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主体间性维度下高校党的思想工作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2016-02-04 07:12王飞宇
山西青年 2016年6期
关键词:主体间性思想工作校园文化

王飞宇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广东 珠海 519085



审美主体间性维度下高校党的思想工作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王飞宇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广东珠海519085

摘要:本文意在以“主体间性”这一哲学观念衍生的审美主体间性思想教育观为切入点,对高校党的思想工作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教学中的师生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的体系方面做一些探讨。以探究在怎样的思想工作教学情境中,何种教学策略能够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逐渐形成一个平衡有效的系统,使教学的各个环节彼此间达到和谐的自然状态。

关键词:主体间性;高校;思想工作;校园文化

“主体间性”概念早在20世纪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Hussel)在后期“交互主体现象学”应用中提出。“主体间性”的为英文释义(intersubjectivity),在莱西的《哲学辞典》中被译为“主体间性”,涵义解释为“表证自我与他我关系的现象概念”。《简明哲学百科词典》中将其译为“主体间关系体”,意指主体之间的共识活动和共存、互识、交往状态。主体间性在哲学的道路上获得了更多的哲学内涵,它将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由多样走向了整合,将诸种关联方式走向了平等对话、合作融合、互相理解、差异互通。最终意图构建人与世间万物的和谐关系,赋予了崭新的定义,最终到达自由的边界。而现今中国处于社会主义社会转型期,是计划型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型经济体制的逐渐深化,这就会使得社会经济全面转型而作为上层建筑的思想教育工作发生变化,故高校党的思想工作的转换必然受其影响。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充分且明确表明我党的思想建设离不开文化、文明的传承,在高校尤为突出。文化审美更应成为一条贯穿全程的教学主线,在指导大学生党的思想工作内容为媒介的同时,将文化的内涵、情感与美感全面而有层次的展现,通过具象的表现将审美体验细致入微到其中,抓住学生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观念,以提高个体对党的思想层次的整体感知能力和各要素的理解能力。

在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单从“主体间性”的角度来看,就是党的思想教育通常被师生看作为客观存在的物,审美的主体为师生,两者之间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相互割裂,主体陷在本位的一维思想中禁锢不前,因此也使得审美主体与其之间的关系封印于框架之中。审美主体间性理论认为,审美主体应将自身情感投入到审美对象当中,对其产生自我的审美理解,然后再反观审美对象中的自己,从而物我对立消解,在精神领域的审美体验中达到物我同一。同样这种主客消融,主体与主体间的理解互话不仅仅体现在辅导员对大学生在思想教育的交流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也同样适用。

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年以后出生,硕博毕业的中青年教师数量也出于上涨阶段,相对于从前的一代人而言,这是一个文化大爆炸的年代,自然有很对观点和问题的碰撞,由于大学生还未真正走出校门,对当今社会的现实矛盾缺乏直接认识和体验,许多问题的理解还停留在单一层面,要改善和提高高校学生党的思想建设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创建。

要改善目前高校师生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怎样使高校党的思想工作跟上社会转型期经济建设?如何通过党的思想工作提示和提升在校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并使得校园文化的建设得以完善或者注入新鲜血液等等,这都是长期以来大多数高等院校会遇到的问题。笔者试从“主体间性”的哲学思想上给出一些思路。在巴赫金的主体之间的关系中,对话关系是其语言哲学的核心问题。巴赫金的对话是以自由、平等、公正为前提的主体之间的沟通,是基于彼此尊重、相互理解的主体之间的交流。所以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师生互为主体的关系,即主体间性。正如巴西著名教育家弗莱雷所说,“老师不再仅仅去失去教导,而且在对话的过程中也被教导,学生在被教导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导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在这个过程中,‘特权式’的讨论已不再奏效……这里没有谁在教,也没有自己教自己,只有从头至尾地相互的教。”在主体间性教育的交往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任何一方把对方看成是客体,以此取得对方主体的理解与认同,也不可以直接改造其他主体。此时语言是双方主体的思想、观念的重要交流媒介。如何将此种师生相处理念融汇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去,需要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的构建,在审美的角度下,构建成辅导员和学生双方为主体间性的新型教育观。①辅导员要在师生的关系中合理审视自身的主体地位,与学生互为主体,并时刻反思“问题的情境”是否符合学生当前所能承受的状态,是否有利于学生对校园文化和思想教育的理性感悟;并尝试多样的问题创设方式,选择出最佳情境创设方案。

严复在《宪法大意》中写道:“制无美恶,期于适时。变无迟速,要在当可。”②“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③在探索审美主体间性思想教育观与高校党的思想工作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和谐并肩发展的道路上,我们辅导员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教学思维方式,创新教育理念,组织学生党员充分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发挥自身特长投身社会实践,并借鉴“主体间性”这一哲学观念从审美的视野使理论与实际巧妙结合,从而促进自身主体作用的更好发挥。

[注释]

①Sehon,n.(1987)EdueatingtheRefleetivePraetitioner.Jossey一BassPublishers.P.31.转引自邓友超:教育解释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3:135.

②宋鲁郑.中国能赢.红旗出版社,2012.1.

③摘自汉代桓宽的著作《盐铁论》.卷二之枕边第十二篇.

[参考文献]

[1]刘承华.20世纪艺术美学理论的维度转换——从主客间性与主体间性所做的考察[J].艺术百家,2009.06.

[2]杨方.胡塞尔: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5.01.

[3]张天宝.走向交往实践的主题性教育[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09.

[4]闫艳.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内涵及其确立的意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

[5]裴笛.主体间性视域中的高校思想政治灌输教育[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9.

[6]戚万学.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

[7]屈剥俊.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思路[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2.2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6-0170-01

猜你喜欢
主体间性思想工作校园文化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师生主体间性理解的合理性考辨
浅析课堂话语模式的模糊与缺失
团青工作在构建和谐企业中的积极作用分析
中国儒学外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运用观察法获取对象思想信息技巧探微
内地青春片场域:期待从对立走向对话
发挥网络优势 做好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