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兰
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教育研究*
陈金兰**
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绵阳621010
养成教育是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最佳途径,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实施养成教育要坚持“知行统一”原则、“教养结合”原则、“家、校、社会、个人‘四位一体’”原则,通过改革学校教育模式—教育育人、创新实践活动—实践育人和优化社会道德环境—环境育人,使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真正收到实效。
养成教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
青少年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肩负着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历史任务。他们的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公民现在和未来的道德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因此,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我们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同时,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们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也至关重要。如何通过有效的培养和训练,使每个青少年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凝结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是当前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任务。笔者认为,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品德形成的规律来看,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最佳途径是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对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对青少年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反复引导和长期训练,使之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进而凝聚为道德品质的方法。养成教育是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必然选择。
(一)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实施养成教育
《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 “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人的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是青少年时期。青少年期是个体成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从自然人向社会人、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转化的重要过渡期,处于过渡期的青少年,生理上逐步趋于成熟,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则正在形成过程中,在人生理想、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活观念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使得他们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教育者若能抓住这一关键时期,通过正面教育、引导和反复训练,就能使青少年较快地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教育者应该准确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根据规律,采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和措施,促使他们自觉领悟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人的品德积淀的客观规律决定了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实施养成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的德性再自觉转化为人的德行的过程。对青少年而言,首先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成他的良好道德意识,也就是要培养青少年优秀的道德品质。人的品德培养的基本方法包括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道德教育是社会对个人的品德培养,是社会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内在品德,从而使人们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方法。道德修养是个体的自我品德培养,是个人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内在品德从而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方法。显然,道德教育是品德培养的外在方法、外在因素,道德修养则是品德培养的内在方法、内在因素。内因才从根本上决定事物的发展,人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单靠道德教育是不行的,必须经由个体自我的道德修养即个体不断地进行人身体验和社会生活实践才能完成。但长期以来,我们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上偏重于道德教育,而忽视对教育对象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即道德养成,重“教”轻“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流于空洞的理论说教,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对青少年而言,“养”比“教”更重要,因为良好道德习惯的培养,会使日常行为中表现出的“德行”逐渐累积为品德素质,积“德行”成“德性”,形成人的道德品性。一旦一个人“依德而行”的习惯养成,在社会生活中就会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要求。
(一)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上,坚持“知行统一”原则
人的道德生活包含“知”和“行”两个基本环节,“只知不行”或“知而不能行”都是知与行的脱节,都不能产生道德行为。因而,个体道德的养成,不仅是一个知识积累即“知”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实践道德之知即“行”的过程。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亦是如此,我们要要追求个体内在道德修养与外在道德行为之间的有机统一,要强调“知”“行”统一,两者不可偏废。第一步是“知”,“知”是“行”的前提和先导,因此,我们首先要重视并抓紧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青少年的思想;第二步是“行”,“行”是“知”的最终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为青少年自觉的道德意识后,就会在实践自觉表现出符合核心价值观要求的行为。所以,养成教育不能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要寓学于行,躬行践履,在实践中不断强化,才能凝聚成青少年高尚的道德品质,转化成自觉的道德行为。
(二)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途径上,坚持“教养结合”原则
“教”即道德教育,“养”即实践养成。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要“教养结合”,“教”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求“内化于心”,“养”即实践养成,它把行为的培养作为切入点和起点,注重道德行为的训练,旨在使人形成一种定型的道德习惯,从而积淀成牢固的道德素质,达到“外化于行”。长期以来,我们在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育过程中,存在着重“教”轻“养”的倾向,重视道德教育,轻视实践养成。把道德教育等同于知识传授,单纯重视对青少年进行道德理论、规范的认知教育,一味地强制灌输,忽视个体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结果就是“教”流于空洞的说教,“养”难觅踪迹,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个体的知行背离。“教”和“养”是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两大抓手,我们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厚此薄彼。
