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亚南
河北大学宋史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0
略论叶适的义利观
武亚南*
河北大学宋史中心,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叶适,永嘉功利之学的集大成者,他对于义利观的看法来源于自身所处之社会历史环境。义利双行,两者并重是叶适功利之学的特征。
关键词:叶适;义利观;功利
关于义利思想的发端,最早应出现于《尚书》。它说:“典狱非讫于威,惟讫于富”。①意思是设置法典和牢狱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惩罚人们,而是为了维护财富。又说:“狱货非宝,惟府辜功,报以庶忧”。②意思是从审讯狱案中索取财贿是不好的,它是犯罪的事,所得到的是众人的怨恨和报复。又说:“五过之庇,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其罪惟钧”。③意思是,官员五种过失的毛病是:仗权势,报私仇,走内线,行贿赂,徇私情。这五种过失的罪是相等的。这种用法律和道义来约束获取非义之财的思想,实可说为义利思想的滥觞。
叶适(1150-1223),字正则,原籍处州龙泉,后迁居温州瑞安,因居住于水心村,故字号水心,学者尊之为水心先生。叶适被誉为永嘉之学的集大成者。其著作流传下来的有《水心文集》、《水心别集》、《习学记言序目》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种思想体系,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它的产生和发展,其根源和动力根植于社会之中。就永嘉学派来说,其产生的条件有三个。这三个条件分别是思想,经济和政治条件。第一,随着北宋灭亡,中原文化南传与当地社会文化相结合;第二,温州地区比较发达的社会经济条件对永嘉学派的产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第三,中原沦丧,南宋偏安一隅,民族矛盾是重中之重。有鉴于此,永嘉学者们直面现实,重视事功,不去空谈义理,而与之分道扬镳。而叶适真正做到了义利与功利的结合,把二者完美地融合为一体。
一、义利观和天赋人性
叶适的义利观是与其人性天赋论紧密相关的。叶适认为人性是天赋的,无所谓善,亦无所谓恶。每个人生来都有内心的欲。叶适说:“凡人心实而腹虚,骨弱而志强,其有欲与物者势也,能使反之,则其无欲与物者亦势也。圣人知天下之所欲,而顺道节文之使至于治,而老代以为抑遏泯绝之,使不至于乱,此有为无为之别也。”④有欲于物和无欲于物都是势,欲是一种客观的趋势,是人的自然本性。那么,依本性求欲追利也是人之常情。所以,叶适主张在合理的情况下,大胆地实现自己的欲望追求合理的利。叶适十分反对当时“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他认为两者都可以存在,反对以一个来禁灭另一个。据此,叶适驳斥了《乐记》中“人生而静”的观点,否定摆脱欲的天性的存在,反对“以性为静,以物为欲,尊性而贱欲”。⑤叶适肯定了人的自然本性之欲,但是其也认为欲也不应无限制的发展,而应该受到一定的约束。叶适把封建伦理纲常作为约束人之欲的道德标准。叶适作为一名儒家知识分子,其还是旨在维护封建伦理。因为叶适把人之欲限制在封建道德范围之内,只有在这个范围内,人之欲才是合理的。但有时德与欲毕竟不能两全,在两者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如何抉择?叶适说:“古人之德,未尝不兼物而言,舍物举得,《春秋》之论也。孔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亦欲德兼物,不能兼则舍物而自乐也”。⑥只有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舍物举德,以求自乐。
二、义利在观念和现实的统一
[注释]
①《尚书·吕刑篇》.
②同上.
③同上.
④《习学记言序目》卷十五《老子》.
⑤《习学记言序目》卷八.
⑥《习学记言序目》卷十.
⑦《水心别集》卷三《士学上》.
⑧《习学记言序目》卷十三.
⑨《习学记言序目》卷三十五.
⑩《水心别集》卷二《民事上》.
*作者简介:武亚南(1993-),男,汉族,河北邯郸人,河北大学宋史中心,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B244.92;B82-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4-01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