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杰
渤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浅谈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的运用
王慧杰**
渤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并学习汉语,世界上掀起了一阵“汉语热”,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蓬勃发展起来。然而对外汉语汉字教学被公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难点。因此,对外汉语汉字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然而,文化与语言密切相关,文化教学贯穿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始终,并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又有很多留学生对中国文化深感兴趣,希望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当我们认识到了汉字教学这个重难点,文化教学这个关键点,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就能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汉字所特有的结构特点、组合规律以及字义系统即汉字中的文化因素为汉字教学提供了很大可发展的平台。本文以汉字与文化的关系为起点,论证了汉字文化教学的可行性,以教学原则为出发点,以实际教学方法为落脚点,使得汉字教学中融入文化因素更加适合学生,更有利于促进对外汉语汉字教学,增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有利于推动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发展,有利于提高国际影响力。
对外汉语教学;汉字文化因素;对外汉语汉字教学
(一)对外汉语汉字教学
1.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任务
在学生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汉字一直被认为是重点与难点,因为其具有数量繁多,结构复杂,信息量大的特点。这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掌握了较强的听说能力,而读写能力却较弱。我国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任务是以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的构成特点及其规律为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获得认读和书写汉字的技能为教学目标。提高学生汉字学习水平。进而促进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均衡发展。
2.我国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现状
从近些年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整体看来,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语轻文”的现象,即过多地重视学生的口语水平、交际能力,而汉字的书写和阅读成为较为薄弱的环节,虽然目前理论界意识到对外汉语汉字教学应当重视文化本身的特点,将汉字教学与文化因素相结合。然而对于在实际教学中怎样将文化因素融入到汉字教学、怎样通过汉字教学更好的传播中华文化知识,同时又不影响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学习的问题,目前仍然缺乏具体的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法。
(二)汉字中的文化因素
汉字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语言的书写工具,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得以长传并继续发展的承载性工具,它记载着我国历史发展的全部过程,与汉语、中华文化有着紧密联系,建立了一套系统、科学、完整的文字体系。
汉字中所带有的文化因素基本上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来分析。汉字展现的民族意识,审美情趣等都是宏观意义上的汉字文化因素;汉字个体所携带的、通过字形结构所展现出的构字法就属于微观层面的汉字文化因素。利用文化因素进行汉字教学之前必须弄清楚跟汉字有关的哪些文化因素应该或者说可以在教学中运用。
1.汉字字形中所携带的构字文化信息,即汉字构字法。这是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的汉字文化因素,汉字的构字法是汉字文化因素的根源,汉字字形是以构字法为基本规律发展的。汉字独有的“六书”造字法是教师进行汉字分析的最佳工具,充分展现了汉字“因形构义”的特点,无论是直接以形象的图画构成的象形字、以指示性符号表现抽象含义的指事字、以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部件描述新含义的会意字还是通过不同部件分别指示字音和字义的形声字,都通过鲜明的构造表明汉字的文化信息。在教学中多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字形,有助于学生构建汉字构字系统,对汉字学习起到基础的作用,这也是结合汉字的文化因素进行教学的最主要手段。
2.汉字蕴含的汉民族传统思维方式和文化内涵。这是汉字蕴含的宏观文化信息,包括汉民族历史文化信息和传统意识观念。例如,我们知道汉民族经历了漫长而发达的农耕时期,汉民族的历史、文化、思想都与农业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农耕文明的影响也烙印在汉字里。作为伴随着汉民族进入文明的早期驯养畜类“羊"受到汉民族的重视与崇拜,产生了“吉羊”思维,在很多汉字里都有体现,如“祥”字,又如“美”字解释说“羊大为美”。
(三)利用文化因素进行汉字教学的意义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曾说过:“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不可分割,语言存在于文化之中,如果不以中华文化背景为依托,学生就不能深入理解语言,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引入文化教学有助于加强汉字教学趣味性、科学性、有效性;有利于促进汉字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共同发展。例如通过讲解一些由简单图画组成的象形字和不成字的部件等,展示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从而有助于学生掌握书写汉字的规律,理解汉字中所蕴含的中华文化因素,促进对汉字的运用。把文化因素和语言教学相结合才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水平,提高汉字教学效率,增强学习积极性,从而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使得汉字的魅力得以更好地展示。推动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发展。
(一)适度适量
汉字中所蕴含的文化知识博大精深,教师应当适当地选择与汉字教学有直接关系的又易于理解的文化,然后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来讲解,从而帮助学生将汉字识记与文化学习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把握适度适量的原则,不要因过多的讲解增加学生学习负担。
(二)言必有据
教师在讲解汉字所蕴含的文化时应当本着言必有据的原则,切勿生
搬硬套、不懂装懂误导学生。这一原则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汉字文化素养,教师要以严谨的态度分析汉字文化内涵和引用汉字相关文化典故等。
(三)因材施教
