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英琴
(西北民族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歌剧《苍原》娜仁高娃唱段的音乐分析及演唱教学提示
何英琴
(西北民族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四幕民族歌剧《苍原》以娜仁高娃、渥巴锡、舍楞、艾培雷四个主要人物为主线,再现了历史上蒙古族土尔扈特部挣脱俄沙皇的魔掌,壮烈归国的真实故事。笔者作为一名声乐演唱专业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将涉猎大量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声乐作品,如何把握声乐作品,进行演唱与教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从歌剧《苍原》的时代背景、音乐特征以及教学演唱提示方面分析了该剧中英雄人物娜仁高娃的几个主要唱段,通过对歌剧中主要唱段的分析,以演唱教学研究作为切入点,对《苍原》娜仁高娃主要唱段做了一些初步研究。
时代背景;音乐分析;演唱教学提示
中国的歌剧最初以西方歌剧为雏形,经过近百年的历史,逐渐摸索出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歌剧。人民群众谈到中国歌剧,一般都能联想到《白毛女》《江姐》和《原野》等这些经典的舞台歌剧。关于人民群众的喜爱原因,会有很多的说法,但是最主要的是因为这些中国民族歌剧作品吸收了本土文化精髓,接地气。
20世纪初90年代,中国歌剧的创作更趋于成熟,随着我国对音乐教育的逐渐重视,市场对音乐人才的需求增大;再者乘着对外开放的春风,歌剧艺术家们有了更开阔的视野,西方大量音乐作品的涌入,让中国的艺术家们对当下歌剧的形式进行了思考,对题材、音乐风格、唱腔等方面有了新的要求。歌剧《苍原》在这样充满竞争力的社会环境下,将舞台艺术提升到了一个巅峰。
《苍原》以四幕歌剧的形式再现了我国清朝时期土尔扈特部族经历重重困难,壮烈归国的真实故事。这一事件曾被一位英国史学家称为一起震撼世界的壮举。该剧曾经以广播剧、戏剧、舞台剧的形式出现,最后以歌剧的形式立为经典,在中国歌剧发展历程中画上了浓重的一笔,填补了“中国没有真正的歌剧”的空白,以西洋美声唱法的形式帮助中国自主创作的歌剧走向世界。
理解作品是分析作品的前提,要想演绎好一部作品,如果没有任何的理论依据,光凭演唱者自身的主观想象,那对作品的内涵则无法更深的理解,要准确的演唱和演绎作品,需要最大程度地还原作曲家的初衷。所以,分析作品,应先从音乐的本体分析入手。
(一)《情歌》
《情歌》是刻画和体现歌剧中娜仁高娃的人物形象和内心活动的富有抒情性和戏剧性的独唱曲,也是歌剧中唯一的一首女高音咏叹调。《情歌》首次出现,是在剧中娜仁高娃得知情郎舍楞背叛部族而被处死后,带着对逝去美好的回忆,以悲伤的情绪唱出了这一首歌,但是娜仁高娃始终不相信自己的爱人是背叛部族的败类。这首《情歌》与内蒙民歌《大青马》有着很大的联系,在创作上,全曲由慢板部分、中速三拍子部分,最后加一个与首部相似的悠长舒缓的尾声构成,是一首洋溢着浪漫抒情气质、具有主题歌性质的唱段。
这首歌曲的前奏部分以连续的三连音为左手的伴奏音型,右手在小字一组及小字二组的高音区弹奏主旋律,以此为歌曲的引子,引出接下来的唱段部分。唱段基本分为A乐段与B乐段,A乐段主要以慢速的演唱叙述歌者对爱人逝去的思念和惋惜,4/4拍,F徵调式,旋律悠长而婉转,三连音的运用更使音乐增添了几分柔情、依依不舍和不尽的牵挂。第一句的“送哥送到”四个字分别呈现出五度和八度的音高跨越,第二句同样的歌词,“到”字落在主音上,呈现出该旋律主音调明亮的效果,而“星儿落”的旋律末尾又落在□B调的六级和弦上,形成大调开头、小调结尾的格局;“叫声远行的人儿哟”这一句从小字一组的C到小字二组G,形成一个间接的12度音高的阶梯型跨越,接下来的两声“阿妹”回落到六级和弦上;最后“有话对你说”旋律的尾音又回到属和弦上。这样大调与小调的互相交换,体现出了娜仁高娃复杂的思绪,充满了爱怜,又充满了悲伤。A乐段的末尾连接间奏部分,间奏部分在旋律的调性、伴奏音型以及强弱方面都有了一个明显的变化,这一段间奏是激动的、高亢的,也表现出了娜仁高娃沉重的心情。间奏的末尾,作曲者又巧妙的利用了以□A为主音的大和弦,把□B大调的旋律精巧的过渡到f小调上,从而引出下一层次的唱段。
