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广播音乐特殊时期的节目历史研究

2016-02-04 15:09
北方音乐 2016年14期
关键词:广播站音乐节目宜昌市

黄 雪

(三峡大学艺术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宜昌市广播音乐特殊时期的节目历史研究

黄 雪

(三峡大学艺术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广播音乐是一种有声的文化载体,具有大众文化传媒的特性。广播与音乐结合,是随着现代广播科技发展起来的,广播音乐是整个广播事业的一个部分。本文针对文化大革命这个特殊时期宜昌市广播音乐的发展展开调查,对全面了解宜昌市广播音乐的发展具有补白意义。

广播音乐;节目;特殊时期

在现代音乐生活中,广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广播极大丰富了现代人的音乐生活。尽管现在广播相对于报纸、电视已显劣势,但它也具有其他媒体所没有的优势。今天,世界性新的传播技术革命浪潮正一浪高于一浪,它带来了新的竞争机会和挑战。宜昌市作为在湖北省的副中心城市,在湖北省具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宜昌市广播音乐节目的发展史,也影响着全省广播音乐的发展史,具有代表性的意义。笔者对宜昌市广播音乐发展史中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广播音乐节目展开研究,是对宜昌市广播电台音乐节目的历史研究具有创新性、补白的意义,是不容小觑的。

一、宜昌市广播事业的诞生与现状

(一)宜昌市广播事业的诞生

宜昌市,位于湖北省的西部地区,是湖北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是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在古时称为夷陵,是长江葛洲坝水电站和三峡水电站的所在地,享有“世界水电之都”的美誉。

20世纪初人类开始实现了利用无线电播送语言和音乐的无线电广播。1928年8月1日,国民党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创办。1940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王皮湾的窑洞里开始播音。宜昌市的广播事业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在1950年4月23日,政府发出了建立收音站的决定,宜昌市所管辖的市和县都相继成立了广播收音站,这就成为了宜昌广播事业发展的起端。建站初期,新闻广播节目安排为: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播出宜昌市新闻,每天播出市内新闻10条,约3000余字,市委宣传部审查播出稿件;还安排有播放广播体操和音乐唱片的节目[1]。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各县(市)的广播站名称全部更为各县(市)人民广播站。1980年10月,宜昌人民广播电台成立并开播[2]。宜昌人民广播电台是由原宜昌市文化馆广播室及宜昌市人民广播站发展演变而来的。在之后的很多年里,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岁月里,宜昌市的广播事业得发展迅速,走过了一条崎岖的发展道路。

(二)宜昌市广播电台的现状

宜昌市广播电台是从文化大革命后,从1980年10月1日起开始恢复开播的。在多年的风雨历程中,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听众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新闻立台,专题活台,精品强台的方针,各种类型的广播节目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获得了无数的荣誉。

与电视媒介相比,宜昌的广播事业也已经走过了一段不算太短的历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一支颇具规模的广播工作者的队伍。但是在电视和网络飞速发展的冲击之下,在各种报刊大量发行的现状面前,广播事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了全面了解宜昌广播节目发展的历史,更好地发展宜昌的广播音乐节目,所以笔者对被人们容易忽视的这段特殊历史时期的音乐节目进行了研究。

二、特殊时期的节目

1966年至1976年即“文化大革命”的10年,是宜昌市广播音乐节目发展的特殊时期。笔者将从两个方面来考察这一历史阶段的广播音乐节目。

(一)群体与个体

此处的群体,包含有两层意思。其一是实体性的,即广播音乐工作者的群体,

以及这个群体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普遍遭遇的命运;其二是观念性的,即那个特殊的时期给人们留下的社会历史印象,也就是社会群体的历史记忆。

就群体而言,文化大革命对于广播音乐发展的灾难性的破坏,已经被认同了。问题就是在群体的命运以及历史记忆之外,对个体生命(即广播音乐工作者个人)在这个特殊的经历中的考察,有助于我们更加细致地去分析这段历史。还有笔者的父辈们,在那段时期,红卫兵乐团有关《毛主席诗词大联唱》、《秋收起义》、《井冈山的道路》的演出,“八个样板戏”从头到尾迭放不休的经历,那些《战地新歌》和《外国民歌200首》交织成的青春,几乎都成为了我们在那个时期重要的广播音乐节目的积累。

