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微传播化

2016-02-04 05:41:49李梦雪
山西青年 2016年24期
关键词:受众主体政治

李梦雪

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微传播化

李梦雪**

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微传播的迅速发展,即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和全新的机会,同时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多方面挑战。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化,客观的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面临的挑战,积极的采取应对举措是新形势下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挑战;对策

大数据的到来带领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数据信息爆炸式增长的新时代,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形态逐渐呈现出微型化的态势。“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化”一词也渐入人们的视野。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化的界定、现状、挑战与对策有着很重要的研究价值。社交网络的发展,改变了信息的产生和传播方式,带来了微传播时代,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意见渠道,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新兴舆论场所,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积极的及时跟进发展,同时进行舆论引导以规范其运行和发展。各种社交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发展新契机的同时,自身也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忽视的新兴载体,发挥着突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微传播的内涵及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化的特征

(一)微传播的内涵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微传播化必须分清两个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和微传播化。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微传播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微传播是指以微博客、手机短信、彩信、飞信、QQ、MSN、户外显示屏、车载呼叫台等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狭义的微传播是以微博客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以微博客为媒介的微传播,是去中心化的裂变式多级传播模式,传播碎片化信息,借以实现自我表达、交往需求与社会认知。本文中讨论的微传播属于广义上的微传播。

(二)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化的界定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很多学者发现从传播学这一角度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可行性。欧阳林教授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一书中对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播学的关系做出了详细的论述。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微传播化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手机短信、微博客、飞信、彩信、MSN、QQ、户外显示屏、车载呼叫台等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来传播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他社会成员产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化的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主体“微”、媒介“微”、内容“微”。

1.主体“微”。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化中的主体主要是指微传播中的传播者和受众。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传受一体化”,在微传播化的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众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两者通过双向互动实现信息的传播与接受,传播者在向受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受到来自受众反馈信息的影响,每个受众都是“自媒体”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有权利和手段传播信息。第二、“信息化”,无论是受众还是传播者在这样一个信息交互的时代中,都被信息切割为信息的碎片,人的生存和发展与信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自身也都成为一种独特的信息符号。第三、“精准化”,越来越丰富网络社会生活使得传统模糊的大型受众群体转变为精准定位的小型受众,不同的受众有不同的利益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微传播化很好的满足了这一需求。

2.内容“微”。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化中的内容是指微传播主体利用新媒体进行交流的信息内容。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自叙性”,利用媒体进行交流信息时,微主体所表达的信息内容往往具有主观性、情绪性、游戏性。第二、“片面化”,通过微博、微信发布的内容短小精悍,传播迅速,但由于内容过于短小往往出现断章取义的现象,理论性很难完全展开。第三、“亚文化”,微内容的亚文化特点用网络用语来说就是“吐槽”,是微主体对对生活和社会不满的吐槽。这些观念往往来说与主流文化有冲突的亚文化。

3.媒介“微”。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化中的媒介是指在微传播中承载和传递“微内容”使“微主体”之间发生联系的介质和工具。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迷你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播载体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电视、报纸、期刊,更多的转向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等便于携带的载体。除了硬件载体外还有软件载体,主要有微信、微博,这类社交软件不仅功能强大,而且使得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加密切,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化的前提条件,本文中所提及的传播载体主要是这类社交软件。第二、“新的网络社会关系”,人的信息化让我们每个人都变成了网络社会中的一员,微主体通过信息化的自己在网络社会中开展“网络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新型的网络社会关系也是“微媒介”的一部分。

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化的发展趋势及面临的挑战

(一)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化迅速发展

智能手机的普及,平板、笔记本电脑使用量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在互联网上收发信息,信息的传播打破了时间地点的限制,渗透入人们生活。“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截止至2015年3月底新浪微博的月活跃数(MAU)已经达到1.98亿,用户总数超过五千万。”①到2015年6月,微信的使用数量也达到了600万。微博微信等此类传播媒介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微传播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近年来,各级政府及各个企事业单位也都逐渐的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共平台,并广泛的运用这一平台开展工作,在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特别是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党媒”开启了微信公共平台后,通过微信进行思想政治传播,更进一步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化迅速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蓬勃发展,当然随之而来的挑战也不容忽视,总体来讲思想政治教育的微传播所面临的挑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微主体的“个性化选择”。在思想政治教育微主体中,无论传播者还是受众因其自身受到教育水平、社会阅历、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微主体对于传播的内容的选择和接受也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但是网络内容良莠不齐,如果微主体自身缺少坚定的社会主义立场就很容易受到西方和平演变和反文化论调的影响,拒绝接受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内容,这也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同时海量的信息扑面而来,同时主体的自主选择性很容易带来“信息茧房效应”使得微主体迷失其中。

