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樑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研究报告*
梁 樑**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作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模式”项目的研究报告,文章借鉴国内外培养经验,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总体目标、培养模式主要架构进行了深入研究。明晰了适合青年教师发展的培养总体目标,提出了教师职业道德培养途径、教师专业能力培养模式、专业能力发展管理机制等三方面主架构,为目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提供借鉴。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研究报告
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各国一直十分重视。在我国,国家教委为了确保新晋教师能更好地适应高校教学,于1997年制定出台了《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和《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对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进行了总指导。但这些细则纲要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对于培养模式等实际制度的建立,尚在研究中。而实际上,各高校教师培训工作因自身的办学规模、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学校资源等因素,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各有各的做法,实际的效果差强人意。普通本科院校的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尚且收效不大,各类高职院校的情况则更令人忧心。近年来,各类高职院校纷纷向“工学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等“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在此趋势下,高职院校的师资结构已有所调整,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也有了更新的要求。但纵观当前各类高职院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大都照搬本科学校的做法,实行“岗前培训+导师制+进修制”的模式。高职院校的师资培养目标与普通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要求培养“双师型”教师(即同时具备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认证),这样的培养目标机械刻板地套用本科院校的培养模式,导致出现了青年教师学历提高了,专业技能却没有长足发展的问题。针对当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培养存在的:目标模糊、模式不一、效果不高等现状,笔者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研究内容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总体目标的探讨。笔者前期研究发现,在当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存在目标不明、模式不一、效果不高等问题的背后,高职院校对青年教师培养总体目标的不明确是问题产生的主因。因此,笔者首先依据国家《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的总体目标进行探讨。
研究内容二:在总体目标之下,根据管理学中“人才培养模式=目标+过程与方式”理论,就培养模式包含的主要架构(教育过程和管理评估制度)进行深入探究,力求探讨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具体途径;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模式;教师专业能力持续发展的管理机制等三方面核心内容。其中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是培养过程的核心,专业能力持续发展的管理机制是培养教育的机制保障。
(一)明晰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总目标
明晰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总目标,需要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模式和经验。笔者研究发现,自美国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Faculty Development”制度以来,英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等国也相继提出了类似“FD”制度的大学教师培训计划,通过对新晋教师进行岗前教育理论培训以及入职后的教学能力提升计划,使青年教师掌握教育规律,提升教学能力。在我国,国家教委为了确保新晋教师能更好地适应教学工作,于1997年制定出台了《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和《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对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进行了总体指导。此后,学界中谢安邦等学者于2003年发起对“FD”制度的研究,指出教师培训应从理念上“培训”(即由外在的政府或组织机构施行的培训)转变为“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要大力支持,共同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参加进修,构建终身学习型体系。但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这些细则纲要没有对青年教师的长远培养提供一个明确规定,学术上对培养模式等实际制度的研究,仍处于初步探讨阶段。因此很长一段时间我国高等院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普遍采用学历进修、岗前培训、导师制、在职培训、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研讨等形式。在这些培养形式的实施作用下,一大批具备高精尖技术的各行业人才迅速成长为高校教学一线骨干,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学者就指出:当前我国高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存在重学历提高轻能力培养、偏科研能力而轻教学能力、重复校内培训而缺少校外培训等问题。此外,国家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没有指明具体的培养总目标,导致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缺乏系统性,使青年教师的终身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笔者综合国内外学界对青年教师培养目标的研究,针对我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认为“把青年教师培养成为坚持国家教育方针,热忱于国家职教事业,爱护学生,具备良好教师职业道德品质和专业理论知识,拥有扎实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具有一定学科研究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可确定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培养总体目标。各高职院校在培养总目标的指导下,可结合自身的办学资源和所在地域,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青年教师培养目标。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过程与方式的研究
根据管理学“人才培养模式=目标+过程与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明确了培养总目标就能进一步探讨培养过程与培养方式。在上述培养总目标的指导下,高职院校青
年教师培养过程与方式包括: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专业能力培养、专业能力发展管理机制这三部分。
1.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发展的目标是成为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品质和过硬专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依据“双师型”教师——“获得专业领域技术资格认证,具备相应的生产实践经验或应用技能,同时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的高职院校教师”的涵义。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道德品格这两方面,应成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品质培养的主要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是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核心。根据2011年国家教育部、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于制定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分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等6大部分。各类高职院校可根据《规范》要求将师德师风规范落实到教师日常管理之中,制订本校的师德规范实施细则,正确引导和规范教师言行。
2.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
根据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总目标的指向,青年教师的培养除了职业道德培养是重点外,青年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更是核心。笔者认为专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培养模式下建立一个科学合理专业能力培养子模式,这个培养子模式包括: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及模式组成机构。
