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丽红
从《中国成语大会》看电视文化节目的创新实践
文/张丽红
2014年4月18日,由国家语委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由实力传媒精心打造的大型电视文化节目《中国成语大会》登陆央视。《中国成语大会》以创新性的节目形式,结合毕淑敏、蒙曼、郦波等重量级文化名人的实力加盟,将中国古代成语所承载的深厚人文内涵与哲理呈现于大众面前,使成语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得到了大力推广。
作为一档“快乐的文化节目”,自开播以来,吸引了各个年龄层的大批观众,收视率不断飙升,2015年度总决赛更是创下了同时段全国收视排名第一的业绩,超越了同时段的综艺节目。节目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功,除了创新节目赛制设计之外,还在于坚决摒弃了某些综艺节目“娱乐至上”的倾向,寓文化知识于娱乐和竞赛之中,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了观众与文化的距离。《中国成语大会》不仅充分展现了成语独有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意蕴,更探索出了一条让人喜闻乐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之路。节目播出后,大量的优秀选手和团队受到追捧,也表明了观众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人民日报》刊文点评《中国成语大会》“致力于让中国成语文化进入主流大众视野并获得全民共识”。
面对泛娱乐化时代的媒体竞争,文化类节目要想脱颖而出,必须找好自己的发力点。《中国成语大会》以成语作为比赛核心,在充满悬念的娱乐竞技中,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竞技娱乐与文化传承紧密结合。《中国成语大会》将竞技娱乐与文化传承的紧密结合作为节目设置的首要目标,以“猜词”作为节目的主要形态,紧扣成语这一比赛核心,找到娱乐和文化之间的平衡点,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合适的载体呈现出来。
成语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堪称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它以固定的结构、精辟的内涵,代表着一个个故事或者典故。在现实生活中,成语的使用频率很高,表达的意思简单明了、微言大义,这就决定了以成语为核心的竞技比赛,应是建立在观众与参赛选手以及参赛选手之间都拥有共同的文化语境和理解方式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实现彼此沟通、心领神会。比如,在比赛中,有选手将成语描述为“区区小事”,另一方立即领会——“不足挂齿”。同时,相同的文化语境和理解方式,也是高收视率的保障,能够吸引观众,在比赛过程中实现情景带入,与选手共同思考。在“猜词”环节中,现场气氛紧张活跃,比赛结果难以预测,悬念丛生,节奏感极强。比如,有选手说道“……荒……嬉”,同伴马上答出“业精于勤”。这一成语出自韩愈的《进学解》“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这不仅要求选手之间配合默契,更要求选手熟悉这篇古文,节目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视性迅速将观众带入中华传统文化的浩瀚海洋中。
“偶像化”设置引发高话题性。《中国成语大会》的“偶像化”设置,带来了极高的话题性。随着节目的播出,一批“偶像选手”也为公众所喜爱。如“PM2.5”组合、“白话灵犀”组合、“秦汉思源”组合、“碔砆”组合、“灵赵菡芮”组合、“惊叹号”组合,等等,都各具特色且具有很好的话题性,对提升节目收视率功不可没。“白话灵犀”组合成员张钰桦走红网络,更被封为“成语女神”。《中国成语大会》的“偶像化”设置,使一档饱含文化意味的电视节目,摆脱了以往过于“严肃认真”“一本正经”的套路,吸引了一大批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在相亲、选秀、亲子等节目扎堆的电视荧屏,掀起了一股追捧传统文化的热潮。
观众互动参与和专家点评相结合。《中国成语大会》使娱乐性和教育性高度融合,既保证了节目的可看性,又保证了内容的可靠性。在赛场外,《中国成语大会》依靠新媒体——“央视悦动”客户端、节目官方网站和微博等,强化了与观众的互动。在场内,《中国成语大会》邀请多位重量级文化名人倾情加盟,坐阵赛场,进行点评,文化名人本身自带的话题性与精彩的点评环节相得益彰。《中国成语大会》通过设立规则和确立赛制,使参赛选手必须尽力把握成语的典故、内涵、道理和背后的价值观与意义,以此为基础,借助场内专家的点评、讲解与提升,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本宗旨与节目过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成语承载着几千年中华文明独特的文化内涵。《中国成语大会》以创新性的节目形式,将成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合理而有效地展示在大众面前。从起源上看,成语主要来源于中国古代神话、寓言、历史故事、古代诗文典籍、市井日常口语以及一部分现代的创新与组合,堪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通过蕴含于成语中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了解到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伦理、思想等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例如,“春华秋实”“日月合璧”“奉为圭臬”等成语,就蕴含了中国古代文化中与天文历法有关的诸多成就。
深度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成语的教育价值。《中国成语大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进行了深度挖掘。成语是中国独有的语言资源,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全面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智慧和核心价值观,在中国优秀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据统计,我国成语总量超过两万个,生活中被人们常用的成语大概也有一两千个。一个人一生中可能经历的各种境遇、事件,可能体会的各种心境、情感,可能面对的各种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甚至与超自然的关系,都能在成语中找到细致对应,并完成微妙而生动的表达。《中国成语大会》节目,使电视观众重新关注并领略到成语的语言魅力,加深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有助于提升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亲近感。《中国成语大会》节目唤起了人们对传统语言文字的重视,同时也提醒我们,如果不重视成语的使用规范和保护传承,我们将有可能失去这一民族文化瑰宝。
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成语文化的传播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不应该被束之高阁,而需要借助新的媒介和载体广为传播。《中国成语大会》引发了关注传统文化的热潮,将中国智慧和母语文化之美充分展现,提高了国人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宿感,提高了文化凝聚力,是一档高效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这一饱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的电视节目,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它的成功,说明以电视为载体的传播媒介,能够并且已经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
《中国成语大会》节目组深刻感受到“广大观众对中国文化、民族文化的热爱与渴望,同时也激励、鞭策着我们,一定要做出更优质的文化节目来”。《中国成语大会》设计之初,制作团队就将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观念,作为节目的价值目标。制作团队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向上的节目风貌,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中国成语大会》是一次将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巧妙融合的成功尝试。作为一档原创文化节目,上承优秀文化传统,下接普通百姓生活,展现了中国人从古至今、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与精神风貌。节目将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起来,使我们能够通过成语来理解中华民族沉淀几千年的独特智慧和内心世界。在客观上,起到了引领大众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播的功能。节目以娱乐化的形式和大众易于接受的风格,深入挖掘了成语的教育内涵。娱乐化的形式,使成语自身负载的深刻内涵巧妙地得以展示,并潜移默化地融入人们的思想认识当中;教育性的内涵,则保持了《中国成语大会》的高度文化品位。二者相互映衬,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提升了观众的文化素养,并让他们从中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涵养高素质的人格。
作者单位 鞍山师范学院思政部
本文系2015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W2015008),2014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统战)理论研究课题“高校学生党员责任意识教育研究”(项目编号GXDJ2014-C107 ),2014年度鞍山师范学院学生专项“大学校园文化中的学雷锋常态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4xszx0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