(三)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体上,坚持家庭、学校、社会和青少年“四位一体”原则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中,父母应该充分认识到,教育训练子女尤其是未成年子女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对其一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克服溺爱、放纵、体罚等不良家庭教育方式,在生活中,父母处处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给予孩子积极正面的示范,为孩子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帮助孩子从小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学校是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和主课堂。学校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科学规划,针对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特点设置教育内容,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针对性;同时要转变教育观念,变传统的直接灌输为主动的价值建构,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通过榜样示范、暗示引导等手段,帮助青少年学生学会分析评价和选择;要创新教育手段,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教育化枯燥为情趣、化抽象为具体。
社会德育是家庭、学校德育的延伸、补充和拓展,而且因其德育资源丰富、感染力强,使得社会德育具有极大的覆盖面、辐射力和渗透性。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充分利用社会德育的资源,营造和优化有利于道德主体优良品德生成的环境氛围,培养良好的社会文明风尚,为青少年自觉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应时刻注意社会不良环境对青少年道德养成的副作用,花大力气整治道德建设的社会大环境。
在教育活动中,学生不仅是教育行为的客体,更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养成教育的关键是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青少年内心的信念,因此必须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只把青少年看作受教育的对象,没能激发青少年主动接受先进思想意识教育的热情,也没能吸引青少年真正积极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导致德育效果的低迷。今天,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网络时代给的严竣挑战,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和主体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性,就是要充分发挥青少年自我提升和完善的自觉性、积极性,使他们能把教育者的要求自觉转化为自己努力的目标。
(一)改革学校德育模式,发挥好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
1.高度重视,科学规划
按照《意见》精神,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科学规划,要在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但现实的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一种倾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直接作为各层次学生教育内容。这种现象不顾及学生的接受水平,不考虑教育内容的有效整合,往往导致学生的厌烦和逆反。从学校教育规划而言,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不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原有的教育教学内容简单相加,而是应该把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确定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所有教育内容中应占的比例,并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不同阶段设定阶段性的培育目标,围绕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活动方案,同时还要修改和完善包括学生守则等在内的原有学校教育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制度和内容,使之更加符合培育青少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2.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
目前学校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缺乏合适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往往将其等同于知识传授,采用单一的“灌输”型教育方法。这种教育现状,使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要使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收到实效,就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在教育理念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效保障教师有精力去研究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规律和方法,学生有时间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索来加深对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同时积极改革升学考试制度,使分数不再成为高一级学校评价和选拔学生的唯一标准。在教育方法上,教育者要积极借鉴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理论成果和信息技术领域的最新方法,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设置丰富的教学情境,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二)创新实践活动,抓好实践养成这一决定性环节
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能一蹴而就。通常情况下,它须经过一个行为反复训练的过程,才能逐步在内心形成稳定的道德意识并在实际生活中转化为行为习惯。因而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实践养成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
1.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设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
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隐含于形式多样的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中,通过活动对青少年进行反复的行为引导和训练,使道德行为在生动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固化成行为习惯。为此,各级各类学校要开设综合实践课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要针对不同阶段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紧扣现实生活,构建一个由自主性的课内教学活动、选择性的课外活动、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的综合的实践活动体系。通过实践课程的开设,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从而形成持久的、稳定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道德行为习惯。
2.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打造富有特色的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实践基地是青少年道德养成教育的重要场所,具有其他教育资源不可替代的育人作用。目前,青少年实践活动基地主要有三类:一是隶属于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综合性的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以“活动育人”为宗旨,为青少年参加各类实践活动提供专属场地和有利条件,也是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活动场所。二是学校利用多种社会资源,与相关部门携手,合力打造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如与红色景点建立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劳教所、监狱合作建立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与科技博物馆建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等,这类实践活动基地主题明确,特色鲜明,青少年到这些地方可以通过参观、访谈、听报告等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净化和提升。三是社区活动阵地建设。社区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是青少年除学校外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要积极在社区建设教育基地,如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广场、青少年流动书库、社区青少年兴趣学校等一批富有社区特色、洋溢青春活力的阵地。同时,利用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契机,以社区网站、社区共青团工作信息平台等作为青少年养成教育实践的重要依托,实现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化、生活化。