确立青年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目标,需首先明晰青年教师专业能力的内涵。高职院校教师既要具备教育教学能力,还需掌握丰富扎实的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因此,拥有扎实学科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具有一定学科研究能力成为青年教师专业能力的标准。基于此,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能力具体包括学科知识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这样才适应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办学定位和要求。
一是确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目标。根据上述青年教师专业能力内涵,青年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青年教师成为技能扎实,知识全面的“双师型”教师,即具备较强的掌握和运用学科专业知识的能力,拥有过硬的技术操作技能和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
二是青年教师专业能力培养模式的结构。针对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培养青年教师中出现的“岗前培训简单,职后教育乏力”的问题,以及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能力包含学科专业知识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两方面这一要求,培养模式需要分为两大块:一是岗前教育,它包括青年教师岗前的教育理论知识培训和企业顶岗实习;第二块是职后教育,它包括:一对一的导师制培养、阶段性教学能力培训和企业挂职锻炼三部分。
第一,岗前教育。有效的岗前教育内容应分为职业教育教学知识培训和为期3-6个月的企业顶岗实习两部分。这种包含两方面内容的岗前教育,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理论知识培训,传授教育教学规律和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使师范类学历的青年教师进入企业岗位一线,积累专业实践经验。其最终目标是培养青年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使其较快适应职业教育环境,顺利融入教师岗位。
第二,职后教育。一套科学完整的职后教育体系应包括:一对一的导师培养制、阶段性教学能力培训和企业挂职锻炼三部分。高职院校的高级职称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其学科教学水平和学科实践能力也是较强的。青年教师能于实际教学中获得高级职称教师的指导,必定能积累教学经验,迅速提高学科教学能力。因此由高级职称教师专门指导一名本学科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一对一导师培养制,对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有重要作用。
阶段性教学能力培训,它具体指高职院校每学期或每学年进行的,针对青年教师进行的校内教学能力提升培训。这种培训内容涵盖:教育心理学知识培训、教育教学新理念学习、学科教学新动向研究、教学新技术推广等等。实施形式可以是集中学习培训、教学基础技能比赛、教育管理经验交流研讨等形式。高职院校必须确保每学期和每学年都要进行阶段性教学能力培训,以保障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持续提升,同时检验每阶段导师培养指导的成果。
职后教育的第三块内容是企业挂职锻炼,其目的是增加青年教师的生产一线实践经验,高职院校通过定期指派青年教师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为期一年或半年的专业岗位挂职锻炼,促进青年教师掌握专业最新的技术。
3.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管理机制的探索
纵观近年各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管理机制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双师型”教师内涵把握不准;二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刻板沿袭本科院校“讲职称,讲学历;重科研,轻实践”的师资培养方向,培养方向出现偏差;三是培养管理机制的不科学不完善,严重影响高职院校吸引专精型技术人才进入师资队伍。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管理机制作出以下思考:
一是建立青年教师培养管理机制的前提基础。首先在“双师型”教师科学内涵的指导下,按照“双师型”教师培养总目标搭建相应的青年教师培养管理机制框架。其次,学校要通盘考虑,改革原有的师资管理制度,创新教师培养管理机制,确保学校行政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最后根据“双师型”教师培养要求,制定相应的师资管理的评价考核标准和体系。
二是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管理机制的构成。首先组织机构上,学校要统一规划,设置合理。主管部门下设分支部门,专职主持组织全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主管部门可设置于教务处师资培训科内,成立专门的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组;工作组的分支部门是各系成立的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小组,具体负责管理每个青年教师的培养。其次在人事考核制度上,人事组织部门的职称考核体系中,增加专门评估青年教师培养发展效果的评价考核内容,按学校制定好的评价考核标准进行考核评估,以确保青年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获得公正评价和相应待遇。
三是注重开拓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管理的新途径。建立了上述培养管理机制架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发展培养工作有了制度和机制的保障。但在实际培养青年教师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开拓培养管理的新途径。
第一,分类分层次培养途径。分类分层次培养是针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构成而设计的。首先将青年教师按师范类和非师范类进行分类;在两类中,再按青年教师取得的实践技能级别或入职工龄分层次,每一个层次以每1级技能级别或3年工龄为标准,将培养层次划分为初工层、能工层、高工层。分类分层后,再按照职后教育的三大模块,对不同学历类型不同层次的青年教师进行专业能力培养,切实提高青年教师专业培养的针对性。
第二,校企合作培养青年教师。“校企合作办学”“产—学—工”一条龙是高职院校办学的一大特色。高职院校不仅可与企业共同培养学生,也可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青年技术人才。高职院校要拓宽校企合作形式,开展双方技术管理人才的相互学习交流。校企双方需共同制定好人才培训计划,校方按计划定期指派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青年教师通过企业平台,学习专业岗位新技术。企业相应地委派技术人员到学校,向师生传授新的专业技术,提高师生专业实践技能。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推进校企双方合作的深度,还能实现校企双赢。
第三,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兼职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科学完善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不仅能促进学校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之间相互学习,还能吸引社会上更多的专精型技术人才更好地服务于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壮大发展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应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从制度上明确兼职教师的聘用标准、绩效考核标准和管理办法,使兼职教师获得学生尊敬,享受与专业教学相应待遇的同时,更好地承担发展学生专业素质,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义务。彻底改变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兼职教师的“三不管”的现状。
笔者经过2年的收集资料、实地调研,按研究思路撰写系列论文,实现了将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的目标和结构探索清楚,为建立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模式提供有效借鉴的最终目标。并且经过笔者的认真探索,将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的总目标、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专业能力培养等主要内容研究清楚。但也存在个别问题尚未弄清,例如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管理机制的探索,仅能以区内少数的高职院校为调查对象,研究取得的理论成果未能及时接受实践的检验。为此,针对这些研究的薄弱环节,后续研究将坚持系统性和完整性原则,不断扩宽调查范围,重点加强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管理机制构成和具体实践的研究,同时更加注重理论成果的实践转化,以促进我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的真正建立,期望后继的研究仍可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孙蓓雄.“双师型”背景下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机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2):102-105.
[3]陈斌.产学研合作的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5):65-68.
[4]陈强.高职“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3):73-75.
[5]朱雪梅.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内涵与框架[J].职业技术教育,2010(1):56-58.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立项项目“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模式探究”的研究报告(项目编号:SKI3LX563)。
G
A
** 作者简介:梁樑(1984-),女,广西北流人,教育硕士,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文化与传播系,讲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