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 鲁 崔健东
新媒体时代微电影现状与趋势探析
文/沈 鲁 崔健东
新媒体时代,微电影凭借简约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引爆了新的“注意力经济”。包括“拍客”“播客”“网络视频”“手机电影”等形态在内的微电影,满足了受众碎片化、快餐化以及自我实现等的心理需求。本文综合运用传播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对其基于“互联网思维”和媒体融合理念而形成的发展创作趋势进行了分析。
新媒体时代 微电影 媒体融
作为在Web3.0时代下兴起的新型电影模式,微电影综合运用各种新媒体播放平台,成为各大企业与网站进行活动营销与品牌推广的新产品。微电影之“微”在于“微时长、微投资、微周期”,而这正是商业宣传活动对其青睐的主要原因所在。在新媒体时代,微电影再也不是传统电影光芒掩映下的“微型作品”,更是引爆新的“注意力经济”的“影像先锋”。
在一个无时无地都相互连接的“C时代”(Connected 24 Hours Era,24小时在线时代),个人电脑、电视、智能手机、移动电子显示屏、平板电脑等诸多小屏幕竞相分割着受众的观看视野。微电影如果不能展现与众不同的内在特质,那么其势必陷入生存的困境。当下,涵盖了“拍客”“播客”“网络视频”“手机电影”等具体形态在内的微电影,正借助其自身独有的简约化、个性化以及“草根”化的创作特质不断赢得受众的认同与喜爱。
首先,微电影的“简约”带给观众一种“开门见山”“直击要害”“截弯取直”的后现代式的观影体验,更成就了微电影内部叙事节奏的紧凑。其次,有个性的微电影追求表达方式的“意外效果”,那些稀松平常的电影语言在微电影中成为一种不被接受的“冗余信息”。最后,与传统大电影相比,投拍和制作微电影的成本较低、门槛不高,只要你有好创意和好故事,微电影一定会带给你精彩的视听享受。总之,在微电影的创作中至关重要的便是要开门见山,将最精彩的部分以最短的时间、最简捷的方式呈现出来,第一时间吸引受众的眼球。
分析微电影受众的观影心理,务必结合时代特征与其自身的接受状态。前者体现了微电影之所以能够出现和不断发展的社会心理基础,后者则体现了微电影传播链条得以循环的个体需求所在。
1.碎片化、快餐化的社会心理点映。当人们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变革以及日益加速的生活节奏时,为适应这一潮流,便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多的信息与知识,这正是碎片化时代的显著特征。多数的年轻人,由于各方面的压力束缚,不愿意接受繁琐冗长的故事情节,也不会耐心等待漫长的故事结局,更没有多余的精力去体会复杂多变的叙事氛围。专门抽出时间去电影院欣赏影片甚至可以看作是一种较为隆重的休闲娱乐活动。而微电影受众可以在上下班的路上、等待地铁公交的间隙,随时随地随心欣赏一部部短小精悍、信息丰富的微电影。总之,在碎片化、快餐化的潮流之下,受众更青睐于微电影。
2.满足自我实现需求的个体心理选择。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尊重的需求、爱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当低端需求被满足后,人类就会产生一种超越生存的满足和来自内心深处的自我实现的心理。快节奏的社会生活方式下,面对繁杂的工作生活压力,人们越来越渴望拥有自己的话语权,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而温饱问题早已解决,经济物质基础已经充裕之后,对于自我实现的需求愈发强烈。在此情形下,创作、拍摄、观看微电影的种种社会实践,几乎全方位满足了受众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摄录等设备的普及也为微电影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提供了软件与硬件所需的条件,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微电影有助于受众的自我实现。
在新媒体时代,借助于SWOT分析方法(如表),不难发现微电影在当前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规避劣势而发挥优势,使微电影能够兼顾宏观背景与微观细节顺势蓬勃发展,是值得业界和学界共同思考的重要议题。本文认为,新媒体时代微电影的发展策略主要有以下三点。
表 微电影的SWOT分析
1.重视传播渠道,打造媒体融合新平台。在新媒体时代,对于微电影而言,重视传播渠道,开辟能够融合各种媒体形态的传播平台显得尤为重要。毕竟,微电影要博得受众,不能仅仅依靠单一的传播模式、单一的传播平台,而要全力以赴建构多元的、立体的、全方位的传播平台,以期获得最佳的传播合力。具体而言,在传播平台的打造上,微电影可以突破传统宣传模式,借助媒体融合的理念与技术,调用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平台以及4G手机、便携式iPad等移动设备,甚至可以考虑院线的上映,进行全面铺网式传播,打造多元化、立体化、全方位的传播平台;在制播模式上,微电影完全可以借鉴“美剧模式”,采取边拍边播的方式,利用预告片强势宣传,加之以花絮、正片等的辅助,激发受众兴趣,创造“期待视野”;在与观众互动上,微电影可以借助问卷调查,得到意见反馈以及时调整修正创作思路;在传播效果上,微电影可以充分借助高清技术,打造视听盛宴,以媲美传统院线电影,从而满足受众对于视听感受的要求。
2.重视内容生产,用好“互联网思维”。对于微电影的创作而言,重视剧本的构思,看重内容与创意的价值尤为重要,而“互联网思维”能够很好地为微电影的内容与创意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在于满足用户需求,因此,微电影的内容生产只有不断满足受众的心理诉求,以好的创意实现与受众的情感沟通,才能培养受众的忠诚度,感染受众、打动受众,让受众对微电影的品牌形成一种归属感。只有用好“互联网思维”,微电影才能站在电影行业整体生态的高度去思考用户的兴趣点,同时兼顾内容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商业性,以及文化传承的方式与途径,进而全面推动与微电影相关的资源整合。
3.打造微电影品牌,重视差异化经营。当前,媒体品牌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一部微电影要想在众多片目中脱颖而出,必须要重视自身品牌的建设。品牌效应将会带来非常长远的利益价值,而目前微电影在打造品牌方面还处于萌芽期,应引起足够重视。塑造微电影的品牌优势,可以借助知名的视频网站,如“爱奇艺出品”“优酷出品”等,也可以利用明星、导演及公众人物等形成品牌效应,还可以通过改编畅销小说、畅销书或名著等来实现品牌效应。需要强调的是,打造真正的微电影品牌必须差异化经营,在找准自身定位的同时,也要着重挖掘自身特质,突出微电影的独特性。
作者单位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文化产业战略视野中的媒介品牌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10CXW023);2014年度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全媒体传播语境下影视传媒类硕士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
[1]聂伟,吴舒.微电影:演变、机遇与挑战[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2]张高伟.论微电影的叙事艺术[J].美与时代:下,2011(07).
[3][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