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成语教学

2016-02-04 05:41:49王瑞琪
山西青年 2016年24期
关键词:有误偏误成语

王瑞琪

渤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对外汉语教学中成语教学

王瑞琪**

渤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一般不能随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成语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材料,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留学生学习汉语成语的动机不足,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不了解中国成语背后的文化故事。无法引起学生的重视。本文将从成语来源方面,留学生在成语中出现的偏误方面以及对外汉语成语教学方面进行分析。

成语来源;成语偏误;对外汉语成语教学

一、成语的来源

汉语成语的背后往往是传奇的神话故事,凄美的爱情故事,发人深省的寓言故事,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等。留学生只有真正掌握了成语背后的故事才能更精准地使用成语。

(一)来源于民间口头流传

有许多成语,是群众集体创造的结果。

其中有的来源于神话传说。例如:女娲补天、八仙过海(《东游记》)、瑶池玉液(西王母的美酒)等等。

有的是从古代谚语和民谣演变而来,如:巧言令色、狗尾续貂、华而不实,明察秋毫、奴颜婢膝、生灵涂炭等等。

(二)来源于历史事件

有很多成语都出自于我国古典史籍。例如:纸上谈兵(战国将军赵括仅凭借书本上的内容打仗,导致大败,战死沙场的故事)、完璧归赵(战国时期赵国上卿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送回赵国的故事)、金屋藏娇(汉武帝幼时喜爱阿娇,并说要让她住在金屋里的故事)、精忠报国(宋代名将岳飞立志报国的故事)。

(三)来源于古诗文语句

丰富的古典文学作品是汉语成语的重要源泉之一。例如:一日三秋、不自量力、信及豚鱼、温故知新,就是出自于《诗经》、《左传》、《周易》、《论语》、《楚辞》等文学典籍。

(四)来源于寓言故事

寓言具有哲理性、艺术性的特点,其语言风格多幽默风趣,发人深省。寓言故事所阐述的意义或内容经过后人提炼概括后,演化成了成语。此类成语往往耳熟能详,流传范围和使用频率也很广。例如:坐井观天、狐假虎威、叶公好龙、自相矛盾、掩耳盗铃、夜郎自大、杞人忧天等。

(五)来源于十二生肖

汉语成语中一大部分来自中国文化特有的十二生肖,例如:投鼠忌器、过街老鼠;风马牛不相及、牛鬼蛇神;暴虎冯河、藏龙卧虎;狡兔三窟、守株待兔;车水马龙、二龙戏珠;杯弓蛇影、打草惊蛇;鞍马劳顿、兵强马壮;歧路亡羊、亡羊补牢;杀鸡儆猴、猴年马月;呆若木鸡、鹤立鸡群;白云苍狗、狗急跳墙;人怕出名猪怕壮。

二、成语习得偏误

留学生在成语的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偏误虽然五花八门,其实存在着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我们将留学生的成语偏误归为四类:(1)结构特征理解有误;(2)语义理解有误;(3)句法运用有误;(4)成语语用处理有误。

(一)成语结构特征理解有误

结构定型是成语的一个显著标志。大体而言,成语的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都是固定的,不能随意变动词序或抽换、增减其中的成分。

例1.她总是盛汽凌人的。

例1是成语意义整体性理解有误。“盛汽凌人”中“汽”和“气”是形近字,易受干扰。

例2.我和他不约而且同来看电影。

例2是分解成语结构出现的失误(正确:不约而同)。

(二)成语语义理解有误

成语的含义往往不是每个字含义的叠加,而是在其本义的基础上通过比喻或引申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因此如果留学生要正确地运用成语,就要正确把握成语含义。

1.成语理性语义理解有误

成语的理性语义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考察,一类是成语整体的语义,另一类是成语内每个字古今含义的变化。

(1)①本义。例3.他买鞋花了很长时间,就像郑人买履。“郑人买履”是形容有的人脱离实际,指按照教条办事的意思,如果根据字面意思理解为“一个郑国的人买鞋”就不对了。②引申义。本义与引申义之间存在“相似、相反、相关”的联系。相似,如“翻江倒海”表示水势很大,后引申为声势浩大或力量巨大;相反,如“浑浑噩噩”原意是形容人浑厚而严正的样子,而现在多形容糊里糊涂,愚昧无知,变为贬义成语;相关如“狐假虎威”,原形容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他野兽,又比喻凭借别人的威势来欺压人。③比喻义。比如“鼠目寸光”不是老鼠眼睛小的意思;“井底之蛙”也不是真的说井底下有一只青蛙。