在对外汉字教学中,关于文化内容所讲解的重点和方式方法,要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则,面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学习水平、不同地区的学生要进行不同的安排。面对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应侧重讲与汉字相关的比较容易的通俗文化常识,而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则可以讲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文化知识和文学作品等。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增加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特别是对于那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要区别对待,例如来自日韩两国的学生属于汉字文化圈,容易接受和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对于老师讲解的汉字文化他们可能一点就通,而欧美非等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相对就在理解汉字中文化因素方面有困难,教师对于他们应当特别关注并予以讲解。
(四)乐学乐教
从教学的发展历程来看,老师在课堂中占主导地位,一直以来的汉字教学也不例外,基本上都是老师在讲,学生在被动的听,没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到课堂活动中来。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的教育理论也普遍持有相同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比传授现成的知识更重要。”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汉字的学习。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设计一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环节,如拆字游戏、猜谜游戏、对对联等,通过字谜、对联活动来对自己新学到的汉字加深印象,而且让课堂充满活力,在快乐的氛围中乐学乐教。教师还可以讲述一些汉字典故、趣闻等让学生理解汉字、启发学生思考汉字。
(一)从部首偏旁入手
汉字中很多不同的汉字都是来自同一偏旁部首,如:“晚、晒、晴、明”等属于“日”这一字根;“吐、叫、吸、呼”属于“口”这一字根;“峡、峰、屿、岭”都属于“山”这一字根;“奶、姨、妈、姐”等字是属于“女”这一字根;具有字形字义归类作用的偏旁,是构成合体字的基本要素之一。部首偏旁可以表示意义的归类,这样我们在进行汉字教学中就有了规律可循。
(二)重视汉字释义中的文化因素
汉字字形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这是汉字区别于拼音文字的重要特点之一。汉字的表意部件也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因素,那么抓住这条文化线索关键并通过分析来运用于教学之中,有助于学生掌握好汉字的形、音、义。例如“羊”在古人观念中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因为羊在古代是具有代表性的食物和礼品,因此“美”字字形上边是“羊”,下边是“大”,表示大羊很美;又比如“群”字左边是“君”,右边是“羊”,解释为带领人人(羊)向上治理的(君)主为(群)。
(三)利用汉字构形的文化因素归纳记忆
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从用图解字入手,借助图画和古文字来讲解象形字和指事字,展示汉字从图画到文字的过渡过程乐于被学生接收,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了解汉字形体所承载的文化蕴意。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独体字所代表的含义,再利用部件音义规律来学习合体字,就能够让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提高识字效率和学习汉字的能力。
1.从以图解字入手
部分汉字来源于象形字,借助汉字的演变过程,利用图画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甲骨文等,展示汉字的“发展史”,加深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如“目、火、大、川”等象形字就具有直观表意的特点。例如在讲解“川”字时,教师可以先以多媒体出示山川的简笔画或图片,然后再引出甲骨文,可以清楚的看到他们的相似之处,这样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讲解部件音义规律
汉字可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简单的独体字可以根据图画展示来学习,而较为复杂的合体字字却不容易用图形还原,并且在演变过程中也有变化,因此要利用汉字形体表意表音的特点,讲解汉字的部件形体与意义、读音的联系。如“泪”字,从水从木,造字本义为在眼睛旁边有水,寓意着眼泪。又如会意“尖”字取上小下大之形,形似山尖,寓意着尖的形态。形声字包括形旁和声旁。声旁一般表示读音,形旁表示意义,它大多代表着一类事物。通过分析形声旁可以对字音字义有更为透彻的理解。如讲“让”字时,可以告诉学生左边偏旁是从“言”字演变而来的,一般以这个为部件的汉字大多与话语有关,例如“议、论、讽、评”等。形声字在汉字中占很大一部分,因此在学习形声字时,应当注重指导学生利用其形符建立意义上的联系,用声符建立语音上的联系。
(四)结合书法教学加强汉字文化教学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性体现,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通过书法课程可以多方面促进汉字教学。大致有三种类型,
1.观赏课
观赏课重在通过观赏书法作品加深学生对于汉字的热爱,通过展示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理解其字形蕴含的意义,促进对文化的理解。
2.练习课
通过让学生临摹书法字帖,把握古人书法作品中的技法规律,认识到书法的博大精深,同时还可以提高汉字学习趣味性。为提高学生对汉字书写的兴趣,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识,还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字词和一些古诗。例如“龙”“福”“和”“自强不息”等。
3.创作课
创作是学生创新精神的体现,学生可以在作品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风格,体现自己的特点和对中华文化的感悟。这是一种多方面提升学生能力的方法,采取不同形式的课堂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汉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结晶。每一个汉字都承载着中国习俗、思想、历史、哲学等古代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的特点,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的化石”。中国语言文字的学习离不开文化,将汉字中的文化因素运用到对外汉字教学中可以使学习者对汉字的认识由平面结构上升到立体结构,从偏旁、字形等多方面来学习汉字,从而有助于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和记忆。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汉字蕴含的构字表意信息,历史传统文化背景,传统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等多样化的文化因素,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的教学手段,克服汉字难学、汉字难教的问题。我们应当充分发挥汉字构成的特点和承载文化的优势,进行汉字文化教学,从而提高汉字教学的水平,提高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文化性、科学性、趣味性。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最终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与综合国力。
[1]许慎.说文解字·叙[Z].
[2]周健.汉字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
[3]刘询.对外汉语教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4]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5]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周有光.汉字和文化问题[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7]孙潇.文化视野下的对外汉字教学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4.
H
A
** 作者简介:王慧杰(1994-),女,汉族,辽宁朝阳人,渤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