如此等等,都提示我们对“文革”中广播音乐节目的研究,除了被公认为“十年浩劫”的历史定位之外,除了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时期形成的表象之外,我们还应该关注个体的生存与历史的关系。通过对广播音乐节目个体历史的叙述,描绘历史的多元景观,以发现“具有历史意义的个人观点”,发现在这些个体的经历中,可能存在着影响历史的因素。

当然,在考察个体和群体记忆的关系中,我们也不能忽视,在某种情况下,个体的记忆往往会被集体的记忆所遮蔽。比如,笔者在采访宜昌市广播电视局的王贵平老师时,从不经意的言谈中得知,他曾于“文革”中针对当时的革命样板戏充斥广播音乐节目中发表过文章,却几乎被当事人自己遗忘了。这种遗忘,不是孤例。除了当事人潜意识中的价值判断之外,形成这种判断的,因社会群体对于那个时代彻底否定的态度,亦无疑是使这种记忆抹消,甚至可以说是集体记忆对个人记忆强制抹消的重要因素。这正说明个体调查研究所需要的细致与深入。

因此,笔者不认为“文革”中没有真正的除政治烙卬之外的广播音乐节目,或者将许多音乐工作者和民间艺人在文革夹缝中坚持的研究,简单地视为一种与“错误的政治路线和文艺路线进行了正气凛然的抵制”。尤其是将那个时代留下的被认为是较好的广播音乐节目作品,仅仅视为一种斗争的结果。抵制和斗争,是一个层面,但不是全部的层面。其中还有个人品格和艺术追求的相契,有学术路向在特殊际遇中的承接和探索,甚至还有命运和兴趣的左右。

(二)扭曲的政治与一贯的方向

综上所述,多多少少地体现了宜昌市广播音乐节目的工作者在政治起伏的夹

缝中呼吸和生存的影子。对于不同年龄层以及不同身份、不同处境的当事人来说,这种呼吸和生存的压力是不同的,比如:在节目中播出“样板戏”,以强加的方式却给许多听众带来某种程度的京剧音乐的普及和掌握。比如:颂歌时代,由于需要表达各族人民对毛泽东的敬仰,歌唱毛主席几乎成了音乐创作的唯一主题,无形中促使作曲家更深入地研究本地的民俗音乐,更加速了我们本地的民俗风格的音乐作品创作及广播全盛期的到来。

(三)动乱中的混乱

在这一特殊历史阶段中宜昌各级广播机构播出的宣传稿件,多是转播中央人民广播台新闻和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的社论、评论员文章(县市级台站按照规定不能自写自播评论和评论员文章),宜昌市人民广播站播发的地方新闻,几乎完全是录播本地报纸的样稿,且主要是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的稿件。

“文化大革命”中,文学、音乐、戏曲许多优秀节目遭禁锢,人民广播事业遭到严重干扰破坏,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文艺也很少播出,这个时期的广播宣传,假话、大话、空话和套话泛滥成灾。宜昌的广播宣传事业也遭到严重摧残,停止自办节目,只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在文艺节目中,一切中外优秀的文艺作品和节目都不能播出,只许播8个“样板戏”,毛主席语录歌等。

(四)节目的单调与杂芜

1956年7月,当阳县广播站成立时,办有以说唱为主的本地文艺节目,1956年曾在全省广播会议上交流经验,受到省广播局的表彰。同年,受全国政治形势的影响,该节目停办。1970年,恢复播出文艺节目,不定时、不定期以上级台资料为节目源,主要是“样板戏”和宣传政治形势方面的歌曲。

宜都广播站1956年8月1日正式播音那天,从山河、景桥、红胜等农业社组织20多人的文艺队,到广播室吹奏唢呐、锣鼓等民乐,实况广播,弥补文艺资料不足。许多群众听了要求安装广播喇叭。1962年,著名汉剧表演艺术家、武汉汉剧院院长陈伯华来宜都演出,广播站邀请她到广播室向全县听众播唱了《柜中缘》、《赵玉霜》选段。

