远发展利益的,要起到鼓舞人心,教人向善的目的,而且这种价值观能够使人前赴后继为之献身,作为我国的核心价值观自然应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感召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既属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机环节,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伟大工程和目标指向。
(一)对其理解不透彻
大学生身处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主要通过学校的教育,而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则主要注重理论宣传,忽视实践教育。高校主要通过广播或宣传栏以及网络等几种途径宣传,营造校园环境,在实际实践过程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活动却少之又少,因此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就不够透彻,只是有这个观念但并不能实际实践做到。另外,高校主要通过指令性的指示来要求大学生的行为活动,惯用会议、文件等形式下达指令,而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实际,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会不到核心价值观。高校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还忽视了它的长期效用,只是轰轰烈烈的进行一段时间的宣传之后就置之不理。高校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高校不仅要进行理论上的宣传还要注重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除此之外,大学生本人并没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正确的认识,他们大部分很少关心国家大事,都在努力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即使高校不断的宣传但他们并没有真正的去理解认同,在实际生活中更不会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行事。高校和大学生本人对其宣传理解不到位,自然它的影响作用也变小了。大学生只知道它的字面意思而不理解它深层次意思,为了国家振兴、社会繁荣和谐、人民幸福这些概念对大学生来说过于宽泛,所以大学生并不能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观念与行动不一致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在中国各个街道各条马路上宣传,走在路上随处可以见到,大学生不管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对其自然不会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也是要求每一位大学生都熟记于心的。然而,熟记并不等于实际行动,大学生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随处可见。如,在考试中作弊,评奖评优中暗箱操作蔚然成风,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出现如此大的缺失,如果以后走上社会必然会对社会带来一定的危害。再如,大学生群体也日益变得冷漠,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虽然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却使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拉远了,同在一室却要通过网络来交流,这也是当代的大学生间出现的问题,人与人日益冷漠。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了然于心,且知道应该怎样做,但在实际行动中却背道而驰,观念与行动不一致。因此,这就要求不仅高校而且社会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不仅高校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其深远意义,社会也要形成良好的风气,使新一代社会的主力生长在安定和谐的环境中,为日后的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当代大学生也应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将自己的实际实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相对比,通过不断的找出差距来提升自身的素质,从而做一名名副其实的高素质的人才。
(一)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积极向上则有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相反,校园文化消极低俗则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因此,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需要形成良好的校园环境,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但独自生活的能力、判断力都不足,他们对群体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在学校则表现为一种“从众”,如果高校有良好的校园文化,那么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就会起到正向的积极作用。
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形式多种多样,首先,校园文化应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大学生只有感觉到自己被学校接纳,且认同喜爱自己的学校,才能产生积极健康的心理情绪。其次,学校还应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参与学校的建设与管理。开展例如校歌、校训、大合唱的评选活动;为社团及活动征集标语等活动;宿舍、班级的评比等活动。再次,要充分利用网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到网络交往中。大学生的生活与网络日益紧密,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大学生的教育就要与网络接轨,充分利用学校可以主导的网络如校园网、网络课堂、校园论坛等平台寓理于情将全世界全中国的先进事例介绍给每一位同学,同时辅之以校园内师生之间的助人为乐、刻苦拼搏、先进创业先锋的典型事例进入校园网络的各个板块,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积极的校园文化,使心灵得到感染,灵魂得以升华。最后,校园文化的培育同样不能抛弃传统,应与本校的历史文化相传承。高校应充分利用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将本校的办学宗旨,学术渊源、办学理念等都介绍给学生,让大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母校,从而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在学校的文化建设中,增强其凝聚力和渗透力。
(二)树立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
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即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的伟大历史任务,实现这一任务则需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这一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的一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又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因此,大学生必然就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代表的是各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共同利益和愿望,当然也是大学生的利益和愿望,国家的富强民主、社会的平等公正、公民的诚信友善需要大学生及全体社会公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的。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拥有社会主义的理想,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观点渗透到学习工作等日常生活中。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
融入到日常观念及情感认同中。我们对于某种事物的认识,有理性与感性之分,目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正处于理性的认识,而情感的作用却是不容小觑的,我们应使大学生对其从理性的认识过渡到感性的认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身的情感纽带。通过树立先进楷模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给民众带来希望带来信心。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意识形态上还有一些不健全,给了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大肆诋毁社会主义,给民众带来一些负面情绪,面对这样的情况就应当加强正面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人民的观念情感中,引导民众尤其是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融入到日常生活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全体社会公民都在实际行动中践行,理论的观念融入到日常生活实践中,最后通过公民的实际行动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实在的行动。不管是奥运会、世博会还是公共场所的自觉排队、文明用语,大事小事中都能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文明状况,这就需要我们要有足够的重视,即使是个人微不足道的一句话我们都应该强调它的文明性。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社会主力,更应该重视日常生活中自身的行为,并且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践,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毋庸置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各个方面共同合作努力才能达到实际的效果,而它作为意识形态只有融入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才会发挥其作用,才会为人所理解,才能外化为实际行为。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发挥其效力以及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1]黄蓉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是核心[J].高校理论战线,2004(12):8.
[2]李长春.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6.
[3]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65.
[4]邱柏生,左超.从社会思潮的影响特征看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J].思想政治教育,2010(17).
[5]詹玉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思潮[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7-21.
[6]汪凤炎.德化的生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0):52.
G641
A
1006-0049-(2016)19-00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