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涉林学科建设 服务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

2016-02-04 03:12:31孙洪志张春雷李本昌王艳华
中国林业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学科建设师资队伍高等教育

孙洪志 张春雷 李本昌 王艳华

(东北林业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办公室,哈尔滨 150040)



加强涉林学科建设服务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

孙洪志张春雷李本昌王艳华

(东北林业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办公室,哈尔滨150040)

摘要:通过对东北林业大学涉林学科现状的分析,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涉林学科建设带来了机遇,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局合作共建为涉林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平台,教育部与黑龙江省合作共建为涉林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但是,涉林学科建设也面临着学科建设经费不足、优势特色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需要进一步夯实、杰出学科领军人才队伍的建设有待加强、学科管理工作还需完善等挑战。因此,东北林业大学涉林学科建设应开拓思路,面向林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确定涉林学科的发展方向;优先推进涉林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优势,强化特色,推进涉林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加强涉林学科教师梯队建设,培育学术领军人才;加强涉林学科实验实践基地的建设;推进涉林学科的协同创新;此外,还应加强涉林学科支撑领域的建设,包括加强涉林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以及涉林学科野外科研站点的建设,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林业行业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高等教育;涉林学科;学科建设;优势特色;师资队伍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永恒主题,是增强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对高等林业院校来说,涉林学科建设是学校学科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学校服务于林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因此,近年来高等林业院校学科建设尤其是涉林学科建设的研究越来越得到关注。

2006年北京林业大学的高双林等在对林业学科及涉林学科的结构分布、学术梯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林业学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总结,指出林业学科的发展水平尚不能适应由木材生产为主转变为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新时期林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并从林业建设发展的需要出发,提出加强林业学科建设、提升林业学科服务功能的对策与措施,以期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1]。2013年杨金融基于对学科建设内涵的进一步认知,对制约农林院校学科发展的实际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从建设具有特色的高水平学科体系的动力机制出发,就农林院校的学科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议[2]。

除了上述理论研究之外,近年来,东北林业大学也对学科建设尤其是涉林学科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东北林业大学在确定以林科为优势、以林业工程为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定位的前提下,坚持面向东北林区服务于林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大力发展涉林学科。东北林业大学在学科建设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积极探索服务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路,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东北林业大学涉林学科的现状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1年颁布的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涉林学科主要包括农学、工学、理学和管理学4个门类中的7个一级学科,即林学、林业工程、风景园林学、生物学、生态学、农林经济管理、农业资源与环境。目前,东北林业大学在其中6个一级学科设有博士点。其中,林学、林业工程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生态学和生物学中的植物学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生态学、生物学、农林经济管理和风景园林学为省部重点学科或学科群。这些涉林学科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实力。在2012年全国第3轮学科评估中,东北林业大学参评的6个一级学科的得分和位次在排名中均比较靠前,林业工程一级学科排名第1位,林学一级学科排名第2位,生态学、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的排名均为第10位,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的排名为第11位,生物学一级学科的排名为第24位。

二、东北林业大学涉林学科建设的历史机遇

60多年来,东北林业大学立足东北,面向林区,服务地方,培养了大批林业骨干人才,承担并完成了多项林业科学研究任务,对国家的林业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尤其是通过国家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东北林业大学的涉林学科获得了长足发展。

(一)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涉林学科建设带来了机遇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提出,要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十二五”期间,国家推进的“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和“211工程”3期建设,为东北林业大学建设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以及积极促进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为东北林业大学涉林学科的建设创造了大好机遇。