远安县广播站从正式开播之日起,音乐节目时间一般都占到自办节目时间的一半,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一度时期,广播音乐宣传随波逐流,播出一些“战斗口号”式的作品。“样板戏”、“语录歌”整天充斥广播喇叭;音乐节目面临枯竭,广播自办音乐节目陷入尴尬境地。远安花鼓戏有着100多年历史,是湖北省为数不多的地方剧种之一,曾流传远安及周边县市,但在“文革”期间遭遇冷落。

长阳县广播站建站之初,音乐节目较长时期仅有《一周一歌》一个栏目,近百张唱片轮流播放,以《学习雷锋好榜样》、《公社是棵向阳花》等曲目为主。于1963年2月10(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推出《地方文艺》栏目。文化大革命期间,《地方文艺》被当作封建余毒被禁播,县站广播文艺主要播出样板戏、语录歌。

1962年,长阳县召开艺人大会,县广播站按上级“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要求,历时一个月录制了“长阳南曲”、山歌、民歌“薅草锣鼓歌”、“吹打乐”等各类曲目近百首。

1973年,乐园山歌活动兴起。县广播站在报道首届山歌节的同时,及时推出《乐园山歌》文艺栏目。为保审查通过,采用先播词(新创符合当时要求的)、再播歌的方式,一举通过审听。

五峰县广播站从1966年至1974年,县广播站文艺节目主要内容是样板戏。1975年后,先后增设《听众点播》、《每周一歌》等节目。《听众点播》每周一次,30分钟,深受听众喜爱,每年点播歌曲的信件均在500件以上。广播文艺宣传形式有音乐、歌曲、曲艺、电影录音剪辑、广播剧等。

兴山县广播站当时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阶级斗争服务,主要播放革命歌曲或录播中央台、湖北台文艺节目。1975年在开门办广播的指导下,音乐节目走向农村。黄粮公社石槽溪大队学习大寨,开展了群众性的音乐活动,广播站采录播放群众自己创作的歌曲80多首。这些歌曲大部分音调直接选材于原生民歌的采用和改编,抛开那些“三忠于”、“四无限”的歌词,也无疑于一场民族旋律的盛宴。

三、特殊节目的需要

每一个历史时期,由于不同媒介之间的新旧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广播在“受众、技术、节目、以及媒介自身”等方面都不得不面临新的调整,回顾广播发展历史,可能会对新时期的“受众定位”、“节目定位”、“技术定位”、“媒介定位”等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不同时期,广播拥有不同的受众;不同时期,广播受众有不同的需求;不同时期,广播应采取不同的受众定位策略。所以,根据广大受众的需要,产生了一些特殊音乐节目。从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我们国家的文化艺术事业也顺应着时代的潮流,出现基层化、单元化、实用化的趋向,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都以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为发展商品经济提供智力支持、精神鼓舞和信息传递”。为了扩大社会影响和效果,自然也会求助于包括广播在内的各种大众传媒。由此,广播相应加强了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宣传和组织。加上这类群众文化活动大多采用群众喜闻乐听、易于接受的文艺表演的形式,因此,以反映和配合群众文化活动开展而策划组织的节目构成了广播音乐的一个方面的内容。 这类节目的兴起,大抵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产物,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娱乐作为现代生活的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产生了许多新的内容和形式。

只有我们对这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音乐节目有所了解后,才能更好的了解宜昌市广播音乐节目发展历史的全貌,才能在今后的节目中吸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地丰富我们的音乐节目,作出特色、不断创新,才能继续向前发展,否则,将会被社会所淘汰。

[1]宜昌广播电视志.方志出版社,2006.

[2]秭归广播电视志.秭归县广播电视局,2004.

[3]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广播电视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广播电视局,2004.

[4]远安广播电视志.远安县广播电视局,2004.

[5]兴山县广播电视志.兴山县广播电视局,2004.

黄雪(1978-),三峡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教师,副教授,硕士,专业音乐学(音乐史论方向)。

猜你喜欢
广播站音乐节目宜昌市
星球广播站
星球广播站
星球广播站
星球广播站
宜昌市举办中小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培训班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音乐节目制作创新研究
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音乐节目的传播策略
浅谈融媒体时代广播音乐节目的内容转型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创新广播电视音乐节目制作的路径
我国青少年五人制足球推广研究——以宜昌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