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开发的影响

2016-02-04 10:06赵山山
云南档案 2016年10期
关键词:用户信息

■赵山山

论新媒体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开发的影响

■赵山山

数字化互动式新媒体的出现及发展为非遗档案的开发及价值的挖掘提供了新的契机与平台,影响并改变着非遗档案的开发实践。新媒体便捷而高度互动的信息传播方式,将使“以用户为中心”的开发理念得到有效落实与深化,并使非遗档案开发主体趋于多样化。新媒体环境中数字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使信息的呈现形式与信息产品类型变得更为丰富、多样,拓展了非遗档案开发创新的空间,非遗档案开发产品表现形式及类型将日益丰富化。

新媒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档案开发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档案是指国家机构、社会团体组织以及个人在保护、传承和弘扬非遗过程中,运用文字、图表、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不同载体、不同形式对非遗本身及其传承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地收集整理,形成对社会有保存和查考利用价值的各种载体的信息记录。①作为人类文化“活的记忆”的非遗,往往以非物质的形态存在。而非遗档案则是承载将非遗由无形转化为有形的实物,它直接反映了非遗的基本面貌、传承状况等,是非遗及其蕴含的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载体和依托。对非遗档案资源进行开发,有助于充分挖掘非遗档案资源的潜在价值,利于将非遗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和文化产品,从而推动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当前,以网络和移动载体为主的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改变了传统媒体环境中信息的传播与开发利用模式。新媒体环境中信息传播的高时效性、互动性、融合性等特点,使各类信息的生产、传播、利用变得日趋多样化、个性化、互动化,这些变化为非遗档案的开发及价值的挖掘提供了新的契机,影响并改变着非遗档案信息的开发实践。

一、“以用户为中心”开发理念将得到落实与深化

非遗档案所蕴含的信息价值、文化价值的真正实现往往体现在社会对非遗档案及其相关开发产品的利用过程中。依据非遗档案开发的各类产品能否满足社会民众的利用需求,是否能受到民众的青睐,对于非遗档案价值实现以及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不管是非遗档案实体的开发还是非遗档案内涵开发,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是开发的重要前提。应该说“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早已被业界认同,但在基于传统媒体环境的开发实践中,该理念的有效落实却存在较多障碍。受制于传统媒体环境中信息传播的单向性,非遗档案产品用户常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地位,信息选择中自主性有限,较难参与到非遗档案信息开发、生产过程中去,因此对处于传播主导地位的非遗档案开发主体的影响力有限,导致“以用户为中心”的开发理念易被开发主体有意无意地忽视。另外,传统媒体环境中,传、受者间的信息互动传播有诸多不便且时效性低,使得广泛、深入、及时地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与利用行为,进行针对性、个性化的开发,存在难度。但随着近年来新媒体环境的形成,信息的传播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为信息开发实践中“以用户为中心”开发理念的有效实现及深化提供了一种可能。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新媒体是指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上,具有信息传播功能的数字化互动式新型媒体形态。从传播特征上看,新媒体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具有高度的互动性。传受双方可以通过新媒体中设置的各种互动功能实现快捷、方便的信息、意见的多方交互、网状传播。这种便捷的互动传播突破传统媒体的线性单向传播模式,为传统非遗档案的开发者了解、研究用户需求,掌握用户信息行为提供了众多便捷渠道。开发者了解用户需求、喜好、习惯,针对性地开发变得容易,有助于“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的有效实现。如,非遗档案开发主体通过网站中的评论、论坛,百度贴吧,QQ群,微信、微博等渠道,可进行网络调查和数据收集,及时广泛了解、分析用户群对非遗档案开发的意见、意愿,及不同用户非遗档案信息消费习惯、兴趣、潜在需求等,然后再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进行非遗档案的开发与开发产品的完善,使产品更切合用户的需求。目前我国地方各级非遗保护中心和相关非遗主管部门纷纷在网络中建立非遗官网,并在新媒体上开通相应的微博与微信,如,北京非遗保护中心、宁波市非遗保护中心、新疆非遗保护研究中心都开通了官方微博,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开通微信号“gzfeiyi”、绍兴市柯桥区非遗保护中心开通了微信公众号“绍兴县非遗”、武汉理工大学非遗研究中心开通“非遗所思”微信公众号,等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新媒体环境下,一些传统非遗档案开发主体对“以用户为中心”理念的重视,开始尝试运用新媒体加强与用户的互动。