(二)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局合作共建为涉林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局形成共识,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林业院校作为我国现代林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方面承担着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因此,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局协力对东北林业大学实行共建,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力,推进了学校涉林学科建设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学校建设一流学科和一流林业大学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教育部与黑龙江省合作共建为涉林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黑龙江省与教育部签署了部省共建东北林业大学的协议,充分表明了黑龙江省对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视和支持。部省合作共建进一步提高了东北林业大学在服务地方和区域林业发展方面的能力,为学校更加主动地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黑龙江省实施的“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生态强省”战略中发挥积极作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对促进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及各项工作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东北林业大学的学科建设工作注重与时俱进,加强学科方向的凝练。涉林学科在不断加强学科理论创新的同时,更加注重服务于林业行业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涉林学科在自身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还带动了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成为东北林业大学内涵发展的重要力量,从而为高等林业院校承载林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重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东北林业大学涉林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和发展,东北林业大学在涉林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学科建设经费不足

东北林业大学虽然自筹了一部分经费用于学科建设,但是由于在国家“211”工程3期建设中没有获得学科建设专项经费的投入,所以学科建设面临着经费不足、资金压力大的困难。尤其是涉林学科作为重点建设学科,存在着野外实验站点维持经费紧张、科研林地管护费用得不到落实、部分研究项目因资金短缺而不能进行长期持续的观测等问题。这势必会制约涉林学科的发展。因此,涉林学科的建设需建立长效的、持续的经费投入机制,以确保学科发展的软硬件需求。

(二)优势特色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需要进一步夯实

2011年,东北林业大学申报的“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高效利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通过了教育部和财政部的建设立项。该项目集合学校的优势涉林学科形成学科群体,以提升为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的能力为目标,着力为我国林业科技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服务。但是,目前涉林学科的优势特色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尚待进一步推进,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尚待落实。因此,未来几年推进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仍是涉林学科建设的重点。

(三)杰出学科领军人才队伍的建设有待加强

通过“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的建设,东北林业大学的涉林学科在加强优势和特色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培育了以院士为带头人的学术梯队。但是,学术梯队也存在着队伍老化、后备人才匮乏的问题。因此,涉林学科急需培育青年领军人才和加强学术梯队建设,需要构建一支由杰出学科带头人领军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和科研团队。

(四)学科管理工作还需完善

由于历史的原因,东北林业大学林学一级学科和林业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持续扩展,从而导致学科方向过细或者滞后于林业行业的发展。因此,东北林业大学需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1年颁布的学科专业目录,加强涉林一级学科的管理,不断调整涉林学科的结构和研究方向,以服务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为方向,发挥学科优势,强化学科特色,促进学科研究方向向生态系统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拓展。

四、东北林业大学涉林学科建设的思路

(一)面向林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确定涉林学科的发展方向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以及满足国家对林业建设的新要求,涉林学科要进一步提高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的能力,在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等3大生态系统的研究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多作贡献。因此,东北林业大学涉林学科的建设应充分发挥林学、林业工程2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以及植物学、生态学2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的优势,围绕国家林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确定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方向。首先,涉林学科应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力量;其次,应进一步增强服务社会发展和林业经济的能力,在国家森林资源培育与保护、生物质材料高效利用、生态系统安全保障、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肩负起新时期所赋予的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以满足林业行业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

(二)优先推进涉林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东北林业大学的学科建设应以促进东北现代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构建与学校使命相适应的能够突出办学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体系;同时,遵循重点学科重点建设的原则,加强林学、林业工程、生态学、生物学、农林经济管理、风景园林学6个一级学科的建设,积极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覆盖面广的涉林学科群,并在主要及特色研究方向形成“学术高峰”;此外,还应大力培育享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在国内同领域享有较高知名度的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以及构建有利于涉林学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学科建设机制。

(三)发挥优势,强化特色,推进涉林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东北林业大学应紧跟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根据国家林业发展战略的要求,不断整合涉林学科资源,优化学科结构,强化学科的特色和优势。首先,应从学科建设长远目标和发展规划出发,在与国内外同类学科的发展前沿接轨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涉林学科发展方向,逐步形成若干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并在某些方向上形成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其次,在若干新兴学科领域,建立多学科合作研究的引导、激励机制,以前沿性创新课题和重大项目为载体和纽带,以学科交叉为导向,推进涉林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最后,推动和落实以林学、林业工程、生物学3个一级学科为基础的“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高效利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将学校建设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以及科学研究水平国内一流的学术交流基地。

