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丽丹
(扬州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论扬剧的传承与发展
任丽丹
(扬州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扬州的音乐文化有着融汇南北、刚柔并济的艺术特征。扬剧作为扬州民间音乐的代表,可以说是代表了扬州千百年的文化。但在今天这个现代文明飞速发展的全球化信息时代,扬州传统的民间音乐在传承与发展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本文是在深入扬剧工作者及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基础上,来研究扬剧的传承现状及未来发展态势,并且深入探讨了针对这种现状应采取的解决方案与措施。
扬剧;现状;传承;发展;意义
(一)扬剧的基本背景
扬州这座悠美的城市落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扬州民间音乐的种类十分丰富且广泛地流传于世,其中最为世人所熟知的有扬剧、扬州清曲、扬州评话等,这些大都来源于扬州人民的日常生产活动,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深受扬州及其周边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此之中最具有扬州地方特色代表性的就要数“扬剧”了,作为扬州地方的代表剧种,扬剧未来的传承与发展态势对扬州地方文化的弘扬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扬剧起源于江苏扬州,是江苏省主要地方剧种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主要是在苏北、江南、安徽、上海等地广为流传,因此又名“维扬戏”。扬剧在传承了古老的“香火戏”与“花鼓戏”的同时,结合了地方民间小调、清曲的特点从而发展起来,其唱腔听起来给人以细腻、典雅的感觉。
(二)扬剧的发展情况
扬剧的发展历程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1.建国初期,热情高涨
扬州、上海、安徽等地都举办了各种形式的维扬戏艺人培训班,并开始将民间的一些小戏班和流散艺人集中并组合起来。1949年,文化局在扬州开设了第一个扬剧的联合共和班,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扬剧“联合第一剧团”,而后又陆续成立了扬剧联合二团、三团。1950年11月8日,在苏北地区行署文教处和文联的要求和领导下,联合第一剧团改名为“苏北实验扬剧团”。作为扬剧界第一个由国家主办的正式剧团,该团在国家政府的资助与领导下,以整齐强大的演员阵容、崭新优质的服装布景、制作精良的戏剧剧目而深受观众的喜爱。
2.改革开放,新的挑战
十年“文革”结束之后,在党中央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照耀下,扬剧得以重新焕发昔日的青春与活力。众多的扬剧艺术家重整旗鼓,积极投身到恢复扬剧大流之中,经过了数年的奋发图强,扬剧的发展之路开始出现了新的转机。
但是,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电视、电脑等高新科技产品开始走进千家万户,人们坐在家中就可以随时观看到国内外丰富多彩的各类节目,这就直接到导致了扬剧传统剧目演出的受众率愈来愈低。为了应对这个严峻的现象,许多剧团想出了多种解决方案,如创作新剧、革新戏服等等。但是极高的创作成本给剧团的现实财政状况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可以说是入不敷出,加上上座率低的残酷现状,以致许多剧团出现了一演就亏的现象,不得已停止演出,在保留剧团建制的基础上,无奈自生自灭,直至名存实亡。
但是扬剧的市场也并非是完全没有的。一些城市的老一辈观众和农村的群众因为难以融入现代化的社会所以仍想看到扬剧的演出,这一时间里许多民间的小社团、小戏班子应运而生。但由于经费的严重不足使得其服装、设备十分简陋,直接导致演出质量的粗劣不良,从而影响了传统扬剧在观众心中的形象。尤其对那些从未看过扬剧的青少年观众造成了一种错象,使他们误以为扬剧不过如此,觉得不屑一顾,自此扬剧便开始走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对于那些喜爱、关心扬剧的人们,对于扬剧的现状无一不感到十分惋惜,为此大家齐心协力,努力寻求一条摆脱困境重铸辉煌的复兴之路。
(一)扬剧的受众面窄
现如今扬剧的受众面多是年龄较大的人群,青年人的关注度不高。为此,周末我在扬州市扬剧定点演出场所——高老庄大舞台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观众的年龄层大多都是已经离退的中老年人群,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青年人包括学生多将精力投入于学习、工作之中,平时的工作压力大,使其无暇关注传统艺术。现如今,社会竞争的日益壮大让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处于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因此,退休的中老年群众成为传统音乐发展的中流砥柱。
(二)扬剧的传承后继“少”人、发展“无”人