另外,新媒体的这种便捷的互动传播,使用户自服务的能力与质量得到重视和认可。新媒体环境中利用者可以在众多网络交互平台中主动提出非遗档案利用需求,或自主寻找、抓取、转发自己喜欢的非遗档案开发产品,并给予各种评论和自我的诠释。受到关注的非遗档案信息产品将会在众多用户的选择、推荐、转发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与利用。于是,利用者在非遗档案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有了更多、更大的的选择权和发言权,自主性得到提升,需求也随之趋于多样化、分众化,利用过程更显个性化,而随之对开发者的影响性也日益增强。开发者无法忽视用户更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趋向,而通过各类网络社交平台与大数据分析技术,那些个性化的需求数据也能被开发者所掌握。于是面向不同群体与个体的定制信息、信息推送服务开始出现,“以用户为中心”开发理念得到深化。如,新兴的各种社交媒体在汇聚公众力量、实现群体参与方面正发挥重要作用,这使具有共同非遗档案利用、消费喜好的用户得到交集,形成一定的用户小群体。像百度帖吧中的“非遗吧”,就是一群非遗传承者、爱好者、研究者聚集的群。在这些群中,非遗档案信息利用者的点击、浏览、选择、推荐、转发、交互讨论等行为使其信息利用的个性化特点得到显现,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够被非遗档案开发者所掌握。新兴的基于推送技术发展而出现的个性化的信息定制与推送服务,能够将这种数据挖掘和智能推送结合在一起,通过一种用户乐于接受的方式推送开发产品。如,可以根据用户自身的兴趣喜好提供精准的非遗档案信息定制推送,针对用户个性、使用习惯分析而主动向用户提供可能需要的信息。非遗档案开发主体可以通过传统E-mail、新型的微信公众号、订阅号、服务号及手机客户端等方式发送近期非遗档案信息与开发产品,也可以用RSS技术,使其开发的信息成为RSS信息源,用户可通过RSS阅读器针对性的订阅,就能及时得到最新的订制信息。

可以说,基于新媒体的这种交互平台,以及大数据的分析技术,非遗档案开发利用中,开发者与利用者们之间联系纽带得以加强,沟通更加紧密,联系也更加稳固。“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将会在这种互动中得到有效的落实与深化。

二、非遗档案开发主体趋于多样化

新媒体与传统的大众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统大众媒体是媒体对于大众的传播,而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在新媒体环境中,论坛、博客、微博、微信、新兴的视频网站、个人门户类网站等自媒体平台大量出现,使媒体信息的生产、传播不再像传统媒体环境中仅垄断在少数的组织机构与专业人员的手中。人们只要有一部可以上网的手机或者可以找到网络,就可以利用各种自媒体平台实时更新想要传递或随时查取想要的信息内容,于是新媒体环境中信息获取与加工变得更便利,每个人既是媒体信息的利用者也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生产者,这极大激发社会民众搜索、传递信息以及自我生产、参与创作的热情,这也必将会激发更多来自于民间的组织与个人参与到非遗档案的开发中去,这对扎根并传承于民间的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将会非常有利。

在新媒体环境中,除了传统的收集、存贮、拥有大量非遗档案资源的非遗保护中心、档案馆、官方文化机构、学者和非遗传承者等成为非遗档案信息开发主体外,许多新兴网络媒体机构、民间团体、企业、投融资机构,包括对非遗有一定兴趣的普遍民众都有机会利用新媒体技术参与到非遗档案的开发中去,成为非遗档案开发的主体。这些开发主体有基于个人兴趣爱好,有出于公益宣传的目的,有为了商业盈利的目的,而利用新媒体与新媒体技术进行各式各样的非遗档案开发服务。如,以传播信息为主要服务内容的网络新闻媒体,除了热衷于报道非遗有关新闻外,还会主动挖掘非遗档案资源中的信息价值、文化内涵,制作成各种以非遗为主题的文字、图像、视频信息产品进行传播、推广和发行,或推出非遗专栏,或组织各类网上非遗开发作品的展览,以获取更多受众对传媒的注意力。一些商业性非遗开发机构,通过新媒体,建立集电子商务、文化传媒、文化展演、非遗传承教育与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非遗产业化平台,开展非遗的产品生产、宣传与体验服务。如,河南的非遗城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通过非遗项目展示、代表作品交易、非遗项目数据库建设等方式,运用网购商城、电子展厅、视频音像、图书等多种形式展示、推广非遗传承人及其项目代表作品,打造了一个非遗作品展示、交易平台。一些公益性、非盈利的民间组织机构也尝试利用新媒体这一平台和新媒体技术,更经济、更方便地汇聚公众力量、吸引更多的来自社会各领域的人参与到非遗档案资源的研究、挖掘及探索工作中去,从而利用民众的力量来推动非遗档案资源的收集、加工、开发、传播工作。如,由美国UniversityofCentralFlorida文化遗产协会、美国社区艺术和文化政策中心(CCACP)和美国UniversityofOregon(俄勒冈大学)共同发起,旨在向西方国家宣传和介绍中国民间文化的“中国藤”合作项目,正是通过网站,微博、Facebook等社交平台,引导、组织来自社会各领域人士利用共同的智慧完成众多非遗项目的介绍与传播,激发着更多人的参与热情。该项目不仅通过多媒体互动网站的形式记录、再现并传播各种宝贵的民间艺术资源。让人们通过网站可以了解每一项遗产的简介、艺术家工作的细节、制作的视频及图像、这项遗产的传承故事等内容,还利用各种社交媒介对网站内容进行报道,并将第一时间更新的内容,直接发送到注册用户的手机客户端。同时,还欢迎中国各界相关机构与有关人士的加盟,大众可以通过“@”中国藤来通知项目组他们在中国又发现了哪些好的“非遗”或民俗相关的内容。任何对于中国民俗或者非遗感兴趣或者有一些资料的人都可以贡献自己的内容,参与到对非遗档案资源的研究、挖掘工作中。②除了这些组织机构主导的开发外,还有更多来自民间的非遗传承者、爱好者、研究者个体,主动地利用各种自媒体平台,推出、分享、交流自己根据非遗档案信息创作、研究的各类作品。如,江苏常熟的谢燕月老师在推动建立了常熟花边传承创新基地的同时,还建了一个“常熟花边爱好者”微信群,并开通“五月花语”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推送相关的非遗信息,吸引了大批粉丝。③还有网友将自己出资自拍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桂平仗头木偶戏》纪实片放在视频网站上传播,得到很多人的关注。

