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浏琬悦
谈钢琴表演中的真实性
石浏琬悦
钢琴表演的真实性一直是一个被广大钢琴教育者及钢琴爱好者研究的跨时代的问题。文章阐述了钢琴表演真实性的传统观点和现代观点,并就二者如何有机结合运用于作品表演中进行了探讨。
钢琴表演;真实性;传统观点;现代观点;创造性
钢琴表演是与音乐创作紧密联系又相对分离的艺术创作过程,具有其独立的品格[1]。有人认为表演者的任务就是真实的复原作品本源,让音乐表达其本身的思想内涵。有人却认为,表演者作为有独立思维的个体,应该通过弹奏曲子而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准确地弹奏一首曲子以获得更好的艺术效果,这个问题一直被广大钢琴演奏者所研究和追寻。在钢琴表演的过程中,演奏者是创造与欣赏之间的桥梁,是作曲家与观众之间的中间人,在弹奏时既要正确表达作品的主体思想,又要运用自己的情感去诠释音乐内涵,这就是钢琴表演真实性的传统观点和现代观点。
“真实性”这个词一开始是用在哲学里面,12世纪早期,被音乐学者用到了音乐领域,用来形容表演和研究早期音乐。在这之后,19世纪晚期,这个概念被继续沿用,其意思是当表演者弹奏某首曲子的时候,不能过分夸大自己的个人感受,应相对客观减少个人情绪,自愿服务于作曲家的创作意图[2]。
真诚的再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是表演者演奏的首要目的,音色旋律必须与作品的历史时代相吻合,保持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作曲家想表达什么演奏者就应弹什么,即做一个有责任感的表演者。实际上这个具有历史性的观点消弱了演奏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但这是一个具有传统意义的解释[3]。其实,这个传统的观点与“werktreue”这个概念非常吻合,即乐谱上的旨意是圣神不可侵犯的,如果演奏者把不同时代的弹奏风格相融合并随意添加新内容,那么这就破坏了音乐本身的真实度[4]。
钢琴表演真实性的现代观点认为作曲家的意图是一个牵强的说法,实际上有的时候作曲家在创作曲子时并没有任何意图可言[5]。如果我们说意图这个东西是来自于作曲家头脑里的一种思维去指导演奏者应该如何演奏他的作品,那么,有的时候作曲家仅仅是结合理论来创作作品,并且作为现代演奏者也没法准确地了解作曲家当时真正的创作意图。这正如我们永远无法确切的知道当巴赫改掉或者写下一个符号的时候,他脑子里面在想些什么。同时演奏者不应该被“创作意图”这个概念所束缚。用现代思维去解释钢琴表演中的真实性就是演奏者应该思考如何运用自己的情感去表达音乐内涵,而不是一味去揣摩作曲家的意图或模仿他人的弹奏风格。如果我们弹出来的作品仅仅只是个复制品,所表达的音乐就没有任何精彩可言。
用路易斯·库普兰的一首名为《不可测量》的前奏曲来举例,这是一首表演者可以即兴弹奏的曲子,从节奏、速度、音量到弹奏方法上没有任何的规定可言。演奏者可以根据个人的想法随意表演。这首作品就没有什么作曲家的意图而言,也许他的意图就是让演奏者自由发挥。不同的演奏者会用不同的方式去处理旋律,仅仅只需要考虑如何填充旋律、运用怎样的奏法等使其创作出来的音乐足够好听。
所以为音乐本身而表演,由衷表达情感才是对一首作品的正确表达方式。总而言之,给予演奏者足够的表现空间是一种对真实的自发性行为的描述,这种现代意义上的观点认为真实性意义的实现是来自于演奏者演奏时的主观感觉,是一种真诚的表演态度和真实的情感流露。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支持并应用这个现代的有潜能有智慧的观点去促进早期音乐的发展。英国著名音乐家吉姆[6]说历史上很多演奏者常常很无趣,他们其实并不知道真实性的真实意义到底是什么,他们仅仅是依附于古老的文化罢了。
钢琴表演真实性的传统观点与现代观点其实并不矛盾,作为一个演奏者,要学会兼容并蓄,求同存异,应认真思考如何把两个不同意义的真实性合二为一运用于个人的演奏中。实际上,演奏者一味模仿或仅凭个人喜好去表达一首作品都是不恰当的,尝试着把两个观点有机结合起来才是现代钢琴演奏者所追求的最终演奏目标。
任何一首音乐作品都是产生于一定的历史年代和社会环境中,这就要求演奏者在练习之前认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努力体验作者当时的心理活动和思想,以便真切地表现作品的原始风格。乐谱是作曲家创作意图的直接记录,认真读谱、分析旋律特征是理解作品的要点也是再创造的根本出发点。
每一个演奏者都是独特的个体,因个人成长环境、经历和对事物的看法不同,致使对同首作品的理解各异而弹奏出各自的风格特点,即自主赋予了作品新的色彩新的生命。
音乐是灵活的艺术,没有人可以限制其发展。目前,现代音乐表演要求表演者要有参与意识和创造热情,应将具有历史意义的古典音乐赋予个性呈现给观众,用属于自己时代的审美方式去演奏作品。这就要求演奏者在认真读谱、解读作品再现作品核心内涵的前提下,自信大胆的表达个人情感,以此达到钢琴表演真实性传统观点与现代观点相结合的最高演奏境界。而现实生活中有众多钢琴学者都有一个不太正确的练习模式,他们倾向于在练习之前通过各种渠道去听录音,然后模仿某个演奏家的弹奏风格包括其节奏、速度和音乐处理等。此方法虽然可以给练习者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但与此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演奏者的思维就会被限制并且变得被动,影响其自我判断和自我创新能力。
音乐是必须要有表演这个中间环节才能传达的艺术作品。一个演奏者对自己的演奏投入了多少情感与能获得多少观众的认可是成正比的。把古典音乐用当代的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方式去演奏是一个对自己有高要求的演奏者不断追求的目标,也是音乐表演走向成熟的标志,具有跨时代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演奏者必须要提高自己的弹奏技术和对作品的审美能力,在寻找作品本源的同时把握住再创造的机会,投入自己的全部热情和智慧来最终实现技术与情感的完美结合[7]。■
[1] 郑顺女.如何实现音乐表演中的二度创造[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5(03):223-225.
[2] Brown, H.M. (1988).‘Pedantry or Liberation? A Sketch of the Historical Performance Movement’, in Kenyon, N (ed.), Authenticity and early music,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27-57
[3] Taruskin, R. (1995). Text and act: essay on music and perform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51-67
[4] Goehr, L. (1992). The imaginary museum of musical work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music. Oxford: Clarendon, pp. 244-53
[5] Kivy, P. (1995). Authenticities: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on musical performance. 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pp. 1-46
[6] Tomlinson, G. (1988). ‘The Historian, the Performer, and Authentic Meaning in Music’, in Kenyon, N (ed.), Authenticity and early music,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115-30
[7] Wilson, N. (2014). The art of re-enchantment: making early music in the modern ag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220-26
石浏琬悦(1993-),女,四川自贡人,英国利物浦大学音乐系钢琴演奏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