(2)①不知通假。如“图穷匕见”比喻到最后露出了事物的真相或本来的目的,也指不加思索随口乱说,源于楚汉相争时的刘邦。该成语中“见”是通假字,通“现”,而留学生很可能将“见”理解为“看见”。②不知有些词古今异义,如把“赴汤蹈火”中的“汤”(原指烧沸的开水),误解为“食物煮熟后所得的汁水”;把“感激涕零”中的“涕”(原指眼泪),误解为“鼻涕”等等。

(3)成语色彩义理解有误。汉语成语中有一些成语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有的是褒义,有的是贬义,若不加注意也会产生偏误。

例4.她每顿饭都吃的很少,真是小肚鸡肠。

“小肚鸡肠”指气量狭小,只考虑小事,不顾及大局,含有贬义,不是形容饭量小。

(三)成语句法运用有误

成语中的字或词虽古今义项有相同或相通之处,但学生也可能会在古汉语中存在词类活用时出现偏误。下面我们分析一下成语句法的偏误。

1.混淆成语的“词性”

就“词性”而言,成语可分为名词性、动词性和形容词性三种。

例5.你放心吧,它肯定会灵丹妙药,起死回生。

“灵丹妙药”是联合式名词性成语,不能直接做谓语。

2.语义搭配不当

(1)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

例6.这盆花已经开过了,真是人老珠黄。

“人老珠黄”比喻女子老了被轻视,其主语应该是女子,而不可以是“花儿”。

(2)谓语和宾语搭配不当

例7.你一定要经常温故知新这本书。

“温故知新”为动宾式动词性成语,已带宾语,不能再接宾语。(正确:你一定要经常温习这本书,这样才能温故知新。)

(3)定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8.他的体操很棒,在高低杠上上窜下跳的。

“上窜下跳”指人上下奔走,四处活动。它不能修饰体操,应将“上窜下跳”改为“一气呵成”。

(4)状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9.这座山上有好多参天大树,这样小的树真是雕虫小技。

“雕虫小技”是用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如“大学者也写小文章,并自谦为雕虫小技”,它不能用来修饰大树。

(5)补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10.海市蜃楼消失了,真可谓是昙花一现。

“昙花一现”指美好的事物出现的时间很短。

(6)有些成语受程度副词、否定副词影响,修饰受限制

例11.我上个星期看了一片很雪白的云。

汉语中有些形容词,如“火红、雪白、金黄、天蓝、碧绿”等,不能再加上表示程度的成分(副词等)来修饰。汉语成语具有较强的修辞功能,字面的意义具有形象比喻作用或使人联想的作用,在表程度方面已自足,一般不再受表程度的“很、最、比较”等修饰。

例12.于是我们在复兴门站一点儿没有犹豫不定地换乘了环线地铁,顺利到达了北京站。

有些成语不能受否定副词的修饰(正确:于是我们在复兴门站毫不犹豫地换乘了环线地铁。于是我们在复兴门站一点儿也没犹豫地换乘了环线地铁。)

3.语序不当

成语应该放在状语的位置还是补语的位置,学生容易弄混。

(四)成语语用处理有误

“我们将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因没有达到完美交际效果而出现的差错,统称为语用失误。”语用失误大都是说话的方式不妥。

例13.他们俩海誓山盟,愿永结琴瑟之好。

“琴瑟之好”用来比喻夫妻间感情和谐。因为民族与民族之间有文化的差异,留学生就会对这个成语表示怀疑,夫妻感情和谐和琴瑟有什么关系呢?

