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一节

2016-02-04 12:16郭翠荣
山西青年 2016年10期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宏观微观

郭翠荣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一节

郭翠荣*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政治经济学方法一节宏观的叙述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并对“范畴”进行了研究。但是我们研究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不能忽略其哲学逻辑前提,即“人的本质是劳动或叫劳动人性论”以及哲学分析框架,即主体—客体及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哲学分析框架。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宏观;微观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是马克思为他计划中的经济学巨著《政治经济学批判》所写的总导言,它由四个小节构成,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是其中的重要一节。本文将首先从宏观上表述“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以及对“范畴”的研究,进而分析其微观的哲学基础,逻辑前提、哲学分析框架,力图完整的呈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一、宏观的表述,“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以及“范畴”的研究

(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是一种理论的研究,在马克思看来,任何一个具体的研究对象在理论的视域中都可分为表象中的具体与思维中的具体两种类型。并提出了认识过程中的两条道路,(1)第一条道路,表象的具体—一般的抽象。在这条道路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从实在和具体的开始,从现实的前提开始,从关于整体的混沌表象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规定(概念),也就是说,从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2)第二条道路,一般的抽象——思维的具体。在这一过程中抽象的思维变为具体,“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因此它在思维中表现为综合的过程,变现为结果,而不是表现为起点,虽然它是现实的起点,因而也是直观和表象的起点。”①这一过程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

(二)“范畴”的研究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中引入了“范畴”,而且非常重视对范畴的研究。马克思对“范畴”的基本特性进行了概括,即比较简单的范畴可以表现一个比较不发展的整体的处于支配地位的关系或者一个比较发展的整体的从属关系,这些关系在整体向着以一个比较具体的范畴表现出来的方面发展之前,在历史上已经存在;比较简单的范畴,在历史上可以在比较具体的范畴之前存在,但是,它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只能属于一个复杂的社会形式,而比较具体的范畴在一个比较发展的社会形式中有过比较充分的发展;最抽象的范畴,由于它们的抽象而适用于一切时代,但是就这个抽象的规定性本身来说,同样是历史条件的产物,只有对于这些条件并在这些条件之内才具有充分的适用性。马克思在《导言》中,对具体的“范畴”分析,运用了抽象和具体、逻辑的和历史的、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等方法。

二、微观的哲学基础,逻辑前提、哲学分析框架

(一)逻辑前提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方法离不开其哲学的分析方式。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体是人的政治、经济生活,政治经济学不属于自然科学,不能“去人化”进行研究,所以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不可忽视人的本质、人的作用等逻辑出发点。“人”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哲学所要研究的,也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前提。

在《导言》中马克思没有明确说明政治经济学“人”的逻辑前提,只提到“现实的起点、表象的起点”。其实,马克思在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发现了,西方主流经济学逻辑前提即“人性自私”的致命缺陷即“敌视人”,并以“劳动人”概念与之抗衡,在《导言》以前,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劳动人”概念进行了思路更清晰、抽象程度更高的界定,而在先后写作的《巴黎笔记》、《布鲁塞尔笔记》、《曼彻斯特笔记》中,马克思不断的进行理论的研究,更加明确了理论的逻辑出发点,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写作做铺垫,即逻辑前提是“人的本质是劳动或叫劳动人性论”。在《〈导言》中马克思基于了“劳动”足够的重视,对“劳动”这一范畴进行了论述,并以劳动人性论为前提,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张进行了否定与批判。在此基础上可以看出,逻辑出发点不同,研究的理论方向大相径庭,即从现实的起点出发(表象的具体),抽象的思维在不同逻辑前提(人性自私、劳动人性论的)的指导下,对抽象出来的简单范畴的解释概括是不同的,基于此,会影响综合性的具体呈现(即思维的具体),由此可见逻辑前提的重要性。

(二)哲学分析框架

《导言》中马克思对范畴做了大量的论述,但他并没有说明范畴是如何产生的,也没有说明范畴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分析。其实这隐藏着政治经济学深层的方法问题,即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分析逻辑框架。

马克思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运用的是主体—客体及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哲学分析框架。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的语境中提出和论述问题以及使用的范畴都具有政治经济学性质,但其贯穿于表达之中的分析框架是哲学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范畴是劳动,对劳动的分析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在劳动中充分体现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对于劳动,抽象之后的哲学要素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主体的劳动者,客体是原材料。作为劳动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是此消彼长的,具有特定历史的性质,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劳动是发展的,具有历史的暂时性,是扬弃发展的结果。但是,对于劳动范畴的分析,马克思运用主体——客体及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哲学分析框架,只能当做当做一个例证来看待,因为在马克思那里,这一哲学分析框架带有基础性和根本性。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微观的思维结构,不仅包括设定的劳动人性论的逻辑前提、主、客体二者之间的哲学分析框架,还包括多个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让当事人出场说话、解剖典型等。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贯通,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之上的,并且通过经典案例证明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合理性。综上所述,在这样一个庞大的思维结构中,一以贯之,就形成了马克思所特有的政治经济学。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2:700.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宫敬才.比较视域中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论纲一[J].北京经贸大学学报,2014(4).

[3]宫敬才.比较视域中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论纲二[J].北京经贸大学学报,2014(5).

** 作者简介:郭翠荣(1989-),女,河北秦皇岛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在读。

中图分类号:F0-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0-0082-01

猜你喜欢
政治经济学宏观微观
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坚持和发展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一种新的结合面微观接触模型
夯实“一带一路”倡议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
宏观与政策
微观的山水
宏观审慎金融监管及发达国家相关政策研究
宏观
微观中国
微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