3.创新实践活动形式,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学校和社区可以针对青少年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引导青少年身体力行,积极参与,通过实践活动的自主体验,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生产劳动和爱心公益活动、益德益智的科研发明和创新创造活动和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及勤工俭学活动。首先,校内的管理性、公益性实践活动如校园环境净化和美化活动,贫困学生帮扶活动,少先队、共青团、学生会等青少年组织部门的管理实践活动,学校内的各种勤工俭学活动;其次是在校内定期开展的科研发明和创新创造活动,如科技节、各类知识竞赛活动、各种体育比赛活动、机器人大赛、航模比赛、创新设计大赛等;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如“青年志愿者爱心支教”、“保护母亲河”、“城乡少年手拉手结对互助活动”、“义务献血”等青少年志愿者服务活动。这些活动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都是养成教育的具体形式,也是青少年反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4.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活动,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校园文化
校园是青少年最主要的生活空间,青少年的成长直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于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具体形式,开展生动活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举办各种知识讲座,如摄影、书法、电影、戏剧、诗歌赏析等;开展“国学月”、“红色电影周”、“党史知识竞赛”、“感恩教育”等主题文化活动;开展培养青少年高尚情操的文明学生、优秀少先队员、优秀共青团员以及文明班级评选活动等。教育者通过精心组织和设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结合,吸引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过程中自觉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优化生活道德环境,助力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人是社会人,任何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社会要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开展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1.坚守学校教育主阵地
学校是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因此应该在做好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广播、影视、互联网、宣讲、报纸、杂志等媒介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大力宣传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成绩和经验,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反过来,浓厚的氛围又会积极促进学校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的顺利开展。
2.强化媒体管理,引导社会宣传舆论
社会各级主管部门应大力加强报刊、网络等各种宣传媒体的规范管理,使其成为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在全社会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浓厚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氛围。同时社会和学校还可以通过评价激励机制进一步推进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通过正面宣传报道,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给予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通过道德谴责、鞭笞等手段惩戒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惩恶扬善”,从而使青少年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得以不断强化。
3.打造健康的网络虚拟社区与网络文化,建设教育与服务青少年的网络平台
在当今网络社会,数字化生存使青少年面对面的交往互动日益减少,网络已然成为大学生接受各种信息、彼此相互交流和自我教育的主要渠道。而网络上各种信息充斥,良莠不齐,对涉世未深、缺乏道德判断和评价能力的青少年很容易造成误导。因此,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占领网络阵地,营造健康的网络虚拟社区与网络文化,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办发〔2013〕24号,2013-12-23.
[2]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4〕4号,2014-4-1.
[3]人民日报评论员.立德树人,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 一论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1-17(1).
[4]陈延斌.养成教育: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着力点[N].光明日报,2004-04-27(11).
[5]陈开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障碍研究——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J].人民论坛,2010(5):102-103.
[6]王海明.伦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84-386.
Research on formative education in cultivating the core values of Chinese socialism for teenagers
Chen Jinlan
School of Marxism,South 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ianyang,Sichuan
For teenagers,formative education is the best way to cultivate the core values of Chinese socialism.It must follow four principles:the first is of "unity of principle of unity of knowing-doing ",the second is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and cultivation ",the third is "Integration of the four such as family,school,society and individual".By reforming the school education pattern,innovating practical activities and optimizing the moral environment,we can obtain real effect on cultivating the core values of Chinese socialism for teenagers.
Formative education;teenagers;the core values of Chinese socialism;the path
D432.62
A
1006-0049-(2016)19-0012-03
*四川省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中心项目“养成教育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及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CQSN2014B24)。
**作者简介:陈金兰(1970-),女,汉族,四川三台人,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