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的缠足文化*

2016-02-04 12:16
山西青年 2016年10期
关键词:影响发展

陈 果

南阳师范学院文史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浅析中国的缠足文化*

陈果

南阳师范学院文史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摘要:缠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封建陋俗,在中国历史上延续数百年,直到上世纪中期才最终走向灭亡。这一历史现象给女性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严重的摧残,阻碍了中国的社会发展。文章通过对缠足的历史渊源进行分析,从缠足形成的原因、被废止的社会必然性等方面入手,探讨了缠足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缠足文化;原因;发展;废止;影响

缠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封建文化现象,这一陋俗曾长期存在于中国古代社会,并严重摧残着女性的身心健康。一定时期的文化是对一定时期社会结构的反映,虽然缠足距离现代社会越来越遥远,但其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以及女性地位的研究仍然具有很大的意义。

一、缠足文化及其形成的原因

缠足起初只在封建文人士大夫阶层兴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并形成了一种我国特有的“缠足文化”。

(一)男权文化下的“男尊女卑”观念对女性的压迫

首先,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以男性为主导的结构模式,“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给女性带来无尽的灾难。当时,“男主外女主内”,一家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男子在外劳作,女性要靠男子来供养,缠足以后,行走都非常不便,更加丧失了养活自己的能力,为了生活,她们不得不依附于男子。男子对于缠足这一行为尤为赞同,极大地促进了缠足的发展。其次,从中国的封建礼教来说,“夫为妻纲”“三从四德”“从一而终”等社会观念都体现了女子地位低下。男子可以“三妻四妾”,但是女子的贞节却尤为重要,女子一生只能跟随一个男人。而缠足,可以把女子封闭在闺阈之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女人的正常交往,在当时看来,此做法给女性保持贞节提供了保证。清代的《赛足歌》其中两句证实了这一原因:“小脚缠成不乱行,有姆下堂有节操”[1]

(二)男性的“恋足”思想和性需要的变态心理

一双小脚,给女子带来的痛苦可想而知,而且也给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但是为什么在当时的社会中妇女都相效缠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男性的恋足思想。在当时的男权社会里,小脚是男子选择配偶的一个重要标准,不缠足的女性很难嫁出去,皇帝选妃都会去“盛产”小脚的地方。一双小脚可以决定和改变一个女人的一生,因此“人人相效”缠足,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社会普遍现象。

另外,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女子是没有任何地位而言的,男子视女性为玩物,缠足的盛行跟男性“性需要”的变态心理也有紧密的联系。缠足的女子从小就要开始裹脚,使足部骨骼慢慢变形,由此而导致其体型以及生育能力的变化,可以更好的成为绵延子嗣的生育工具。有人研究“性”和“小脚”之间的关系,发现缠足会使女性的臀部变肥变大,极大的增加了美观,从而增加了性的魅力。

(三)社会病态的审美观念

缠足之风盛行,不仅男子以此为美,女子也会以此为傲。在一些地区,每年都会举行“赛脚会”,有的地方称之为“亮脚会”,所谓“赛脚会”就是妇女们积聚在一起,伸出小脚,供人们欣赏评议,最后选出最优秀小脚的一种活动。女子一旦裹成“三寸金莲”就会受到大家的赞美,得到男子的欢心,她的光荣会伴随她的一生,这也就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女性宁愿忍受痛苦也要坚持缠足,以此来来得到男性的喜爱,这种风气大大促进了缠足风俗的兴盛。

此外,古代还有专门的评脚师,他们以女性的小脚为研究对象,提出了48种玩法,并且还出现了各种用来评价小脚的标准。其中,李渔是明清时期著名的评脚师,他认为小脚要美,其标准是“由粗以为精,尽美而思善,使脚小而不受脚小之累,兼收脚小之用”。[2]还有后来的“妓鞋行酒”等社会活动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病态的审美观念。

(四)文人群体的大力推崇

缠足之所以盛行和文人的大力推崇也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写了众多的诗词歌赋来赞美小脚,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缠足的推行和传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著名的词人苏轼曾经作《菩萨蛮》咏赞缠足:“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云。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3]著名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描写小脚的,如《红楼梦》、《金瓶梅》等。另外元代的杂剧散曲中,描写小脚的也屡见不鲜。例如王实甫的代表作《西厢记》中描述到:“休提眼角留神处,只这脚跟儿将心事传”。[3]从这些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很清晰的感受到文人对于小脚的推崇。

