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卉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206
高校就创业指导服务体系管理模式探析*
王佳卉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206
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是不断增加,而系统完整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对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深度解析传统的就创业指导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开展调研和探讨的方式,理论结合实践,分析存在误区和不足,对努力构建大学生就创业教育新体系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就创业指导;管理模式
相较于每年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呈现的“万人争过独木桥”的火爆场面,许多私企却面临招工窘境,一边是逐年累积的我毕业生就业困难深,另一边是众多企业因员工短缺而制约发展和维持企业生产力。深究其中原因,多为高校毕业生对社会提供的岗位认可度较低,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在当前社会大环境下,金融危机影响,机械化高科技设备代替人工,下岗员工增加,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等多种因素造成了产业结构失衡,人才需求不平衡的局面,不同专业的就业率相差很大。
(二)用人单位的录用观念存在问题:招聘时过于追求高文凭、高学历,缺少合理规划,造成人职不匹配和人才浪费。部分企业招聘时还存在歧视现象,主要表现在性别、生源地、工作资历等发面。
(三)许多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有待更新:主要体现在对于就业地域,集中趋向经济发达地区;对于就业单位则偏好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外企等相对优渥稳定的岗位,形成竞争集中区;对于择业认识,也将初次就业看得过重,期望“一步到位”,存在眼高手低,频繁跳槽的现象。
(一)职业生涯规划和择业引导
高校通过就创业指导服务,灌输学生基本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的内涵和特性,明确未来的择业方向和目标,制订合理的规划路线。宣传国家对于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各种帮扶政策,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
(二)职业信息分析及就业流程指导
邀请优秀HR和校友为学生提供最新的相关专业的就业信息,让学生了解目前的社会供需状况,。通过开展面试技巧培训和就业流程指导,为学生在应聘竞争中的砝码锦上添花。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学会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三)转变就业思想,提高就业能力
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而言,要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较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协调能力。鼓励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是有效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毕业生在小平台中得到成长和历练,提升自身素养,施展才华,此时如果舞台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再另谋高就,成功率将显著提高。
(一)指导思想滞后
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在临近毕业的最后学年,才开始普及简单的就业政策和职业信息,通过几节就业流程指导课和几场资深人士的就业专题讲座来帮助学生树立就创业观念,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其结果往往是提高高校就业率而非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
(二)体系不完善
就业指导是保障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机构载体,主要承担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职能。但目前高校多以招生就业处的形式作为常设机构,同时要处理招生和就业的双重工作,以及多种学生日常工作。而且学校侧重点往往更注重于招生,造成就业工作难有突破,繁忙于处理行政工作中,就业指导停留于发布就业信息、组织招聘会等普通宣传层面,忽略了学生的针对性指导和社会实践培养。[1]
(三)专业人才紧缺
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专业老师较少,多由就业科员或辅导员担任,一方面日常行政工作就占据了大部分时间,使其无暇去帮助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规划和指导,另一方面,高校的就业指导老师应具备人力资源、心理辅导、创业资讯等多方面知识素养。专业人才的的匮乏,造成高校的就创业指导流于形式,也使得学生得不到系统有效的职业教育,面对就业感到无所适从。
(四)缺乏连续性和实用性
高校就创业指导普遍模式是始于大一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然后在临近毕业的学年开展就创业指导课程及相关讲座,期间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学生在初入校园时还懵懵懂懂,刚刚蜻蜓点水式地接触一点就业指导后就开始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这种指导方式渐渐被遗忘和忽略。而且,就业指导课程往往只采取简单的理论授课方式,缺乏社会敏感度和实用性。创业教育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基础不够扎实,呈现“单打独斗”的局势。高校创业教育着重于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忽视了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的需求。[2]
本研究以从事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工作提供参考数据和借鉴资料,以创业园和实训基地为平台,观察学生在学习创业理论知识和实际创业项目中的心理变化和策略应对,以及在他们在创业过程中遭遇的挫折和需求信息,探索如何搭建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高校孵化平台,为他们更好的理解择业过程、创业实践,提供理论积淀和实践经验。下面就高校就创业指导服务体系精细化管理,若干建议。
(一)完善机构体系和专业培养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对于促进大学生顺利择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建立完善系统的就业指导机构是重中之重。高校应建立专业的就创业指导中心,明确各个机构的职能,建立激励、约束和问责机制,各司其职,发挥就业指导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服务水平,保障学生得到系统的就业指导。通过培训会议等形式,提高就业指导老师的各项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提升就业指导服务质量。[3]
(二)更新服务理念和帮扶措施
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应通过合理规划,让职业教育、就业指导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建立全程化、系统化、精细化的服务指导体系,改变以往机械化提供单纯就业信息、指导择业的低层次服务功能,加强对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关注帮扶就业困难学生,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创业观念,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建立评估反馈和实践体验
建立高校就业指导评估的反馈机制,一方面,改变以往枯燥古板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使就业课程贴近市场变化和社会需求,内容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通过对就业指导成效的绩效评价,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亮点和不足,促进就业工作的不断完善,注重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关心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并为长效机制。增加相应的社会实践项目,让学生体验真实的职业生活,检验专业技能,吸收职场经验,实现学校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完美过渡,为迈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实现招生与就业的衔接
高校就创业指导应重视为学生提供入学前的咨询服务,即招生咨询,包括学校的专业情况介绍、专业就业前景,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综合素质、家庭情况等选择填报相应的专业,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通过这种咨询服务,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其所好,专其所长,为今后顺利实现就业创业打开良好的开端[4]。
(五)增强专业学习与职业生涯的结合
高校应对大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强化培训和综合培养。对于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和变化,就业指导应与时俱进,查漏补缺,开设互补性的专业知识培训,操作技能的强化,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普及,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达到自身的职业生涯目标。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关系到能否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创新”的重大因素,而高校的就创业指导是一个全程性系统性的工作,为了保障整体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高校应努力从各个环节入手,建立精细化的管理模式,这是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我建议以人为本,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同时强化制度建设、师资培训、物力资助、项目开拓等后备力量,提升学生的核心职业岗位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真正培养出具有实践技能的高层次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
[1]祁金英.当前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思考[J].学理论,2009(10).
[2]高红俏.高校就业指导现状及对策分析[J].才智,2014(03).
[3]葛文鑫.近年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才智,2013(10).
[4]颜金.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新思路探讨[D].湘潭大学,2008.
*2016年度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立项课题《高校就创业指导服务体系精细化管理探析》(编号:Djsz201629)成果论文。
G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