通过到扬州市扬剧团的走访调查发现,年轻一代的演员、演奏员对于传统艺术的兴趣并不高,钻研程度不够,多是“为谋生计”而学份“手艺”,对于扬剧的未来发展没有一个清晰的思想规划。加上青年演员、演奏员在扬剧团的人数比例偏低,“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资深演员、演奏员的技艺难以得到完整、优秀地传承,因此扬剧的传承可以说是后继“少”人而发展“无”人。
(三)扬剧的演出环境“恶劣”
现如今传统易懂的扬剧只是定期地在剧场演出,而不是通过新传媒业加以大力宣传。现如今扬剧的主要演出场所为红白喜事居多,愈来愈不为广大人民群众所重视,加上剧团的剧本创作形成了断层,没有创新也就难以受到关注。所以扬剧的演出环境可以说是比较恶劣的。
(四)扬剧的发展受外来音乐影响大
现在流行音乐文化的渗透使得传统的扬剧无疑受到了重大的冲击。流行音乐朗朗上口的旋律使得崇尚潮流的年轻人们如中毒一般挂在嘴上。相比之下,扬剧复杂的唱腔,高难度、极具专业性的演唱技巧在现如今的社会开始渐渐不被市民们尤其是年轻人所追求。
要重视学校对于扬剧相关知识的普及教育,将其运用到将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去,将其运用到社会业余音乐培训机构的教学中去,从而使得扬州民间音乐得以传承。目前,扬州市政府对于这一环节的“上行”已经做出了一方面的前期努力。但是,对于“下效”的后期效果的检查和督促工作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二)着力做好传统文化推广
现在的民间艺术越来越被人淡忘,比如说我们做的采访调查结果显示,现在群众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致不高,扬剧演出的观看率大大下降,观众人群也大都在中老年人之中。事实上,我们要实现对扬州民间音乐这个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发展,首先必须要具备一个良好的艺术修养,其次是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推陈出新,将传统融入时代元素以更好地吸引年轻一辈的目光,努力发展大众文化。
(三)政府做好传统文化的发展、保护工作
对于政府方面,我作为扬州市民希望政府可以适当提升扬剧在市民生活中的关注度,例如,在电视媒体上更多宣传扬剧的剧目,更多将人力物力投入到扬剧的创新工作中,联合相关企业,为扬剧创造好的发展环境。对于政府方面,努力将扬剧打造成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扬州城市文化标杆。
(一)扬剧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增添扬州的地方音乐文化特色
扬剧作为扬州地方音乐的代表,首先在语言上就直观地表现出扬州方言的亲切与淳朴的特点,其次因吸取了昆曲、花鼓戏、京剧等剧种的表演艺术,所以扬剧既有昆曲的婉约、花鼓戏的俏皮、也有京剧舞台表演艺术的丰富多彩。因此,扬剧的传承与发展对于扬城地方音乐文化无疑起到了增色的作用。
(二)扬剧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扬州地方区域经济文化的繁荣
扬州这座有着2500周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其音乐有着融汇南北、刚柔并济的文化特色。早在中央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时就提出了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发展方针,因此,扬剧的传承与发展在有利于自身创新与改革的基础上能够使得人民对于其的关心程度与热爱程度大大加深,从而创造一定的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在某种程度上促进扬州地方区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
(三)扬剧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迎合中国戏曲文化的多样化发展
中国戏曲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以“京剧、黄梅戏、越剧、豫剧、评剧”这五大剧种为中心的各类地方剧种可以说是精彩绝伦、百花齐放。扬剧作为扬州的地方剧种,经历了许多挫折,加上后来长时间未受到政府及人民的重视,因此过去的传承之路可以说是走得十分艰难。但是我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之路上,扬剧工作者包括众多戏曲爱好者一定能够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予以创新,使得新“经典”更加为广大人民观众所认可与喜爱,为中国戏曲音乐的多样化发展之流注入生机。
[1]赵苇航,宋建国,靳鹤松,成小全著.扬州历史文化风貌[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2]韦明铧.扬州文化片谈[M].广陵书社,2004.
[3]石增祥.扬剧名旦高秀英[M].江苏文艺出版社.
[4]中国戏曲志·江苏卷.中国ISBN出版社.
[5]武俊达.扬剧音乐.江苏省扬州艺术研究会,扬州市戏剧学校编,1957.
任丽丹(1992—),女,汉族,江苏扬州人,扬州大学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专业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