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薇 王丽莎 罗 琦 王延松
(西安音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多元文化视角下的美国音乐教育
韩 薇 王丽莎 罗 琦 王延松
(西安音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多元文化视角下的美国音乐教育,较为重视从文化角度去诠释音乐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本文结合笔者游学经历,试图概括出可资借鉴的参考价值,例如以充分培养学生自信心为导向,坚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音乐教育进行反思,总结出美国音乐教育的之于我国的借鉴意义在于:创造性的培养,愉悦教学,开放式教学。
多元文化;美国;音乐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将提高艺术素养作为当代大学生教育的培养目标。而当前在我国,很多高等院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职业定向教育,人才培养的侧重点是让受教育者掌握学科专业知识,以使其能够顺利就业。在这种背景下,使得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向专业技能方向倾斜, 致力于培养出得到现阶段社会认可的人才,这显然是急功近利的表现。笔者认为,真正提升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同样重要,甚至远比就业导向更具深远意义。音乐教师必须使学生真正尊重音乐,进而真正尊重音乐教育,否则难以提高音乐素养乃至人文素养。从有关调查资料可知,一个国家的经济愈发达,对艺术教育尤其是多元化的音乐教育就愈重视,因为学校音乐教育的成败,对于学生的成长会产生重要影响。鉴此,本文以多元文化视角下的美国音乐教育为研究对象,试图概括出可资借鉴的参考价值,以期引起音乐教师们的反思。
美国的音乐教育鼓励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以充分培养学生自信心为导向,实践是展现和考验它们的唯一途径。2015年7月导师带领笔者团队来到美国洛杉矶游学,与南加州大学的音乐教育专家怀特博士进行较为深入的学习与交流。通过亲身观察与参与音乐课堂等方式对美国的音乐教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就美国中学音乐课堂来说,以下五点内容是怀特博士对于音乐教育的观点和看法:
(一)你一定行(NEVER SAY NO)
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永远不要对学生说“不可以”。首先,对没有尝试过的事情不要轻易说“不”,例如教师问学生“你会开飞机吗?”学生回答“不会”,作为老师要加倍鼓励他,告诉他,你要大胆尝试。其次,身为音乐老师,不要轻易对学生说“不”,例如学生没有唱好或者钢琴没有练好,作为老师不要一味否定,而是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行鼓励。最后,把“不”变成“可能”,把“不”换做“鼓励”,把“你不行”换做“你可能这样会更好”,把“你不行”换做“你一定可以的,非常棒!”。
(二)可能性(MAYBE)
1.练习(Practice)
学生给予自身可能性,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正确的学习,在练习当为自己增加成就感。
2.观看(Watching)
他人给予的可能性。通过同龄人的学习成果以确认此乐器是可以胜任的,并对此充满了信心。看到别人可以做到,自己也可以做到。
3.鼓励(Encourage)
鼓励是通过老师给予的可能性。通过教师不断地给学生心理暗示,确信他们能够将错误的方法改正。对于学生来说,取得一次次微小的成功,就会非常开心,老师此时再给予鼓励,学生就会确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做到,自信心就会增强和坚定。老师的一句鼓励,一个认可,对学生来说是一件无比兴奋的事,也许可以改变学生的一生。
(三)鼓励(ENCOURAGE)
在“NEVER SAY NO”和“MAYBE”中反复提到了鼓励,鼓励在音乐教育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位置。鼓励是人类心灵的甘泉,亦是一颗能萌发奇迹的种子。有利于激发信心、学习动机与创造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掌握规律,获得技巧,促进创造力地培养。
(四)爱心和信任(LOVE AND TRUST)
传递爱心,争取使学生上的每一堂课都感受到心灵上的温暖。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基础上,制定规则,与学生建造良好的信任在授课中Dr·John Lee Whitener讲到,例如有些孩子认为自己的琴没有练好,是因为自己身体有恙或天气不好、状态不好等的原因,这时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及时纠正他的想法,告诉他,没有练好就是因为没有认真练琴。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掩饰自己的错误,但是老师一定要及时与学生沟通建立彼此的信任感,使学生愿意与老师分享自己练习的感受。
(五)机遇(GOOD CHANCE)
给每位学生作为主奏来表现的机会,引导大家做即兴演奏,在快乐中激发创造力在授课中Dr·John Lee Whitener,会先给每一位学生一样打击乐器,从简单的节奏开始,不断模仿,进而由每一位学生进行即兴创作、表演。他说:“我们可以运用很多东西制造音乐,不如桌子、地板、身体都可以制造音乐。”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主奏即兴演奏,其他学生对其进行模仿,激发创造力。
高建进认为,我国当前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存在着智育化的倾向,主要表现为音乐教学内容的知识化以及音乐教学手段的知识化。在音乐教学内容方面,音乐元素的学习过于强调认知;唱歌教学不以审美体验为主旨;欣赏音乐多以非审美体验为主。音乐教学手段方面,认知前于体验;体验不以审美为主线。
新课改所表述的新的知识观和世界观强调了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重要性,注重教学中对学生多维目标的整合。对于教学目标,与总体的、普遍性的教学目的不同,要具体、简洁、明确、清晰。
我国在新课标中也将传统的教学目标转换成教学目标,从“教师中心” “教什么” “怎么教”完善到“以学生为本”,提倡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来设计教学目标。然而一些教师对于教学目标仍没有清晰的认识,会把“教学目的”或“课程目标”当做教学目标来对待,从而使得教学目标笼统、宽泛。而这种又虚又空的教学目标对音乐课堂教学是没有意义和指导价值的。美国的基础教育的教师们,教学中学生们的阶段性及特殊性的心理发展变化因素会充分考虑在教学目标的设计。当教师设计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对了,她们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必定是充满多元化因素的。
对于教学方法,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方法都可以用来借鉴与学习。美国的基础音乐教育提倡游戏性教学,这种互动方式已经潜移默化的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与主动性。在我国,对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并没有得到推广。一些学校还是沿袭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教学上注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与方法,一个没有方法不注重个性思考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所谓的“教无定法”就是提倡教师们在根据自身实际教学情况,借鉴先进教学法的基础上,形成独具特色的、可操性强的教学法。作为中国的音乐教师,我们可以从美国音乐教学的一些方法中得到些启发。在我国传统的教学形式中,教师一个人控制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使得学生根本不用思考甚至逐渐失去了对该课程的兴趣。