在以上四种偏误类型中,最为常见的是语义理解有误,其次为句法运用有误。造成留学生运用成语偏误的原因很多,除了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古代汉语知识的欠缺、母语文化的干扰等因素之外,留学生在成语学习方面走马观花,只是死记硬背成语的意义,而不注重联系语境,静态地、孤立地学成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三、对外汉语成语教学

汉语博大精深,下属的词汇成千上万,即便是成语这一小类别也有成百上千。那么我们在对外汉语成语教学中,应该挑选什么样的成语教给留学生呢?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样的问题,用什么样的方法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一)挑选成语的原则

1.首先,我们要看该成语的使用频率。有些成语像“暴虎冯河”即使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都很少使用,就不适宜教给留学生。在初级《汉语交际任务项目表》的基本交际类中,提到了留学生应该“了解或掌握常用的礼貌用语”。像“大驾光临”这样的成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用到。“大驾光临”形容尊贵的客人到家做客。

2.其次,我们要关注学生的需求。虽然留学生在语言表述中并不是必须使用成语,但是在交际中使用一些简单的成语也总是在所难免的。结合留学生的需求,尽量教给留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可能会用到的成语。会使留学生在成语学习中有更多的使用空间和练习过程。

3.结合成语的难易度。汉语中的成语有成百上千,有的困难,有的简单。如果是困难的成语教学就一定要分清学生的汉语学习程度,程度高的留学生可以少教一些难度大的成语,而程度低的尽量不教。

(二)对外汉语成语教学中的方式方法

1.注重成语背后的故事

在文章第一点时我们说过成语大多来自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历史事件,寓言故事,十二生肖等等。基本上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会一个特殊的寓意,都会有一个小故事。如果光看这些成语本身的含义往往会张冠李戴,闹出笑话。比如:成语“不负众望”(出自《诗经大雅》),中的“负”很容易就被认为是“胜负”的意思,可正确的意思是“不辜负大家的期望”。而成语“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指主动向人认错赔罪。其中的“负”就是背着的意思。“大而化之”(出自《孟子尽心下》“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指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形容做事情不小心谨慎。有的留学生就会理解成大的东西化成小的东西。

因此,对外汉语教师一定要注意结合成语背后的故事,来源出处,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成语的含义。

2.了解成语结构与认知特点的一致性

汉语成语具有形式整齐、音律和谐、结构固定及言简意赅的特点,并且超过90%的汉语成语为四字结构,即为四个音节组成。比如:一步登天、气急败坏、平心静气、仪表堂堂、自以为是、革故鼎新、居安思危、囫囵吞枣、一无所有、物美价廉、鸣锣开道、风和日丽。教师可以根据这样的特点把成语和普通的词语进行对比,在充分解释词语含义的情况下,学生能更好,更快地把握成语的含义,运用成语。

3.注意教材编写上的局限

现阶段,有关成语的教材基本遵循“成语(词性标注)—拼音—外文翻译”这样一个模式。

如:显而易见(xiǎn ér yì jiàn)easily visible

口是心非(kǒu shì xīn fēi)say one thing and mean another

见机行事(jiàn jī xínɡ shì)profit by the occasion

赞不绝口(zàn bù jué kǒu)be full of praise

这种做法并不可取。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很难在另外一种语言中找到跟它完全对应、等值的词语或词组。这样编写教材容易形成一种中外文词汇对等的错误观念,是对第二语言学习的一种误导,容易造成“文化负迁移”。

四、结语

词语是汉语的结晶。成语更是词语的精华。因此成语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成语的来源,总结了成语偏误的类别,提出了对外汉语成语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应该了解的方式、方法。对外汉语教师要对成语自身包括常用成语的出处,含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语法作用等等有足够的了解,对留学生使用成语的需求有足够的经验,尽量以最合适的方式方法进行成语教学。

笔者希望在读者读完这篇文章后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成语,对外汉语教师能对成语教学有更加确切的方法,也希望有更多的留学生喜爱中国成语。

[1]冯艳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初探》,2008.

[2]徐震.《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的文化导入研究》,2013.

[3]张玉.《古代汉语知识在对外汉语成语教学中的研究》,2014.

[4]王美玲.《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2004.

[5]庄新梅.《汉英成语对比及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策略》,2014.

[6]《古代文学中的对外汉语教学》.东方教育,2015(4).

[7]《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古代文学教学》.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5).

[8]《人文性视域下对外汉语教学》.学术探索,2012(4).

H

A

** 作者简介:王瑞琪,女,回族,辽宁本溪人,渤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汉语国际教育(师范)专业本科生。

猜你喜欢
有误偏误成语
理解有误
幽默大师(2019年6期)2019-01-14 10:38:13
更正
选题有误
“一……就……”句式偏误研究
更 正
物理实验(2017年10期)2017-10-24 10:34:55
新HSK六级缩写常见偏误及对策
拼成语
意林(2016年21期)2016-11-30 17:32:21
猜成语
介词框架“对……来说”的偏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