(四)加强涉林学科教师梯队建设,培育学术领军人才

东北林业大学除了要为涉林学科现有的学术骨干提供更好的学术研究条件和生活条件之外,还应大力鼓励涉林学科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单位进修学习,紧密跟踪国内外同领域研究的先进水平,以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与此同时,应根据学校发展战略的需求,认真分析涉林学科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建设任务,并据此积极引进领军人才,加强涉林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构建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五)加强涉林学科实验实践基地的建设

多年来,以天然阔叶红松林为主要林型的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和以天然次生林为主要类型的帽儿山国家森林公园作为东北林业大学的实验林场,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较好的教学和科研条件。同时,这2个实验林场也承担了大量林业科研攻关项目,目前许多科研项目虽然已经结题,但是在实验林场留下了珍贵的科研实验林地。加强科研实验林的管护工作以及对其进行长期的观测,对进一步开展林业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东北林业大学应进一步加强涉林学科实验实践基地的建设。

(六)推进涉林学科的协同创新

由东北林业大学牵头的“林下经济资源研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已经获得黑龙江省的认定,成为黑龙江省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目前正在争取政策和经费支持。因此,东北林业大学应不断提升涉林学科的创新能力,为黑龙江省的林业发展,尤其是为推进黑龙江省的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建设,提供支撑。

五、东北林业大学涉林学科支撑领域的建设

(一)加强涉林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

涉林学科的建设离不开林业行业的支持。东北林业大学现有包括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森林经理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和林业经济管理等学科在内的6个国家林业局的重点学科,这些重点学科平台为提升涉林学科的实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学校还拥有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木材科学与工程、东北森林资源培育、森林病虫害生物学和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4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这些重点实验室为涉林学科不断提高研究水平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是,目前这些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都面临着经费不足的问题,希望国家能通过设立专项经费予以解决。

(二)加强涉林学科野外科研站点的建设

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和凉水实验林场承担了大量国家林业局的林业科技攻关项目,有的科研项目完成后留下了珍贵的科研实验林地,当年的幼苗现已生长成林,对其做好持续观测和管护工作对以后的林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目前湿地生态学已成为涉林学科新的发展方向,随着湿地生态学研究的不断发展,需要建立野外湿地观测研究站点。因此,建议国家设立科研林管护专项经费,并加强涉林学科野外科研站点的建设,以支持涉林学科科学研究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办好高水平的大学,就必须拥有高水平的学科。高校的发展必须突出特色和优势,准确定位;必须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贡献[4]。学科的发展,不仅需要高水平的学术大师和严谨的学风,而且需要创新型的管理理念[3]。涉林学科的建设水平是高等林业院校办学特色和优势的具体体现,而涉林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教育和林业部门的大力支持。因此,涉林学科应通过提高协同创新能力,更好地为林业行业培养高级专业人才,更多地承担林业科技攻关项目,为社会发展、林业经济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从而获得教育部、国家林业局以及所在地地方政府的更大支持。

参考文献

[1]高双林,宋长义,吴友苗.加快林业学科建设 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人才和科技支撑[J].中国林业教育,2006,24(1):6-8.

[2]杨金融.关于农林院校学科建设的战略思考[J].科技创新与品牌,2013(12):70-72.

[3]孙洪志.高校学科建设管理工作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8):30-32.

[4]孙洪志.对高校管理理念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4):51-52.

(责任编辑柳小玲)

猜你喜欢
学科建设师资队伍高等教育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翻译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的反思
加强党建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人间(2016年24期)2016-11-23 16:46:30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1:57:21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4:33:08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7:53:44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7:43:27
师资队伍建设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0