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 波
(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后现代”大众音乐文化现状研究
涂 波
(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后现代文化思潮已经消无声息地影响着各个领域的发展,音乐也不例外。从后现代的文化进程中看,大众文化推动它实践和发展,并不断传播于大众,使大众广泛参与。本文从后现代大众文化思潮角度对中国音乐文化发展进行了考察,论述了“后现代”大众音乐文化现状。
后现代;大众文化;音乐文化
大众文化来源于大众,是反映大众生活、实践的文化。而当下的大众文化由于受到商业的盈利性以及娱乐的消遣性等因素,使其具有诱惑力,并在文化现象中产生了广泛影响的。九十年代以来,步入改革开放的中国社会呈现出后现代社会的特征。“后现代”(postmodern)主要指“高度现代化”(hyper-modern)。其中“后”(post)可以理解为对先前东西的舍弃,从过去陈旧的状态进入到新的阶段。
随着工业化社会的不断推进,“后现代社会”开始走入了人们的生活。后现代社会也可称作后工业化社会,其中信息和科学技术是后现代社会的核心。在发展进程中,科学技术有着无所比拟的重要作用,所有东西被符号化、信息化、复制化。人为的文化因素开始占据上风,自然因素逐渐被压倒。作为反传统的后现代社会,理性不再是追求的标准,而是更为自由、随意,这直接导致了机遇和偶然也成为成功的重要因素。并且为了达到创新和推新的目的,许多行业把打造和包装当成了重要措施。
从后现代文化的特征看,它强调去中心性。这不仅打破了原有的价值观,同时抛弃和颠覆了文化的原有定义。它反对权威、反对传统文化的一切标准、失去了各种文化原有的创作基础,对传统的艺术形式、传统的道德原持怀疑态度。这些文化行为使传统文化走向零散化、边缘化、平面化——无思想深度。而大众文化为了满足人们感官刺激以及宣泄情绪而产生了各种形式与手段以供取乐、消遣。
后现代社会以及后现代文化的发展特点体现着只强调“今天”而不面对“历史”的状态,淡化了传统性和真实性。它不仅具有去中心性、平面性、大众性,同时还具有商业性和复制性。这样的状况使后现代社会成为了多元化并存的社会。只有正确理解和处理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政治文化起规范作用,精英文化起引领作用。并且令大众文化在创新生活方式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后现代大众文化思潮”影响下的中国音乐文化的现状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人们虽然已经通过不同题材对这一时期的音乐文化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有关音乐文化领域的后现代主义问题研究的著作还不是很多,这是由于“后现代主义”这个概念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才为西方音乐理论界所采用,美国的《社会音乐学》杂志,在1995年春季号刊物上才有一篇探讨后现代主义与拼贴音乐的文章。而在国内,有关后现代音乐的著作和论文有宋瑾的《西方音乐从现代到后现代》,杨沐的《后现代理论与音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一期),钟子林的《西方音乐中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问题——兼与叶松荣商榷》(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一期),崔莹的《后现代音乐及其美学问题研究》,刘莎莎的《中国后现代音乐与消费文化》(人民音乐2004年第八期)等。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本研究项目都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作用,这些成果启示人们在研究中,应当将后现代主义当做一种思维方式,从社会经济、艺术思潮、美学取向等方面来全方位的审视当代多元化音乐文化,并从中找到这些形式形成的社会文化根源。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间,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变迁。中国社会逐渐从束缚走向自由,从封闭走向开放。源远流长的中国大众音乐文化在当今也有了新的文化形态,在实践功能上提倡个性、解放思想,具有消解神圣、加强民主化倾向的积极作用。同时,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又使大众音乐文化表现出一定的庸俗性、娱乐性。
“大众音乐文化”同时又是一种特殊而宽泛的文化范畴,它既不是单纯的雅化艺术,也不是单纯的俗化艺术,而是俗中有雅、雅中有俗、亦雅亦俗、雅俗兼备的音乐文化。大众音乐文化的发展虽然受制于一般的文化发展规律如经济基础的制约、政治状况的影响、社会心理的要求以及自身的批判继承等等,但雅音乐的俗化与俗音乐的雅化是值得注意的有规律现象。实际上此方面尚缺乏系统性深入研究和有深度有影响的力作。在当前我国社会的转型时期,这一往往被忽视的现象尤其有认真研究的必要。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转型中出现了许多必然的文化现象,研究后现代大众音乐文化思潮有助于深入研究音乐艺术自身本体与介体、价值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加深我们对音乐艺术与后现代社会文化思潮关系的认识和把握。有助于培养和提高社会主体审美素质和文化素质。同时对大众音乐文化进行深层的解读。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待当下大众音乐文化出现的部分现象,进而研究这种新兴的大众音乐文化现象背后蕴藏着的思想观念及民众诉求。最终提出引导提升大众音乐文化品味的具体办法。通过纵观历史发展与理论思辨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通过综合性研究,深入探索音乐艺术雅化、俗化趋向的生成动力机制和内在规律,并为强化文化建设导向和文化市场管理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为促进民族素质建设服务。
[1]阿恩海姆(R.Arnheim)著.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84.
[2]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宋瑾.西方音乐从现代到后现代.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涂波,男,文学硕士,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本论文系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项目编号:CCNU15A06039)资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