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伟伟
新媒介技术环境下驻外记者的挑战与机遇
文/张伟伟
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闻业的巨大变革。相比于其他记者,驻外记者受新媒介技术环境的影响可能更为深刻,因为他们面临对内和对外传播的双重压力。不过,新媒介技术在为驻外记者带来多重挑战的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新的媒介技术对传统新闻业的商业模式形成冲击,造成传统新闻业的生存危机。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广告商需要通过新闻媒体来寻找目标客户,由此形成了传统新闻业“将内容卖给读者,将读者卖给广告商”的二次销售模式。互联网出现之后,广告商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寻找目标客户,传统新闻业的商业模式受到严重影响。在欧美诸国,以谷歌、雅虎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抢夺了新闻机构赖以为生的分类广告收入,带来了整个新闻业的萧条和萎缩。根据学者观察,当新闻机构面临经济压力时,需要较多资源投入的驻外记者是首当其冲的裁员对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新闻媒体一直在削减驻外记者。驻外记者生存空间的萎缩使得一些西方主流媒体新闻人惊呼,驻外记者是一个即将灭亡的职业。
新的媒介技术为受众获取和发布信息提供了新渠道,极大地冲击了新闻记者的专业权威。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新闻记者是公共信息的把关人。记者凭借自身的专业技能对新近发生的事件做取舍判断,决定哪些可以成为新闻、进入公众视野。一则新闻需要历经记者寻找消息源、采访、写稿、发稿、组版、印刷一系列的专业作业流程才能够与受众见面。互联网出现之后,信息发布和获取的地域限制被打破,本国受众通过网络可以直面海外信息,驻外记者再也难以对国际新闻事件进行“排他性报道”。正如美国国际新闻领域研究专家斯蒂芬·里斯(Stephen D.Reese)教授所言,在新媒介技术环境下,国际新闻被置于和自行创造新闻的公民对话,与跨越国界的外媒报道竞争的状态,驻外记者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如上所述,新的媒介技术一方面通过冲击新闻业的商业模式,压缩了全球驻外记者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通过打破信息获取和发布的地域限制,带来全球驻外记者专业权威丧失的危机。我国驻外记者作为全球驻外记者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也同样面临着新媒介技术带来的经济上和专业上的双重挑战。
虽然我国新闻媒体并没有像西方媒体那样显著地对驻外记者进行裁员,减少对国际新闻的投入,相反还在一定程度上扩充了驻外记者的队伍,但近年来整个新闻行业呈现出广告收入严重下滑的颓势,还是为驻外记者的未来发展蒙上了阴影。与西方媒体一样,我国新闻机构面临经济压力时,也首先减少对国际新闻部门的投入。在地方,市场化媒体近年来不断减少重大国际新闻事件报道中外派记者的频次。一个形成鲜明对比的例子是,2015年尼泊尔地震,我国地方性媒体外派记者的数量显著少于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时期。国家级媒体如央视、新华社等,始终未如CNN、BBC那样,投入资源,培养一批经验丰富的“专家型”驻外记者。我国驻外记者甚少像西方驻外记者那样,能够长期在某一驻地“扎根经营”。因此,总体来看,近几年,虽然我国驻外记者的数量在上升,但专业化程度远远落后于西方驻外记者,而提升驻外记者的专业水平,需要新闻机构的进一步加大投入。
新媒介技术环境使我国驻外记者面临着严峻的专业挑战。随着Web2.0的兴起,以论坛、博客和社交网站为代表的媒介新技术产品为个人发布信息提供了免费平台,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大量涌现。其中,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是用户生成内容最常见的形式之一。近年来,在许多国际新闻事件中,公民新闻表现出惊人的影响力。从“9·11”恐怖袭击、南亚海啸、东日本大地震到尼泊尔地震,目击者和幸存者的报道使得驻外记者再也难以第一时间报道此类重大国际事件。此外,外媒报道借助互联网渠道,也非常容易直达我国受众,为他们提供国内媒体所未呈现的信息和观点。可以说,网络公民新闻和外媒报道已对我国媒体的国际新闻形成双面夹击之势,我国驻外记者的专业权威正面临严峻的考验。
新的媒介技术也为驻外记者的发展创造了新机遇。互联网为驻外记者提供了一个窗口,使得他们可以随时观察并借鉴同行,尤其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驻外记者的所作所为,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和强化自身的专业水平。学者周裕琼对国内记者的问卷调查发现,互联网使用程度越高的记者,对新闻专业主义所定义的媒介角色认同度越高。据此,周裕琼认为,互联网为中国记者提供了丰富的关于新闻专业主义的信息,帮助他们形成了专业理念和专业认识。
互联网带来的信息透明化,为驻外记者提供了更广泛多元的消息源。英国学者Fenton对新媒介技术环境下的国际非政府组织(NGO)和新闻记者的关系进行了考察,她发现新媒介技术为国际 NGO提供了包括博客、播客和社交网站在内的多种发布平台,促使新闻记者比过去更容易获取国际NGO的信息,有效地改善了过去新闻媒体因信息匮乏而边缘化国际NGO的情况。前CNN驻北京高级记者、现任香港大学新闻系教授的瑞贝卡·麦金农(Rebecca MacKinnon)也撰文指出,博客是驻外记者的一个重要消息源。她对70多位在华驻外记者的调查发现,在华驻外记者了解和把握我国国情动态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每日浏览我国记者的博客。我国记者在博客中关心讨论的议题,常常被驻外记者所报道。据此,瑞贝卡·麦金农将我国记者博客称为连接境外记者和我国国情的“桥梁”。与我国记者相似,国外记者同行目前也纷纷在网络上发布信息和观点。因此,我国驻外记者也可以仿效驻华的境外记者,将他们的网络发布视作一个了解当地情况的窗口。
新媒介技术也为驻外记者寻找、联络以及采访新闻对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伴随新媒介技术应运而生的社交媒体、即时通讯软件、在线搜索工具等,可以帮助驻外记者面对重大国际新闻事件时,以较低的成本快捷迅速地接近采访对象,获取相关信息。近年来,许多驻外记者的报道手记中,均谈及社交媒体、即时通讯软件等新媒介工具在采访报道中所发挥的重要辅助作用。此外,借助社交媒体构建的人际关系网,驻外记者还可能联络采访到一些国际新闻事件中的非常规采访对象。在这方面,地方性报纸《钱江晚报》报道2011年利比亚武装冲突的操作手法或许能够给我国驻外记者提供一些启示。《钱江晚报》作为一家地方性媒体并没有驻外记者,但在报道利比亚武装冲突时,该报除了编发新华社通稿之外,还通过社交媒体辗转联系上彼时坚守在利比亚的浙商,通过对他们的采访为本地读者提供了多篇独家报道,取得了良好的报道效果。
驻外记者是记者群体中的排头兵,他们向中国报道世界,也向世界报道中国。他们的专业水准体现了媒体的综合实力,直接关系着国际话语权的争夺,以及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毫无疑问,新媒介技术的发展给驻外记者带来了诸多挑战。不过,我们看到新媒介技术也为驻外记者带来诸多发展机遇。只要驻外记者能够把握和利用好这些机遇,我们相信新媒介技术环境下的国际报道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作者系重庆大学新闻学院讲师、香港中文大学传播学博士
本文系2015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博士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众包新闻生产中的用户参与动机研究”(项目编号:2015BS06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