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问题的“三环扣”
南海问题并非简单的中美双方摩擦亦或是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争端,而是有非常复杂的原因在里面。谁都想分南海这杯羹,这由新加坡都跑来“搅局”便可以看出。但真正解决问题的关键,或许就在于中美与东盟的选择。
戴旭将军撰文表示,美国国防部长卡特早就赤裸裸地指出:美国军机与军舰在南海巡航只是更宏大计划的冰山一角,“亚太再平衡”远不只是执行自由航行权,而是外交、经济与军事齐头并进。5月25日在海军战争学院发表演说时,卡特把美对中国的战略态势比喻成“宛如与前苏联持续近50年的冷战对峙”。说“这将是坚决、温和但强有力的长期对抗,很可能会持续好些年。”
幻想像冷战肢解苏联一样肢解中国——卡特此语,亮出的是美国21世纪对华战略的百年底牌。这一底牌,在把中国周边问题总根源解释清楚的同时,也把南海问题的本质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同时还把日本、菲律宾等国的企图和行径浮一大白。
恰如美国国防部长卡特的直白所表明的那样,美国并不会在南海直接和中国发生军事冲突。依现实军力和战略态势而言,中国依托本土以逸待劳,美国远离后方劳师远征,区区几条航母尚不够给自己壮胆。中国无意在世界耀武扬威,但在自己周边维护自己合法权益,不仅力量足够,而且足以对任何敌意力量构成压倒性威慑。一个时期以来,美国又是派航母,又是派军机到南海炫耀武力,其实它要营造的是一个分散中国战略注意力的新场所,而不是一个可能导致自取其辱的军事碰硬的大战场。
不过盘古智库学术委员胡波认为,中美在南海关系的前景主要取决于美国的选择。如果美国继续加紧军事部署,频频拿拳头说事,中国也别无选择。中国虽然一直强调要避免进行战略竞争,但是客观情况未必如中国期望的方向发展。
其次,胡波对中美和南海良性互动不太乐观,未来五年左右可能不会有太好的转机。而且,南海议题政治化的色彩太浓,无论希拉里上台还是特朗普上台,中美都很难快速走出南海这个僵局,可能五年内都不会太乐观。
在美国看来,今日中国是有史以来国家实力最逼近美国、且令美国无力拉开差距的崛起大国。苏联鼎盛时期的工业生产总值仅是美国的70%,早在1980年代中期,美国就已找到对付苏联的办法,但2011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就已超过美国了,美国却无计可施。日本一度叫嚷“买下美国”,以示“日本第一”的雄心,但1985年“广场协定”一招,即让日本陷入“平成萧条”三十年。
相比之下,美国无法痛下决心抑制中国发展,也找不到办法应对中国走强。美国对华军事领域的“拳击”姿态,往往遇到中国“太极”般的回应。每年5000多亿美元的经贸往来,拉拢住了美国商界、企业界的主流。
然而,无论两国有识之士多么不愿意看到中美竞争加剧,中美在全球层面上的博弈之势,已成基本事实。以民主自由为核心的美国意识形态外交霸权,受到了以改革不止为经济逻辑、以选贤任能为政治逻辑的中国发展模式的挑战;以管控全球16个交道要冲为基石、拥有600多个军事基地的美国军事霸权,受到了中国在外建海港、高铁和基础设施建设走出去的冲击;以主导国际金融运行秩序为基础的美元霸权,在人民币加速国际化之势下也受到了撼动。
1500年以来大国博弈史,还没有任何一对守成霸权大国与新兴崛起大国之争的博弈,是同时覆盖意识形态、军事安全和金融货币等三个领域的。但中美却正逐渐进入有史以来第一次全球范围、立体化的大国博弈中。
在全球治理领域,中国呈现日益进取态势,而美国却不断收缩。中国在坚守本国国家利益的基础上,保持对美国的开放度与政策弹性,将一些争执聚焦点转变成共同利益点,是缓解美国对华焦虑与猜忌的基本路径。比如,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促使中美在巴基斯坦的战略博弈,转化成了两国对反恐、安全等议题上的共进、共荣与共生式的合作。
中国外交正在进入“奋发有为”的新常态,但这并不是排他性的战略侵蚀。在具体项目上,包括敏感区域、力量交集领域,中国继续保持韬光养晦,仍是实现“奋发有为”的必要手段。
从民众福祉、社会交往到国家互动,中美关系远未到你死我亡、非争高下的地步。在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尽力做到不冲突、不对抗,肯定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逐步推行中国战略,还需要包容与融合全球唯一超级大国美国的参与与支持,这是很有难度的挑战,但我们必须从容面对从容应对。也就是说,美国的“拳击”是有“套路”的,中国必须冷静地打好自己的“太极”。
继7月12日日本外相无理要求中国“接受仲裁”、13日放出“自民党有意将中日东海油气田争议提交仲裁”的消息后,14日,日本防卫相在访问印度时同印度防长探讨了两国如何合作应对中国“南海军事化”、首相安倍启程赴蒙古寻求“针对南海仲裁的G7声明”、官房长官则再次重申“冲之鸟是岛”的主张。不过,14日有一个消息令美国和日本大失所望:东盟放弃了发表支持所谓南海仲裁案裁决结果的联合声明。与此同时,国际舆论持续对此次仲裁的公平性表示质疑。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来自中国的压力令东盟屈服”,除柬埔寨强烈反对发表联合声明外,老挝似乎也表明了慎重立场。
美日看来并不了解东盟。正如英国《国际商务时报》分析的那样,东盟未能就南海仲裁结果发表联合声明,表明仲裁反而加剧了东盟成员国之间和该地区的紧张关系,“没有发表声明说明东盟在此问题上缺乏共识。”
《日本经济新闻》分析称,南海仲裁再次凸显东盟各国对中国的“温度差”。越南的表态是对中国进行牵制。“亲中国的老挝”采取的立场是不发表声明,也没有任何意见。而在缅甸,有关仲裁的报道仅限于部分国营媒体,“显示出对经济关系密切的中国的顾及”。
东盟国家一直尽力在过去的20年中平衡大国之间的关系,每当北京和华盛顿关系紧张,东盟可以很好地发挥沟通平台促进合作的作用。但是东盟也都有自己的立场和需要维护的利益。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在南海问题上,东盟国家与中国之间的对话和讨论会比较强势和负面,从而给世界以一种无心团结解决问题的印象。
对于美日加大力度介入南海事务,东盟不能为维护地区稳定发挥正能量,必然加剧其内部的分歧,也会损害其安全共同体的建设。东盟内部乱了阵脚,却把责任推到中国身上,这样只会损害双方间的互信。中国希望,东盟作为地区组织,应该发挥更为积极和更有建设性的作用,不让东南亚地区成为美国战略包围中国的一个前沿阵地,在化解冲突,导向和平合作上起中坚作用,这样才有助于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深化。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7.15、《世界知识》2016年第14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