所以,课堂不是教师的“脱口秀”,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也是教师存在的理由与价值。教师不是仅仅传授学生们知识,而是培养他们一种对知识的探索欲,一种获取知识的能力。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将知识有点到面发散式的学习开来。所以,无论是对音乐教材还是其他学科的教材的学习,都是只是我们对于知识海洋的一个抛砖石,一扇门。教师的责任是激起学生对知识继续研究学习的兴趣欲望。
通过本次游学经历我对美国音乐教育总结如下几点:
(一)创造性的培养
由于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其音乐教师教育普遍重视学生的文化基础,在招生时就体现出这一点,这就保证了学生有着较高的文化素质基础。相比之下,我国的学校教育是围绕升学考试与就业而进行的,其中的中学教育是围绕高考而进行的,因而目前的当务之急是改变招生考试方法。招生考试是学生获得培养和学习机会的一道门槛,也是培养单位选拔高素质人才进行培养的一个方法。多数学校强调考生音乐专业素质,对文化的要求普遍较低。虽然从理论上说,应该同时强调其文化素质,但是现实中往往有人认为专业技能越精深越好。应该改变招生考试的方法,可以在已招收的学生中进行挑选,以保证学生的文化基础是较为扎实的,在此基础上通过考试考察学生的音乐素养,择优录为音乐专业的学生。仅就中学而言,招生考试方法如果不能改变,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便是空中楼阁。
(二)愉悦教学
一般来说,兴趣爱好广泛、好奇心强是当今学生的普遍特点,他们经常会问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这些看似“奇怪”的问题实际上却折射出他们看世界的独特视角,有些问题作为成年人似乎难以想象,许多问题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独特的智慧才能解释。作为音乐教师,不能说只教会学生音乐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只解答音乐专业方面的问题。对身心发展尚未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形成初期的学生们来说,教师要能够对处于不同状态下的学生群体产生良好而深远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已经逐渐认识到: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在养成实用技能的同时获得审美享受,使之能够生活得更加幸福快乐,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比让学生接受知识更为重要。
现阶段我国的中学,许多学校并没有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许多学校仍然把音乐课看作“副课”,关键时刻往往要给“主课”让路。另外,由于专业技能水平的高低仍然是目前社会对音乐教师的价值评判标准,学校从选择音乐教师到课程设置、课时安棑都向专业技能方向倾斜,以期培养的人才尽可能地得到社会的认可,这就容易导致音乐文化教育被忽略,很可能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成为“物化”的人种。当音乐教育离开人性越来越远,愉悦教学又从何谈起呢?
(三)开放式教学
给学生保留充分展现自我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机会。
我国的音乐教育,很多年来,针对音乐教育的内容、模式和方法,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们已经摸索并发展出了一套特定的教育理论体系,几乎涵盖了包括教育学、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课外活动设计与指导、心理卫生指导、教育科研方法乃至具体的教学法等各个方面,而理论体系的形成一方面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规范化标准,另一方面也限制和压抑了教师创造性才情的发挥。换言之,我国更为强调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安排下制订统一标准,由一批教育专家、音乐教育研究人员,以及基础音乐教育专家通力合作,深入细致地分折,研究音乐教学规律和学生实际,并充分考虑音乐教育专业的生源情况,制订出全国通用的音乐教育课程标准。但是问题在于,合乎一定的规范成为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这就迫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按部就班。
我国在多元化和多样性方面,大学的做法是开设一些选修课,让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提高的机会。例如有些高校开设中外民族音乐类课程,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在培养其民族意识的同时,还必须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各国音乐文化,为其终身发展奠基。笔者认为,中学也可以大力开设选修课程,使学生有足够的选择,最大限度、多方位地充实自己,为未来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打下宽厚而扎实的基础。好比音乐教师的定位,首先应该是一个身心健康、知识渊博的人,其次应该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最后才是一个音乐教师。也就是说,一个音乐教师首先应该能够充分认识自己,能够调控自己的心理及行为,拥有广博的知识;其次必须充分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懂得学生生长和发展的过程,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与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最后才是对自己所从事专业知识的要求。同样道理,我国的音乐教育,应当致力于让学生成为具有一定人文艺术素养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1]艾文静.多元文化视角下的美国小学音乐教育[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2]李景玉.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音乐教育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14.
[3]薛睿韬.文化视域中的中美音乐教师教育课程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4.
[4]刘英洁,林能杰.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音乐教育研究中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2000—2011)[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2,(12).
[5]周奕含.高校旅游专业音乐课程改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6]王延松.音乐心理学导论[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10):17.
王丽莎(1991—),陕西西安人,西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艺术学理论、音乐教育等方向研究及教学。
罗琦(1993—),女,宁夏中卫人,西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等方向研究。
王延松(1970—),男,陕西西安人,西安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艺术学理论、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研究。
韩薇(1989—),女,山西侯马人,西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艺术学理论、音乐教育等方向研究及教学。
2014年陕西本科高校省级教学团队——音乐教育学教学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