B乐段的演唱部分转为不太快的3/8拍,F羽调式,在拍子、调式、情绪等方面与前一乐段形成对比,较好地表现了娜仁高娃的纯真和诚挚以及诗一般美好的爱情。A乐段的结尾是第二乐段乐意的扩展,歌词充满美好的幻想与回忆,而旋律却呈现出悲伤的调性,两者形成明显的对比。该乐段节拍变为2/4拍,主要以小三度和弦中的音程为主,呈现出旋律暗淡忧伤的音响效果,并拉宽了节奏,给人以执着、坚定、悠远深长的感觉。歌曲中好几处旋律出现八度跳进乃至十度跳进,更突出了马背上的民族的鲜明个性和音乐风格。
(二)《我的心中有两个声音》
《我心中有两个声音》是娜仁高娃的第二个重要的独唱唱段,女主人公的声音牵制着整部作品的剧情展开。在东归的路程中,艾培雷一直在暗中搞破坏试图阻止部落归国,在部落的战士与敌人在奥琴山周旋的时候,艾培雷蛊惑娜仁高娃,说出了过去渥巴锡杀害娜仁高娃父亲的事情,娜仁高娃心中充满了恨意,心里盘算着要为自己的父亲和死去的情人报仇。可是她在杀害渥巴锡之前,一直进行着心里斗争,她知道部落此时此刻不能没有渥巴锡,也许这一刀下去,整个部落的归国大计就失败了,但是渥巴锡却是杀害了她父亲和情人的凶手,此仇又怎能不报呢?《我的心中有两个声音》这一部分表现出了她的彷徨无措。
从这首歌的歌词来看,它要表达的意思很明确。首先一开始就反复了两边“我心中有两个声音”,直接点明娜仁高娃心中的疑惑。接下来“一个声音在说……另一个声音在说……”表现出了娜仁高娃内心的困惑与挣扎。在C大调为主旋律的基础上,增加了□E、□B、□A三个变化音,在调性中有C同主音转调的变化特性;在节奏创作上,谱面为2/4拍,有多处的弱起拍子节奏,点出了娜仁高娃不稳定的情绪及内心纠结的思考。
在开头节奏用两小节重复的连续三连音,表示女主人公内心稍微变得平静,接下来是娜仁高娃果断的下了决心,她不断地重复着“他谋杀了我的父亲,还杀死了我的情人”,旋律越来越激动,在此处音高呈现一个逐渐上升的趋势,并增添了#F变化音,令旋律呈现出增四度的尖锐的和声效果;在音高跨度上,有5度和6度的大跳部分,情绪起伏高涨。
第三部分运用了四分音符节奏、十六分音符节奏、小符点节奏、大切分节奏等多种节奏音型,开头的旋律较为紧张,十六分音符的节奏之后都有一个空拍,就如同说话时的呼吸,“扎下去呀”是娜仁高娃试图控制自己的刺杀行动的口语化激励;“可是为什么……”又表现出了娜仁高娃对自己行为的反问,每一次这样的反问之后,旋律都会回到中声区进行再次的反问。
(一)演唱技巧的处理
在我们学习声乐的实践和过程中,有三大基本问题需要解决:气息、喉头以及共鸣,三者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缺一不可。每位歌唱者一定要充分理解和运用气息发声和气息控制的方法(即横膈膜的呼吸方法)因为在整个声乐功能系列中,歌唱呼吸是最重要的环节,是整个歌唱建筑的基础,因此呼吸的重要性必须要明确。《情歌》的气息比较难掌握,学会控制气息尤为重要,气息控制的好,歌曲的连贯性就好,声音也会有弹性和穿透力,《情歌》的副歌部分,每个音都在较高的音高上,声音容易上提,喉头容易紧,例如这一句“如果你是辽阔的草原,我就化作蜿蜒的小河”,在这个时候,一定要让气息吸的深一些,横膈膜保持扩张,背部和腰部同时向外扩张,声音反射到头部,从面罩穿出,让声音与气息形成反方向反抗,这样声音就会松弛圆润有质感。再比如:《情歌》的结尾处旋律集中在小字二组的E、F、G上,根据钢琴伴奏的编配效果,这里的高音演唱是用“高弱”的方法处理结尾,也是声乐学习过程中最难的技巧部分,“高弱”技巧需要歌者强大的气息支撑和腔体的保持打开。且歌唱时我们要保持喉头的相对稳定,当然正确的喉头位置不能一概而论,因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来针对性的解决。《苍原》借鉴了欧洲优秀技法与中国传统技法相结合,女主人公娜仁高娃的主要唱段要用民族美声相结合的唱法来演绎,不管是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共鸣是必不可少的。人体的共鸣腔体主要分为头腔、口腔、胸腔三部分,运用好共鸣能使声音获得清脆明亮的色彩,声音传得远,圆润且优美动听,穿透力强。由于共鸣训练常常与其它发声基础要求是紧密相连的,因此要求歌唱者通过母音的转换,稳定喉头打开口腔,调节气息,声音振响在鼻咽腔以上的高位置头腔共鸣点上,来增大音量,扩展音域,美化音色,统一声区。使高、中、低三个声区的声音协调一致,天衣无缝,走动自如灵活。例如《情歌》这首作品的旋律音高较高,演唱时头腔共鸣的运用尤为重要,《我的心中有两个声音》使用胸腔共鸣要多一些,找叹气的感觉,将声音落入胸腔。我们的声带单薄,演唱时必须要用共鸣腔体来支持声音,如果有正确的呼吸、发声、咬字作为基础,就会有良好的共鸣。