二、缠足的发展

缠足起源于南唐五代,据说,南唐李后主的宫嫔窅娘,擅长跳舞,李煜命人作了一个高六尺的金莲,然后让窅娘用帛将脚缠成新月状,穿上素袜在金莲上跳舞,李后主非常喜欢这种舞姿,并大力赞赏,由此引发了世人的争相仿效。起初,这种现象仅仅在上层社会流行,发展到北宋时期,已经有专门的文字记载,苏东坡的《菩萨蛮·咏足》是中国第一首吟咏缠足的词。南宋的时候,女子缠足的现象已经渐渐增多,小脚不仅成为妇女的通称,并且开始成为一种美的象征。但是总体来说,宋代缠足的习俗还仅仅是初步形成,并没有普及到全社会。

元代建立以后,蒙古族入主中原。缠足文化不仅没有被禁止,反而被大加赞赏。蒙古人原本是不缠足的,进入中原以后,他们的缠足风气远远超过了宋代。至元朝末期,人人相效缠足,不以缠足为耻的观念也在此时形成,缠足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明代,缠足达到了鼎盛时期,甚至已经成为女子身份贵贱的一种标志。为了表明自己的身份,更多的女性加入了缠足的行列,正如胡应麟所说:“宋初妇人尚多不缠足者,盖至胜国而诗词曲剧亡不以此为言,于今而极”。[4]另外,明武宗选美都要去民间盛产“小脚”的地方,小脚成为选美的一个首要条件,这也就说明女子可以通过裹成一双小脚而享受荣华富贵,攀龙附凤,提高自己的身份。这些现象都体现了明代缠足的兴盛。

三、缠足的废止

在中国的封建时期,虽然缠足的陋习对人们的思想侵害非常深,但是也有少数人看清了缠足的危害,果断的反对这一做法。宋代的学者车若水最早提出了反对缠足的观点,他在作品《脚气集》里写道:“妇人缠足,不知始于何时,小儿四五岁,无罪无辜,而使之受无限之苦,缠得小来不知何用?”[5]这并不是个例,诗人袁牧,龚自珍和钱泳亦如此。龚自珍在文章中谈到:“娶妻幸得阴山种,玉颜大脚其仙乎……”但是这些理论并没有引起社会的重视,最终被淹没在缠足的风气中。

真正的“反缠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开始的。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对中国的封建文化进行了猛烈地冲击,缠足现象变成了中国落后的一种象征,并且一系列的侵华战争让一些国人看清了中国的现状,认识到落后就会挨打、富国强民是唯一的出路。缠足使女性身体遭受摧残,影响正常生育,导致后代身体虚弱,而强国首先强民,从强国强种的立场出发,只有人民强大了,国家才会强大,因此开始推行反缠足运动。

四、缠足的影响

(一)对女性身心的摧残

俗话说:“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小脚裹得小,做事不得了”;“小脚裹得尖,走路直喊天”。[6]从这些流传的俗语中可以更加直观的感受到缠足对女性身体的摧残。每一双小脚都是每一位女性的血泪史,为了迎合男子的需要,为了自己的私心,为了符合社会风气的要求,她们都付出了血的代价。

缠足的过程极其的残忍,包括试缠、试紧、裹尖(裹脚趾)、裹瘦(裹脚头)、裹弯(裹脚面)五个过程,每个过程都极其痛苦。缠成以后,女子行走困难,不能轻易走出家门,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女性心理上的封闭和保守。由此可见,一双小脚,给女性的一生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二)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首先,由于缠足,女性不参与主要的生产活动,世事罔闻,直接导致国家少了一半的劳动力,延缓了社会的进步。

其次,女性长期生活在封闭的环境里,深居简出,思想保守,在教育后代时不能起到良好的指引作用,无法为国家培养出有用的国之栋梁。

最后,女子由于缠足,在青少年时身体就受到了严重的摧残,气血不通,身体虚弱,虽然看上去是害了一人,但是身体不康健的女性,如何生育出优质,健康的后代?没有强民,怎样建立强大的国家?

因此,缠足导致了诸如生产力的缺失、人才的匮乏、国民身体的虚弱等结果,都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缠足,不仅是一种习俗,更是经济、政治、文化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只有变革整个社会结构,女性自由,思想解放,真正实现男女平等,缠足习俗才会彻底消失。通过对缠足文化的研究,可以深层次,多方位的透析中国古代的封建思想,有利于人们全面、深刻的认识缠足这一陋习。同时,这一研究对于解放女性思想、提高女性地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姚凌犀.采菲录[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

[2]李渔.闲情偶寄[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

[3][元]王实甫.西厢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99.

[4][明]胡应麟.采菲录正编[M].识小录.天津:天津时代公司,1934.6.

[5][宋]车若水.脚气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1.11.

[6]高洪兴,徐锦钧,张强编.妇女风俗考[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0-0031-02

* 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6-JSJYLX-029);南阳师范学院stp项目;南阳师范学院spcp项目;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猜你喜欢
影响发展
美食网红如何影响我们吃什么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影响大师
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