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
——说不尽的隐居之地
说完隐者,再看隐居之地。据了解,古往今来,最有名的莫过于终南山。终南山,这座藏在白云深处的神奇之山,不但有无欲无求的隐居者,还有修行人的种种传说……
《诗经》里说:“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终南何有,有纪有堂。”这话极有见地,终南山的确美得,足以让人昏厥。
终南山下的温泉,不但多且水质好,骊山华清宫温泉与白居易的《长恨歌》连在一起,汤峪温泉同样闻名全世界,被誉为“桃花三月汤泉水,春风醉人不思归”。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这得天独厚的地热优势,还催生了叠加效益,从而使山下山上形成了一处处奇伟壮阔的烟雾胜景,最著名的要算“草堂烟雾”了。
姚秦时,鸠摩罗什至此译经的草堂寺曾有一口“烟雾井”,地热蒸气从井口袅袅冒出,升至空中,每当落日西沉时,腾空的“烟雾”便蔚成奇观:轻烟淡雾摇曳于圭峰之巅,呈淡淡的紫色,沿着屏列的终南山北麓,随风向着帝都长安悠悠飘去。于是,颇有规律性的“草堂烟雾”,慢慢地,就成为千百年最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这也是众多爱好隐居的人士趋之若鹜的源动力。
终南山观音禅寺住持悟宣法师曾在终南山石砭峪的梅花洞修炼三年,可谓是当代终南隐士的一个代表,对于隐居修行,他有着自己切身的体会。他说:“出家人住山,主要是寻求一种环境,一种没有外界干扰的环境。南方的山秀气,但藏不住人,摩托车可以直接开进去。更重要的是南方的山多半潮湿温热,且蚊虫多,不适宜隐居。东北的山太高,但黄鼠狼成精,缺乏圣人教化。终南山不一样。终南山能藏住人。终南山的吸引力在于它有‘道’。虽然道在一切处,但终南山的道容易被领悟、被感受、被吸收。终南山有一种‘气场’,能直通人心。另外,终南山有灵气,可以代表华夏文化之灵性。”
长安终南山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心一居士说:“不破本参不住山,不破冲关不闭关。终南山之所以云集如此众多向道之士,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终南山的地理位置与山林环境独特。‘天之中,都之南,故名中南,亦称终南’,长江黄河分水岭,是我国地理气候的南北分界线,山大沟深,水源充沛,林木茂密,野果满山,而且四季分明,气候干燥,为山居生活提供了理想的客观环境;第二,终南山住山的传统长期保持,未有间断。从隋末静霭率领徒众入终南锡谷隐居并建七十二茅蓬至今,住山隐居修道之风从未间断,或为避嚣静志,或为躲法难,或闭关取证,或隐迹,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茅蓬岩洞林立,承传未有间断,有利于修道者建立信心,也便于相互切磋学习;其三,终南山的山民有护持住山者的良好风气。在终南山搭建一处茅蓬,往往会得到当地山民的支持,因为,终南山住山的风气很盛,当地老百姓见惯不怪,林业部门也不会过度干涉。
据一位参访过全国各地道场的法师讲,如今,像终南山这样可以随意搭建茅蓬而无人干涉的现象,恐怕仅剩终南山了。可见,终南山的人文环境为住山者提供了基本保障。
大诗人白居易曾说过:“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作为隐居三境界,香山居士选择的是中隐,朝廷近在咫尺,他却选择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官职,甘愿拿着一份不高不低的薪酬,举着“中庸之道”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可是,白居易毕竟只有一个,也许他从未解开“长安米贵,居住不易”的心结。
事实上,许多古人是为了出名才隐居的,他们只是在韬光养晦、蛰伏待机。比如说,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前躬耕于南阳,而姜子牙则隐居于此。尤其是终南山,由于毗邻帝都长安,自然而然成了众多隐居者的理想去所。
唐代著名道教人士司马承祯曾多次受到皇帝的召见,却不愿沐浴皇恩而立志回四川的天台山隐居。当时的尚书左丞卢藏授意他去终南山隐居,司马承祯则说“以所观,乃仕宦捷径耳”。可见,在当时,终南山只是那些醉心功名利禄之人,企图博个封妻荫子之流的一个跳板,典故“终南捷径”就是这么来的。
大唐第一万人迷——王维,曾写过一首《终南山》,第一句便是“太乙近天都”,天都者就是指长安。这是王维真实的想法,这里的“近”恐怕不单是指距离上的近,诗人一生过着半隐半官的生活,游离于宦海和梦想之中,既想脱离尘世的繁杂,又不甘在平淡中碌碌无为而过,一直在入世和出世的矛盾中挣扎着。
隐居是需要清静的,隐居者追求的是清心寡欲,这与佛教所推崇的参禅打坐一脉相承。中国佛教有八个宗派,其中有六宗包括三论宗、唯识宗、净土宗、律宗、华严宗、密宗的祖庭都在长安,而这六宗之中,又有五宗的祖庭或中心寺院是在终南山中。对于三论宗、华严宗和律宗来说,终南山就是它们的发祥地。