2.微主体的“复杂化”。无论是传播者还是受众都是网络社会中的一员,而处在网络社会中的人常常以匿名的方式参与网络生活,并且与现实生活中相差甚远,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微传播中也是如此。传播者和受众这种匿名和虚拟的特点,也会为思想政治教育微主体的管理带来不便,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微传播环境。

3.微内容的“碎片化”。思想政治教育微内容以及短小精悍为特点,以一张图片或者很少的文字便可以传达深层的含义,但是内容过于精细化很容易造成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断章取义因而曲解原意。此外由于信息把关机制的不完善从而导致在思想政治教育微内容中亚文化甚至反文化的肆虐。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的对策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化基地建设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基地的建设,目的是为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提供一个思想阵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基地的建设,需要培养一批会使用、善用“微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要“学会用传媒的视点看问题、用传媒的语言说话。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各种受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把能否满足受众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标准之一,努力抓住受众的兴趣点,结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选择最佳的视点、最具宣传效果的讲述方式。”作为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学习并熟练掌握媒体的使用与时代接轨。同时,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应该在微传播时代的视角下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基地的建设,还应该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素质进行培养。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化中,教育者要有扎实的教育功底,能够区分受众并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化时代中微主体既包括传播者也包括受众,这就要求主体之间的密切交往。这样一来教育者一方面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选择性、个性化的特征;另一方面教育者要和受教育者进行理性平等的对话,对受教育者的非主流话语进“疏导”而非“堵”更不能强制要求改正,教育者要善于倾听分析受教育者的思想症结进而进行引导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性。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微内容”中的主导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微传播化在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一条新道路的同时,网络社会中也兴起了冲击着主流价值观念的各种思潮。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利用传播媒介上传图片、语音、视频等文件表达自己的思想,信息以转发的方式在人们之间高速传播。然而这些传播内容往往有别于传统媒介中的逻辑清晰、主旨明确的文章,而是丰富多元但逻辑混乱、良莠不齐的“快餐文化”。面对这些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党的新闻舆论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在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中“微内容”虽然短小精悍,但是一定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传播主流价值观。当代社会青年听到马克思主义的时候总以为是枯燥的说教而感到反感,所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前提下,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内容以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文体形式呈现出来,以更受欢迎的形式、更加亲民的风格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三)培养“红色意见领袖”发挥其导向作用

“红色意见领袖”包括两个含义,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要把自己塑造成“红色意见的领袖”。以深厚的理论功底、熟练的网络技术、亲和的交谈风格、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受教育者,提高教育者的道德素养。另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带领道德素质较高的受教育者主动的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中去,并协调思想政治工作,在他们中培养“红色意见领袖”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整体网民的思想政治水平和网络素质。随着大数据而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有着远大的发展前景,这一新兴的课题还需要深入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的时代需要我们树立新的思想观念,抓住机遇,积极迎接挑战,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人们生活方方面面。

[ 注 释 ]

① 数据来源于2015年微博用户发展报告.

[1]浙江日报.《牢记“党媒必须姓党”》,2016-02-26.04:39:00.http://news.163.com/16/0226/04/BGNME5LJ00014AEF.html.

[2]曹瑞明,百里清风,裴宇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新论》[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0:273.

[3]刘辉.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微传播化[J].网络思政,2014.6.

[4]黄静婧.微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重塑[J].教育评论,2015(6).

[5]付长海,陈占安.传播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传媒教育,2003.2.

G

A

** 作者简介:李梦雪(1995-),女,汉族,安徽宿州人,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

猜你喜欢
受众主体政治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用心感动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