应该说,新媒体环境中的各种各样的网络社交平台,使非遗的传承者、研究者、爱好者、开发经营者、科技工作者、传媒工作者、文化管理者间有了更好、更方便的沟通与交集的渠道,更多的互动中,也会激发更多人的创作愿望以及更多的创意与创作灵感产生。应该说,新媒体发展促使了非遗档案资源开发主体的多样化,并为不同的非遗档案开发主体提供了更好的合作平台和更便利的合作渠道,推动了不同领域、不同性质、不同机构、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开发者的合作。

三、非遗档案开发产品表现形式及类型日益丰富化

非遗是一种依托于人本身存在的“活”的文化,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表现手段包括声音、形象和技艺,类型涵盖了口头表述、表演艺术、民俗活动、传统技艺等。而非遗档案正是这种多样的“活”文化物化的浓缩反映,所以非遗档案信息的留存、呈现、开发传播更需要融合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实物多样的表现形式以体现非遗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但传统媒体环境中,非遗档案开发产品的表现形式相对单一,各种表现形式的融合比较困难。而新媒体是基于数字技术之上的媒体,“数字化”是其另一重要特征。由于数字技术的应用,文字、声音、影像等各种媒体表现形式的融合和转换变得简单而容易,而数字虚拟再现技术、数字立体化视觉技术、数字动画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等新兴数字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使新媒体中信息的呈现形式与信息产品类型变得更为丰富、多样,这大大拓展了非遗档案开发创新的空间,以更多样化、多元的表现形式开发非遗档案成为可能。如,传统的非遗档案信息展览,以往局限于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的单一展示或简单组合展示。而在新媒体环境中,非遗档案信息可以以多媒体、超文本、立体影像、特种影像等形式来展示,展览将变得更为生动、鲜活、全面,也更具吸引力与感染力。一些非遗工艺记载档案展示,可以采用三维虚拟交互平台进行数字化再现,通过互动、参与、体验式的设计,既能够丰富非遗的解读方式,又能够调动受众的参与热情,亲自针对不同非遗工艺个体进行独具新意的创作,产生丰富的人机互动效果,使用户在亲身参与制作与设计中领略到非遗的魅力。如,一些非遗网站可以提供参与式的文化创意体验,创意设计区提供非遗的背景模板、产品设计软件,用户根据自己的喜好,可以直接下载或者在网上进行DIY设计等。

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普及,非遗档案开发面临着如何利用新的媒介环境搭建发展平台的机遇。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媒体的生存能力也取决于“内容”的创造和消费。非遗档案作为一种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资源,为新媒体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产品内容素材和创意元素,成为新媒体内容生产的重要资源。同时,如上文所说,新媒体环境下,非遗档案开发主体日趋多样化,来自民间的个人与组织机构借助新媒体进行创作的热情与智慧被极大激发,民间的资金与资源也会关注并投入到非遗档案的开发中。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不仅会促使非遗档案开发产品量的增多,也会使产品的类型日趋丰富。非遗档案开发将不再偏重于由国家档案管理部门、文化部门主导的档案实体开发,不再局限在简单的非遗档案服务、编研、展览,非遗档案内涵的开发将得到重视与拓展。新媒体平台上各式种类的以非遗档案所蕴含的文化内容作为内容题材、创意元素的,整合多种文化资源的数字影视作品、自制视频、音乐、专栏、网络小说、专题博文、学术文献、动漫游戏、产品体验等日益增多。如,以非遗档案素材为主题制作的人文纪录片,微电影,根据非遗档案信息创作的网络小说,非遗游戏开始在网上流行。

可以说,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非遗档案开发中产品的创新、多样化提供了一种技术可能,而新媒体内容生产中对文化资源的强烈需求将是非遗档案开发产品类型日趋丰富的内在动力。

[1]张惠萍.档案学视角下的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研究[J].云南档案,2012(9):34.

[2]杨楠.论新媒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4(4):47.

[3]周晓青.美术老师开微信号讲解“常熟花边”非遗教程.[2015-11-15].http://www. yangtse.com/shehui/2015-11-15/704398.html.

作者单位:淮海工学院

猜你喜欢
用户信息
订阅信息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Camera360:拍出5亿用户
100万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
展会信息
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