古都长安在一段相当长的历史进程中,不仅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贸易的中心。作为全国佛教的弘传中心,终南山山水如画,又距帝京不远,因此,这里的佛寺比其他任何一处名山都多,人谓“长安三千金世界,终南百万玉楼台”,“一片白云遮不住,满山红叶尽为僧”,这比喻是最恰当不过的。换句话说,终南山及其四周,可谓是无地不寺、无寺不奇。
已故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委员、原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西安市佛教协会会长、长安兴教寺方丈常明大和尚说:“自从佛教传到中国以后,人们一直就来终南山修行。甚至中国南方的和尚和尼师也来这儿修行。他们待上三五年,然后回到南方,建立自己的修行中心。这儿是为法出家的和尚和尼师来的地方。修行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事情。你要花费很多年时间,才能真正有所得。这不容易。但是来这儿修行的人都不怕苦。这正是他们来这儿的原因。他们中的很多人在这座山里开悟了,还有很多人继续修行,将来会成为大师。在现代,虚云和印法曾经住过嘉五台;印光和来果住过南五台。这儿是他们开悟的地方。每个人都知道这些山是修行的好地方。这就是我选择它们的原因。”
原西安市佛教协会副会长、香积寺方丈续洞老和尚先后卓锡于户县大圆寺、草堂寺、西安卧龙寺、终南山大茅蓬(西林寺)、观音洞、仙人岔、圣寿寺,历经世事云烟,对于终南山可谓了然于心。大和尚说:“现在这么多出家人仍然来终南山的原因是,这里还很容易找到一个隐居的地方。还有,这一带仍然有很多在家人,愿意供养来修行的人。”
原终南大茅蓬住持德三说:“对于一个出家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精神上的修炼,为此他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这座山很安静。在中国,我们有几座山,大多数和尚都是为了修行去那里的。这儿就是其中的一座。在这里,出家人修行要靠自己。自唐朝以来,这一带就已经成为那些想致力于宗教修行的人汇集的中心。”
终南山的神奇还不仅如此,作为佛教的第二故乡,这里还对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产生过深入而又持久的影响。在唐朝那会,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就像当今的美国。为了学习中国文化,世界各地的遣唐使、留学僧络绎不绝,朝鲜、日本等国的留学僧半数以上在终南山请益求法或作短时间活动。即便是今天,日本佛教的净土宗,仍将终南山阴的善导塔院——香积寺尊为祖庭。
当然,终南山最让人高山仰止的,还是它源远流长的隐士文化。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弟子、终南山佛教律宗祖庭净业寺住持本如法师说:“终南山北抵黄河,南依长江,西遥昆仑,东指大海。祖师大德,多聚于此。站在终南山上,望长安红尘滚滚,繁华如梦。看秦岭层峦叠嶂,古刹钟声。背后是山,眼前是佛,本如如本,修道养佛。现在有人说,终南山是西安(或陕西)的后花园。我认为这个认识不够。终南山是中国人心目中的一座山,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终南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山脉脊梁,中国文化的精神在终南山。终南山是清净的家园。我自己在这里住山感到很受用,有真切的身心感受。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愿意来终南山隐居?四点原因:一、青城山幽,峨眉山秀,黄山奇,华山险,泰山雄伟,终南山王者之气。王者之气为道气。天下修行,终南为冠。二、终南山气候温和、四季分明,这对修行很重要。三、终南山‘精气神’俱足。四、终南山自古以来就有隐士传统,许多人是‘慕道’而来。”
原陕西省佛教协会会长许力工居士说:“终南山里有隐士,至少已经三千年了。但是隐士有几种:道教隐士、佛教隐士、知识分子隐士。知识分子隐士,为了学习或写作,他们喜欢安静和孤独。已经有很多人隐居在终南山里,有些是出于社会原因,有些是宗教原因,有些则是出于做学问的原因。”
终南山的魅力与价值,足以与希腊奥林匹斯山媲美,都是神仙的故乡。在山里,随意搭茅蓬而无人干涉的现象,恐怕也只能出现在终南山上。这样的田园生活是隐士们热衷的。他们在避开尘世的纷扰之后,其目的就是坐下来让自己身心暂时舒展一下,要的就是一种孤立于现代文明的别样生活方式。
(《文化研究》2015年第9期、《京江晚报》2014.8.2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