(二)旋律与节奏
声乐作品的灵魂是旋律,是音调的基础。一部作品的旋律线大多都是来回起伏的,旋律线的上下行的交替进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旋律,同时也展现了歌曲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心理变化。《苍原》中女主人公的主要唱段大多取自蒙古族音乐素材,旋律悠长婉转、柔美抒情,音域跨度大,音程跳进幅度大,符合蒙古族语言的特征。集中体现了蒙古族音乐高亢、豪爽、抒情的音乐风格。
节奏和旋律同等重要,有了节奏旋律才会有动感,节奏具有“独立性”的特点,没有其它音乐表现手段的协作配合也能奏出极富表现力的节奏。节奏作为表现手段给予曲调鲜明的性格、丰富的感情色彩和力度感,《情歌》节奏自由、宽广,符合辽阔大草原上游牧人民的性格特点,节拍由主歌部分的 4/4 拍开始,副歌部分 3/8,2/4,4/4 交替使用,预示着速度的变化发展,促进了情歌整体形象的表现。
(三)力度与速度
歌剧作品中音乐力度增强或渐弱预示着剧情的发展,它有着独特的音乐感染力,也是剧中人物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力度的大小也预示着音乐的紧张性,力度越大紧张感越强,当旋律逐渐上行时力度明显增加,紧张感随之增强,音色表现也随之更加坚定。如:《我的心中有两个声音》唱段中连续变化出现的“扎下去呀”用不同的力度展现了娜仁高娃内心的仇恨。
速度,即音乐作品演奏的快慢,它直接影响着音乐的色彩和基调。通常情况下,较快的速度表示热情、激动、奔放的情绪。如《我的心中有两个声音》,此曲表现了娜仁高娃极度矛盾的心理活动,音乐配合人物心理,二拍子、三拍子交替使用,速度较快,将娜仁高娃矛盾的心理展现的淋漓尽致。
(四)歌词与吐字
歌词是一首歌曲中的文字部分,歌词与曲调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歌曲内涵的表达。《情歌》歌词富有文学性,结构规整,运用了排比、比喻等手法,在歌词的语言设计方面考虑了歌唱性的咬字发音,很好的将两者相结合。《我的心中有两个声音》这首歌处于歌剧《苍原》第二幕末尾的一个剧情转折处,也是娜仁高娃比较经典的一个唱段,它是娜仁高娃预谋刺杀渥巴锡之前的心理独白。这首歌的歌词比旋律更富有表现力,可以这样说,这首歌的旋律是为歌词而作的,所以在咬字、力度、表情方面上的处理比较多。声乐中的吐词咬字是艺术化的语言,在我们日常说话的基础上,结合声调、声韵的规律增加了艺术化的处理和表现,咬字要结合气息、呼吸以及演唱的共鸣,以科学发声原理为基础,歌唱时力求做到字正腔圆。歌词中蕴涵真挚的情感,我们要通过艺术化的语言来传达各种的情感。歌唱前首先朗读歌词,读准字头、字腹、归韵,在训练过程中了解发声部位的动作。吐字时读准字头,归韵要弄清韵母,最后字尾的收音也要咬字到位。
歌剧《苍原》是近代民族歌剧中杰出的代表作品之一,全剧大气磅礴、主题鲜明、唱段动听。剧中对生命、自由、尊严、爱情的歌颂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是全剧的价值所在。笔者做为一名声乐老师,本着对歌剧的热爱,对歌剧《苍原》进行了初步的了解与研究。并将以此作为研究的起点,在今后的教学和工作中进一步深入探索研究。
[1]罗群.民族歌剧”苍原”中娜仁高娃唱段演唱分析.山东大学硕士学位.
[2]朱玲.中西歌剧欣赏.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
[3]李嘉.美声演唱技巧.辽宁大学出版社,2015(04).
[4]张庚.戏剧艺术引论.光华书店出版,1948.
[5]张洪岛.欧洲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6]于润祥.西方音乐史通.上海音乐出版社,200.
[7]陆正兰.歌词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2).
何英琴(1974-),女,汉族,甘肃通渭人,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